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12年,個案累積2000小時 周末兩天參加了第五屆婚姻家庭治療國際研討會。聽了部分老師、研究者們做的科研。關于婚姻,家庭,養育,記錄了一些筆記,分享給大家。 1、美國Gottman研究中心資深導師Robert Navarra教授在美國做了4萬對夫妻的樣本研究。評估這些夫妻的關系狀態以及他們的并發癥(焦慮,抑郁等疾病)狀態。 90%的夫妻都有沖突問題 85%的夫妻抱怨不開心 75%的夫妻沒有情感聯結 66%正在準備離婚或者分居 72%的人有情感虐待問題 可以說,親密關系真的是特別需要專業人士支持的領域。 2、在面臨親密關系問題時,可以有一種思路,那就是將問題外化。把抑郁,焦慮,癌癥等問題看成是對夫妻關系的侵入問題,看它們對夫妻關系的影響。然后一起想辦法來解決。 問題是問題,夫妻是夫妻。 3、游戲治療是與孩子工作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家長可以參與其中。 游戲治療是給孩子和家庭提供安全的環境,安全的關系,讓孩子能表達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游戲中會有很多自己的模式和嘗試,治療師都可以接納。 但接納并不代表同意。 接納是一種態度,是讓孩子感受到安全的態度。 但還是要有真實的關系接觸,不同意也可以直接表達。 4、孩子可以在游戲治療中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感,從而從自己恐懼的事件中釋放。比如,一個孩子害怕打針,那么可以一起玩去醫院的游戲。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角色,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感。慢慢釋放恐懼,獲得力量。 也想起我兒子(四歲)洗頭的時候。每次我給他洗,他都很緊張,嗷嗷叫,繃得緊緊的。但有一次他自己拿著花灑沖頭,發現洗的很開心,一點都不擔心。我問他為什么不怕,他說因為是自己洗,所以知道會怎么樣。 5、父母參與子女教養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互動性:更多注重一對一的互動。 可及性:及時提供支持或者幫助 盡責性:為孩子提供資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希望父母可以幫助自己,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接下去可以怎么做。孩子希望父母能切實支持到自己。 6、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不信任父母能幫助我減輕痛苦,解決問題,對成年人失去信任,孩子就會建立起很厚的盔甲。 治療就是為孩子建立安全感,敢把盔甲脫下,可以展現柔軟的自己。 (圖片來源:Unsplash 作者:sushioutlaw) 7、自我安慰對成年人來說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管理策略,是適應性的調節情緒策略。但父母的自我安慰反而會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產生消極的影響。孩子更多需要的是情緒的自然流動,需要的是有一個出口承載自己的情緒。 8、很多研究都表示,父親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性。 父親心理缺位越嚴重,青少年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越多。 青少年無法獲得有效的父親支持,容易焦慮抑郁。 9、抑郁有可能是缺乏積極資源。意即在遭遇讓自己痛苦的事情后,有積極資源的人不太容易陷入抑郁,他們更能從痛苦事件中走出。但缺乏積極資源的人容易抑郁。 因此,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積極資源。 10、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指父母侵擾子女內心世界,通過干涉,引發孩子內疚感和愛的撤回等。 # 對孩子說:就是因為你,我才繼續留在這個婚姻里,才一直這么痛苦。——引發孩子內疚感。 # 對孩子說:你下一次如果沒有考到前三名,我就不愛你了。——威脅孩子,撤回對孩子的愛。 東方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比西方父母更多。 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抑郁,孤獨感正相關,與幸福感負相關。 減少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減少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11、在家庭中要注重情緒教養。關注”情感可及性“,即父母能不能在和孩子互動時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并安撫他們。 12、有一類家長,可以稱為”海淀家長“。他們對孩子的焦慮程度更高。研究發現,這一類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交感神經被高度喚醒,特別容易焦慮,自己確實很難放松下來,于是也特別雞娃。 這類家長的副交感神經不是很興奮。未來可以通過正念情緒教養課程讓這類家長的交感神經不那么興奮,慢慢放松下來。 焦慮家長的生理原因找到了。哈哈。 (圖片來源:Pixbay 作者:Alexas_Fotos) 13、青少年生病后,身份在家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身份低會一躍成為家里的老大。整合性家庭治療會布置家庭作業,比如:列舉生病的20個好處。 14、孩子厭學的內心深層是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愛我,父母是在意我的成績,還是我。 如果孩子確實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會慢慢好起來。 15、對孩子的工作,不應該只聚焦于表層情緒,更應該聚焦深層情緒。即表面的憤怒下面,可能是悲傷和失望,脆弱。當聚焦到這些深層情緒時,就可以與孩子建立更為信任、深入的關系。 16、對孩子的行為重新界定:很多時候,不上學不是不想上學,而是上學時取不得父母期待的成績時,會被打罵。 17、青少年玩游戲,很多時候玩的不是快樂,而是寂寞。游戲的逃避功能顯著大于其他功能(社交,娛樂放松等)很多青少年玩游戲,主要動機在于逃避。 在手機成癮上,娛樂型玩家自尊很高,最不容易成癮;其次是成就型玩家,逃避型玩家最容易手機成癮。 一些對我自己蠻有觸動的筆記片段,與大家分享。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