
今日豆瓣評分8.6分,6651人評價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并被后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后,對袁了凡推崇備至,并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袁了凡,有學者考證,《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的作者就是袁了凡。1.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2.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3.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昨天跟一個朋友通電話,我們很少打那么久的時間,在電話里他提到了:人生起心動念之處,就是人生結局的根源,同樣的事情擺在同樣的人面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念頭,不同的行為,也就有不同的結局。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吃飯,也有類似的事情,她說自己運動這個事情堅持得不太好。孩子最近送到老家去了,8月初回來,我就說那很好啊,還可以去練習幾次呢。她就很驚訝地說:你的思路跟別人好不一樣,我的其他朋友聽了都說的是那練不了幾次了。我就想到《了凡四訓》里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人生的念頭決定了人生的行為,行為帶來的是直接的結果,所以在起心動念的地方,就是自己人生禍患與福報的源頭,從源頭處觀照自身,便是看見答案的根源。我想就是不少電影或者圖書里提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們常常把不順歸咎于命運,是不是真有“命運”這回事?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這些問題,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用一生經歷完美地給出了答案。“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你若堅信,自然就會招來你想要招來的,命運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定要每天都花時間去盤點自己的時間開銷,知道自己的過錯,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天安于現狀;一天沒有錯誤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世上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觀察他們德業都沒有進步廣大的原因,都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耽誤了自己的一生。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沒有什么天賦,但通過勤學苦練,相信勤能補拙,最后學有所成,成了一代偉人。“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發勇猛心。人們不肯改過,多半是因為因循守舊,不肯向前;我們要鼓舞振作起來,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于小的過惡,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對于大的過惡,要像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樣,要快速斬斷,沒有絲毫的停滯。歷史上的很多偉人,有成就的人,他們原只是普通人,但因為肯于堅持,有著一顆無法撼動的勇猛心,最終成就他們的夢想。“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什么意思呢?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掩蓋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來彰顯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華與技能來困擾他人。收斂自己的才華與智慧,虛懷若谷;看到別人的過失,幫著包容掩蓋。《弟子規》里也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間,從心中去尋找,沒有什么不感通的。只要擁有了道德,富貴便會不請自來。這句話讀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這便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五色圖書,五彩人生,周日繽紛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