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了一篇 《晉東南古跡旅行必選精粹》,如果你有五天左右時間,只想領略下晉東南的古跡精華,可以參考;如果你的假期再多上五天,想深度了解一下晉東南,那么可參考本篇 晉東南地區是我國早期建筑密度最大的地方,精彩之處很多,但同質化也很高,本篇盡量避免同質化,選一些好玩又有趣的地方,如山西古建中最粗的大梁,最厚的普拍方,最漂亮的大插昂,晉東南體量最大的早期建筑,一根整木劈作兩架大梁等等 山西晉城澤州小南村二仙廟 位于晉城以東大約十二公里,地圖上稱為“東南村”,在上一篇介紹的晉城青蓮寺和府城玉皇廟之間 小南村二仙廟正殿是宋代建筑,其余為明清補建。 【小南村二仙廟正殿】 【小南村二仙廟位置】 正殿枓栱為晉東南地區宋代建筑常見的單抄單昂加昂形耍頭,殿內保存下來精美的小木作佛道帳,還有不少彩塑,彩塑經過歷代重妝,稱不上精品,但精巧的佛道帳為殿內環境添彩不少。 【大殿內的佛道帳】 大殿檐下兩側和殿內神臺上留下三塊宋代碑刻,記錄了從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開工,到政和七年(1117年)全部竣工的諸多信息,其中大殿建成的時間是崇寧五年(1106年),此前一年的崇寧四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朝廷賜額二仙顯圣之處的壺關二仙宮為“真澤”,二仙信仰成為官方許可的正道 晉城沁水縣湘峪古堡、趙樹理故里 陽城沁水一帶位于陜北、臨汾等地南下河南的交通線上,出產煤炭和鐵器,是商賈聚集的地方,明末清初土匪橫行,許多村子為了自保修建起堡墻,有不少還留到了今天,如皇城相府、郭峪、砥洎城等等,推薦一處的話可考慮沁水縣的湘峪古堡,規模很大,依山而建還很完整,而且這里剛剛開發旅游不久,商業氣息還不是那么重 【空中看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置】 去湘峪古堡途中會路過沁水縣尉遲村,作家趙樹理的故鄉,村子里有趙樹理故居,村外山坡上有趙樹理的墓 【趙樹理故居】 【趙樹理墓】 晉城沁水東郎村圣天寺、西郎村玉清宮山門、石室村西寺 繼續向大山深處走,沁水河邊有三個相距不遠的村子,東朗村、西朗村和石室村,各有一座值得看看的古廟 【三個小村的位置】 東郎村中的圣天寺僅存正殿,明代建筑風格,殿內保存下來多鋪大幅面的壁畫,內容是諸天,畫風同樣是明代風格。圣天寺曾經坍塌損毀嚴重,在民間輿論呼吁下得以修繕 【沁水圣天寺大殿(修繕前)】 【圣天寺壁畫(修繕前)】 【圣天寺壁畫(修繕前)】 【以我為比例看看圣天寺壁畫的大小(修繕前)】 相關閱讀:四次探訪沁水圣天寺>>> 東郎村向西不遠是西郎村,村外玉清宮僅存一座山門,前些年損毀嚴重導致坍塌,在輿論關注下又重新復建了起來,復建中發現元代題記,玉清宮山門內保存下來一尊三米多高的天王像,也是元代風格,除了永樂宮以外只有這里有這么大幅面的人物壁畫了,維修時天王壁畫被揭取了下來,我還不知道現在保存在哪里 【修繕前的玉清宮山門】 【坍塌后幸存下來的巨幅天王壁畫】 【修繕后的玉清宮山門】 相關閱讀:四次探訪山西沁水玉清宮山門>>> 繼續向里走幾公里是石室村,村中西寺只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殿,但殿內保存下來完整的清初期二十四諸天壁畫,色彩仍然鮮艷。佛教寺院里畫諸天壁畫的挺多,但留下人物名稱榜題的很少,大約只有這里和平順的佛頭寺。西寺也是在民間輿論的呼吁下才得以修繕的 【石室村西寺(修繕前)】 【石室村西寺壁畫(修繕前)】 【石室村西寺壁畫(修繕前)】 相關閱讀:荒野丹青--新民晚報>>> 晉城高平市云東龍王廟 位于高平市以東約十五公里的云東村中,廟內最古老的建筑是西側的配殿,明代風格,殿前原有泉池,是很少見的臨水樓閣。西配殿的第一層用的是石柱,插入水中,現在泉池成了村里的蓄水池,加了蓋,看不到臨水的樣子了,更奇特的是這座建筑使用的巨大普拍方,是我見過最寬的,可惜整棟建筑損毀嚴重,瀕臨毀掉 【云東龍王廟位置】 【空中看云東龍王廟,紅圈內是西配殿】 【云東龍王廟西配殿】 【寬大的普拍方】 相關閱讀:四次探訪高平云東龍王廟>>> 晉城高平市建南村千佛造像碑 碑在建南村中,雕刻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北魏遷都之初,北魏首都由大同遷到洛陽,大同古稱平城,舊都與新都間的古道稱為平洛古道,從高平路過,沿途留下眾多小石窟和造像碑,建南村造像碑是其中時代較早的一處,還保存有云岡風格,隨著遷都,北魏精湛的造像技術也開始南下 【高平建南造像碑】 【造像碑細部】 晉城高平市姬氏民居 我國保存下來最早的木結構古建筑是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但那是廟宇殿堂,而民居更容易被翻建,留存更不易,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年號可考的最早民居是高平的姬氏民居,創建年考刻在西側門砧上,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高平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梁架】 【門砧上的年號題記】 晉城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臺、長平之戰遺址 二郎廟在高平西北大約十二公里的王報村中,距離《晉東南古跡旅行必選精粹》中介紹的高平伯方仙翁廟兩公里多,不遠處還有長平之戰遺址 二郎廟戲臺的臺基上留下了題記,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 【王報二郎廟位置】 二郎廟戲臺為一開間,枓栱也符合金代特征,戲臺過去很可能是一面有墻三面可觀,現在變成了三堵墻僅一面可觀。山西晉南地區發現有許多金代的磚雕墓,里面雕刻的戲臺與二郎廟戲臺相似度很高。 【高臺上的王報二郎廟】 【王報二郎廟戲臺】 【臺基上的年號題記】 晉東南地區戲曲仍然活躍在鄉村,許多村子有新建的大型戲臺,現在唱戲場景大人員多,小戲臺已經裝不下了,早期戲臺普遍是一開間,只能容納兩三人同時在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