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為迎接全面大反攻,渤海軍區對敵展開了夏季戰役攻勢。整個戰役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策應偽“滅共建國軍”暫編第一師第八團王道部反正;第二階段解放利津城;第三階段,解放沾化。在第一階段順利完成后,渤海軍區于8月中旬揮戈北向,打響了以解放利津城為中心的戰役。 利津城,是連接沾化、濱縣、蒲臺、博興、廣饒等縣的樞紐,也是日軍在黃河下游、渤海沿岸中段最大的一個戰略據點,是日偽“掃蕩”、“蠶食”渤海區抗日根據地的屯兵處。這里駐守的有日軍的一個小隊和偽華北綏靖第八集團軍第二十七團,還有偽保安中隊、偽縣公署憲兵隊、偽警察局等雜牌軍,共2000余人。日軍小隊和偽軍一個主力營據守在城里,偽軍的另外兩個營分布在鹽窩、張許、侯王莊、小街、店子、單家寺、宋家莊、崔家、官莊九個據點,形成“梅花據點”,作為外圍屏障。其中張許和鹽窩據點像兩只觸角,分別伸向縣城東南廣北根據地和東北墾區根據地的邊緣。 渤海軍區召開了攻打利津城的作戰會議,楊國夫等軍區首長一致認為,假若渤海區主力部隊直取利津城,外圍據點的敵人必定從四面趕來增援,這將會影響八路軍集中全力攻堅,甚至會陷入內外被夾擊的被動境地。因此,決定首先分兵摧毀各外圍據點,孤立城中之敵。爾后,集中全力一舉攻克。外圍打響,城中之敵倘若出援,正好引狼出洞,削弱其有生力量,減少攻城的困難。根據這一作戰計劃,攻城指揮部對戰斗作了周密的兵力部署:軍區直屬團主力擔任利津城主攻,并分遣兩個連隊布防小清河以南,協同地方部隊監視牽制諸縣敵人;軍區特務營、渤海軍區四分區地方部隊、墾利獨立營、沾化縣大隊和直屬團一部,分別攻打鹽窩、張許據點;其他各外圍據點,由各區中隊和民兵相機攻取;沾利濱大隊設伏利、濱公路兩側,準備阻擊惠民、濱縣的援敵。 12日夜,我軍按照既定方案,兵分幾路,在夜幕掩護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縣城外圍據點分割包圍。偽團長蘇冀南聞訊侯王莊告急,斷定是小股游擊隊襲擾,不以為然。繼而得到張許、鹽窩等據點被圍的消息后,方知事態嚴重,他急派副團長兼三營營長龐洪興率部增援張許,他親自帶人增援鹽窩據點。 偽副團長龐洪興率部增援張許途中,遭到伏擊,被斃傷一部,隨后按照計劃把龐洪興放進張許據點。偽團長蘇冀南,率領增援鹽窩之敵,在喬家、鮑王莊遭墾利縣獨立營、沾化縣大隊兩次截擊后,也被放進了鹽窩據點。隨后被我軍分割包圍。與此同時,直屬團一營一連炸掉了小街橋,端掉了敵據點。隨后,宋家莊、侯王莊、單家寺三個據點也相繼被攻破。 到14日午夜,張許、鹽窩兩據點也相繼被攻破。張許之敵被全殲,偽副團長龐洪興被俘;鹽窩之敵大部被消滅,偽團長蘇冀南率領殘敵,乘隙奪路而出,逃回了縣城。 經過的三天的激戰,利津城外圍的據點被全部拔掉。8月15日,我軍各部逼近利津城下。 利津城四面城墻高達兩丈,上寬丈余;墻皮由一色的大火磚砌成,中間用三合土填實。假如從墻上實施爆破,難以打開缺口。而攀梯強攻,也會帶來大的傷亡。幾經權衡,決定來個破門而入。南、北、西三面城墻外,都挖有陡深的護城河,只有東門外由于靠近黃河大壩,無法挖掘。據此,攻城部隊把突破點選在了東門。 利津城的每一座城門都是前后相距三四十米重迭著兩個城樓,兩側有弧形城墻連結,環抱著中間幾十米的一段通道,形似一口大水缸,俗稱“甕城”每個城樓下,建有十幾米長的大門洞,各裝兩扇大門。門釘均勻密布。 擔任主攻突破的是直屬團一營,一連負責爆破和主攻利津城東門,趙級三等5人組成了爆破組。 16日夜,擔任主攻突破的直屬團一營,從城東河灘的青紗帳里,悄悄逼近了大壩。趙級三帶領爆破組的兩個戰士,把炸藥包夾在腋下,秘密地摸到離東門幾十米遠的一條大土壩下,瞪大眼睛監視著城門樓上敵人的活動,尋找接近城門的時機。 忽然,趙級三看見城墻上有人劃火抽煙,趁著這個機會,他一揮手,與另外兩名爆破員一起躍出了土壩,迅速沖向東門。他們為了腳步輕且跑的快,沒有穿鞋子,只穿著布襪子。但是,他們每人攜帶著四五十斤的炸藥,還是有點響聲。剛沖到門洞下,就被敵人發現了。隨著敵哨兵的尖叫,門樓上的機槍盲目地掃射起來。爆破員們正處在敵人射擊的死角內,火力再猛,也無濟于事。但是,敵人的排子手榴彈卻順著墻傾倒下來,在離爆破員們是多米遠的地方接連爆炸。趙級三他們怕引爆炸藥包,只好把炸藥包緊緊壓在身下。一塊彈片擊中了趙級三的左臂。趙級三他們不敢再等下去,他們迅速把炸藥包靠在大門上,趙級三讓兩名爆破員快跑,他拉著導火索后,像百米沖刺一樣,迅速跑開。一聲巨響,第一道門炸開了。趁著敵人被震得目瞪口呆的一瞬間,趙級三又帶領另兩名爆破員沖向第二道門,并很快就炸開了第二道門。 突擊隊立刻沖上去,埋伏在四面的部隊同時展開了攻勢,密集的槍聲響成一片。東城門的守敵丟盔棄甲,朝偽團部抱頭鼠竄。直屬團一連一、三排立刻控制了東門樓子;二連戰士迅速插進城內;三連和一連二排的戰士搭梯攀上城樓,沿城墻分頭向南、北門沖去。 北門樓上的偽軍,被東門激烈的槍聲、炸藥爆炸聲和沖天的火光嚇得暈頭轉向。很快便被一連二排所占領。 城內的敵人憑借街頭路口的道道工事負隅頑抗,攻入城內的二連戰士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街壘戰。 楊國夫和直屬團團長鄭大林、團政委孫正一起,親臨一線指揮戰斗。一營二連迅速撲向敵團部。 偽團部設在東大街的南側,兩米多高的圍墻,緊緊裹著一幢幢結構堅固的古式房舍。院子一面朝街,三面被交錯的民房簇擁。兩扇黑漆大門緊緊關著,門前攔街構筑了一道沙袋工事。二連沿大街向偽團部沖鋒,卻被敵人的優勢火力封鎖了前進的道路,有幾個戰士倒下去了。顯然,繼續從正面直攻,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二連連長趙衍慶在街道南側的一塊石階下,借著敵人機槍噴射出的條條火舌的光亮,向四周觀察著,目光落在了不遠處向南通去的一個巷口上。他吩咐幾個戰士隱蔽到街道兩旁,作正面佯攻,吸引敵人的火力,其余的退進了那個小巷,挖墻洞打通民房,迂回到了偽團部的一側。爆破員鄧文昌、宋昌伍摸過去,在偽團部廁所附近的圍墻跟下,放了一個拉雷。“轟”的一聲,雷炸墻開了,戰士們沖殺進去,院子里的偽兵們猝不及防,大部作了俘虜。趴在門前工事里的敵人,仍在向二連佯攻的戰士拼命射擊。戰士們躍上偽團部的院墻門樓,從背后一陣痛擊,僅用了15分鐘,就占領了敵團部。為團長蘇冀南帶領著殘兵敗將逃進了城西北角日軍據點里去了。 占領偽團部后,二連指戰員繼續向敵縱深迅猛進擊。從東大街攻到北大街,從北大街又打到小西街,一舉攻下了坐落在城中心的火力制高點——文廟。這時,三連也相繼占領了南門城樓。 17日拂曉,從四面攻城的部隊打通了聯系,偽縣府、偽新民會、偽保安大隊隊部都被八路軍占領,城內四分之三的街道已控制在八路軍手中,巷戰的敵人大部被壓縮進了西門樓和西北角日軍據點里。槍聲漸漸稀落下來。八路軍利用戰斗間隙,一面抓緊在占領的街頭巷口修筑工事,一面輪流休息吃飯,養精蓄銳,準備迎擊敵人反撲。 楊國夫認為天亮以后,敵人必然反撲,如果繼續組織進攻,必然導致我軍較大傷亡。因此,命令部隊白天不主動出擊敵人,而是利用敵工事打防御戰。看似被動,實為主動。我軍利用有利地形,積極防御,趁敵人反攻的機會,給敵人以大量殺傷,殲滅其有生力量。等夜幕降臨以后,再向日軍據點發動總攻。一營重新做了戰斗部署,三連負責攻打西門;一連、二連負責攻打日軍據點,二連擔任主攻。 我軍以逸待勞,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反撲。下午二時許,被團團圍住的西門之敵,企圖突圍向西北角上的敵人靠攏。三連立即從正面撲過去,五連從城外配合,內外夾擊,一陣猛攻,敵人吃不住,挑出了白旗,偽營長劉伯珍帶頭從炮樓里爬出來繳械投降。至此,全城只有西北角日軍據點里的日偽軍,仍在負隅頑抗,垂死掙扎。 西北角的日軍據點,是在原縣衙門內修筑的。一座七尺多厚、四丈多高的炮樓,立在一片古老的建筑群中間。其勢居高臨下,火力控制四面街巷,要挾半個利津城。四周一丈多高的磚墻,把據點圍成一個城中之城。圍墻下修有地堡工事,與炮樓構成交叉火力網。被稱為“皇軍大院”。大院周圍二三百米內的民房早已被強行拆除,形成了平坦開闊地,易守難攻。 17日晚8點多鐘,總攻開始。我軍把兩挺重機槍分別架在偽縣府西北角的方形炮樓和文廟東南角的魁星樓上,同日軍炮樓上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對射,攻城各路部隊悄悄地從下面運動到了“皇軍大院”附近,占領了周圍的制高點。爆破組兩次出動都沒有成功,一營營長李丕功和二連連長趙延慶決定改變策略,讓爆破組悄悄地迂回到“皇軍大院”南側實施爆破。為了掩護爆破組行動,我軍展開政治攻勢,對敵喊話,吸引敵人的注意力。爆破組出敵不意,在圍墻上炸開了豁口。在火力掩護下,爆破員從圍墻上打開的缺口沖進去,在炮樓下面安放了炸藥包,炮樓被炸開了一個大窟窿,里面的7個日軍當即被炸死3個。日軍指導官井田中尉帶著剩下的3個日軍,爬上房頂,想搭梯翻越城墻突圍。戰士們奮不顧身,爭先撲向城頭。就在日軍縱身向下跳的時候,三連四班長王子恒趕上去抓住了一個日軍肩上的小炮,另一個戰士抓住了一個日軍手里的大蓋槍。狡猾的日軍,棄槍跳下城去,跌跌撞撞地逃竄。被負責打“出水”的墾利獨立營和沾化縣大隊的戰士擊斃在護城河上。 偽軍們把槍從窗口扔了出來。偽團長蘇冀南穿著破舊的老百姓服裝,被偽警備隊的兩個隊長架著哆哆嗦嗦地從炮樓后面的堂屋里走出來,一迭聲地連喊投降,300多個偽兵跟著跑出來繳了械。 駐守利津城的日軍教導官竹田清七郎大尉從北平開會回來的途中,被博興一區中隊活捉了。 利津城是山東抗日軍民繼奪取臨沂城之后,在山東境內攻克的第二個縣城。利津城一戰,共擊斃日軍7名,斃傷俘偽二十七團官兵1700余名,繳獲大小炮11門,重機槍兩挺,輕機槍40挺,長短槍1450多支,子彈10萬余發,電臺5部,電話總機2部,電話機22部,汽車2輛,戰馬50多匹,糧棉1500萬斤,軍衣、軍毯等軍需品若干。這是渤海軍區部隊第一次攻克縣城。這一戰,揭開了渤海軍區戰略反攻的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