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創兒童心理健康這個平臺,已有一段時間了,初衷是希望能真正幫助到有需求的孩子和家庭。后來,經常有一些家長留言,想要了解孩子的某個想法背后隱藏了什么樣的心理。 前幾日,一條留言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幼兒喪父后心理”,看到這則消息后,我們希望能用自身的資源和專業做些什么,可以說這也應了我們的初衷。腦仁兒君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因為一個是我們的專家真的很忙,日常的心理咨詢已經讓他們超負荷工作了;另外一個,是心理咨詢的特殊性,咨詢師只知道孩子目前的一個想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兒童的生長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很多因素,可以說,真正的咨詢一定是專門針對個人的。 看到這條留言后,我們迅速了解了基本情況,也火速聯系了我們的權威專家安忠國老師,整理了咨詢師的分析和建議,希望早點讓這位家長看到并起到幫助作用,也希望有類似情況的家庭,也能從中得到啟發。 某家長: 男孩6歲,喪父1年,也知道父親去世,不提起父親,一切正常。突然一天夜里哭,說想爸爸,然后把父親去世當天和其他細節都記憶清晰的說出來。睡醒后一切又與平常無異。 安忠國老師心理分析: 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這其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喪失,如親人朋友的亡故、父母離異、搬遷、父母失業、轉學、弟弟,妹妹出生、自然災害等。另外還會有一些無形的喪失,如信任、安全、控制、穩定和支持的喪失。由于兒童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應對喪失的能力薄弱。如果沒有得到科學的幫助,這些喪失會更容易給兒童帶來現在和未來的問題。它對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復自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談到“喪失”,我們還應該關注到“哀傷”。哀傷是對喪失的心理反應,哀傷不僅是一種悲傷的情緒,而是設計思想、情緒、行為和軀體感覺的整體過程。哀傷是對喪失的正常,自然反應,而非心理疾病,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多數人會將哀傷看作為不好的反應,對當事人有害。所以出于善意,勸慰“別哭了”,“節哀吧”等等,來阻斷哀傷的表達。這種對哀傷功能的忽視不利于當事人心理健康的恢復和調整。對于兒童更是如此,家長一般認為孩子太小尚不懂事,或者孩子心理承受不了,而常常回避兒童的哀傷反應。無意之中剝奪和阻斷了哀傷的過程,這種善意的想當然的難免令人遺憾。當然,如果兒童的情緒、行為反應過度,超過6個月,損害了兒童成長的功能,應該受到家長的關注和及早專業機構求助。 喪失事件當事人一般心理反應特征需要經歷四個時期: 1、麻木期 最初心理特征迷茫、情感麻木和呆滯行為持續幾小時至幾天。類型:①行為呆僵,表情淡漠②意識障礙, 思維混亂;③性格改變,敏感、暴躁抑郁;④缺乏自制力;⑤行為混亂。 2、抑郁期 從麻木期清醒后,意識到巨大損失時,出現抑郁、悲傷、孤獨無助及絕望感。這一時期持續幾天或幾個月。 3、憤怒期 持續數月至數年,受難者接受所謂“天災”后果。甚至可能產生自責、自悔,此影響受難者今后生活,成為其心理痛苦或性格改變的潛在原因。 4、心理恢復期 時間流逝,多數對于災難性的記憶淡漠,并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現實問題上,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但某些人也可能發生性格的改變,或對生活的看法的改變。 在面對喪失的時候,兒童有自己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要能夠識別這些情感,并幫助他們表達出來。 那么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一些什么呢: 一、與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引導孩子宣泄 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觸景生情,會盡量回避親人的離世這件事情,從短時間看,不去提這個傷心事,好像是對孩子的一種情緒保護,但是從長期看來,就相當于把悲傷慢性化了,一旦遇到熟悉的事,格外容易觸景生情,把親人離世所受到的情感打擊重新激活。 讓孩子學會宣泄,哭泣是疏通,減輕悲痛的好方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要總是用堅強、自信之類的要求來勉強自己,事實上,宣泄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盡量找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內心的憂傷、恐懼、無助等,比如:拿出親人的照片,把悲傷、憤怒、委屈、無助、恐懼、內疚都說出來,這種象征性的表達和宣泄是有益的,是與故去的親人做個徹底的心理分離,是自我心理治療的一種。 二、親友陪伴 心理學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使人們免疫或者較少受到生活應激事件的影響,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在遇到親人喪失時候,孩子需要身邊親友的關懷照顧和多交流溝通。雖然孩子可能暫時仍然無法徹底擺脫痛苦的心情,但是親人和朋友多互相溝通、體貼,從親友那里獲取肯定、支持和鼓勵,這樣可以幫助樂樂盡快從悲傷中走出來,共同度過心理難關。 家長需要做的: ① 傾聽孩子的情緒,能用話語把情緒說出來是最好的復原良藥,尊重他復原的步伐。不要急著給建議。 ② 無言陪伴。對于一些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緒的孩子,無言陪伴是最重要的藥方,很多人覺得說一些話來安慰他以使他覺得好一點。但其實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對他們而言,無言的陪伴能夠產生極大的安撫作用。 ③ 對孩子說“那不是你的錯”,“如此痛苦是正常的,你會痛苦表示你還有能力應付這種考驗。”“當你體會到自己的感覺之后,更重要的是去表達它們,但不要因此去傷害自己與他人”等等。 ④ 在每年的創傷事件的那一天,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動紀念逝去的親人。紀念是為了忘卻,只有與王者充分的道別,讓情感流動起來,才是對王者最大的告慰。生者也會在告別中找到生活的力量。 家長不該做的: ① 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情沒有發生。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實,甚至扭曲真相。例如:轉移話題 ② 不要立即將孩子送走,或強迫他進入新的環境。如果孩子沒有機會處理心中的傷痛,就被拋進新的生活中,將會在他的心中留下極大的陰影。 ③ 不要強迫孩子勇敢、堅強。不要以“要堅強起來”來綁架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接納孩子的不堅強。 ④ 對于年齡較低的孩子,不要對死亡做不適當的解釋。如:人死了就會變成鬼魂之類的描述。 三、 自我心理調適 ①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適時讓自己休息; ② 每天堅持運動,每天最好堅持20分鐘的運動和3分鐘的伸展活動。可以快步走,騎自行車,做操,練瑜伽或太極拳等等。 ③ 換一個角度看看不幸,有人說:“若上天拿走我們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給我們更寶貴的”。即使災難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改變和分離都是生命必經的體驗。 ④ 做些可以放松和快樂的事,將喜歡做的事列一個單子,一件一件去做。 ⑤ 嘗試創造一種內心的平衡感。心理學家認為,保持平靜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 承蒙信任,不負囑托,我們盡力服務于支持我們的家長們,最后也感謝我們的專家——心理咨詢師安忠國在專業上的鼎力相助。希望有需要的家庭,也可以適當去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咨詢,愿孩子們快樂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