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填報志愿的梯度,就能增加被錄取的幾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要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高考填報志愿各批次的第一志愿很重要,特別是一些名牌院校第一志愿滿額率高。但這并不能說明二、三志愿就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錄取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劑、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計劃。因此,不能因為第一志愿滿額率高就忽視第、三志愿填報。在各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注意拉開梯度,慎重填報第二、三志愿。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為了提高生源的質量,通過政策規定和志愿分數級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擇優錄取部分高分考生。
先有分,再有線。 在高考前,某一地區(院校、專業組)會公布本屆的招生計劃,明確招生人數,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投檔比例,考生成績公布之后將所有考生按成績從高到低排序,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數,就是該地區(院校、專業組)的分數線。 例如:某年天津高考,所有本科院校一共在津準備招生4萬人,按照1:1.05的投檔比例,那么40000*1.05=42000,也就是第42000名考生的分數,就是當年的本科批控分線。 高校各專業往年錄取分數線查詢可以選擇直接途徑或間接途徑。 直接途徑: 1、本省考試院發給本省考生的志愿填報參考材料中的各高校錄取分數的歷史數據的冊子,在不同省份這本冊子的名稱也不同。例如在北京,2019年即將發放的這本冊子的名稱叫《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京招生錄取分數分布統計(2016-2018)》,俗稱“大厚書”或者“大厚本”。 2、直接在各省考試院網站上查詢。 3、在各個高校招生網站上查詢(但是有的高校可能不公布,或者公布的不完整)。 間接途徑: 一些志愿填報機構有償提供的各種志愿填報數據卡,根據數據卡賬號密碼登錄到其數據網或者APP去查。 第一、考生要認真分析高校近幾年的錄取數據(至少三年),不要只參考最近一年的錄取數據。要注意高校錄取分數的波動情況。 第二、考生在參考往年分數時,盡量少參考分數的絕對值(如依照去年錄取線來對比目前的考試分數,以錄取分數位次與重點線位次的差距計算自己目前分數與參考重點線的差距等),要以自己在中學、地區和省(區、市)的排名情況來對比高校往年錄取分數排名。錄取線及錄取線與重點線的差距每年波動較大,與當年考題難度、結構,考分的分布有很大關系。 第三、考生要認真理解當地錄取政策和高校招生章程,注意政策調整對高校錄取分數趨勢的影響。 第四、考生在分析高校錄取數據時,數據來源應以高校公布的數據為準,分析時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不要聽信個別社會機構編制的未經科學論證的數據和結論。 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1、投檔線不是最低分 目前很多學校都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投檔(如:1:1.3以內),而當部分進檔考生由于滿足不了專業報考限制,且不服從調劑的時候,這類考生就會被退檔,此時投檔線一般都會低于最低錄取分。 2、投檔線是最低分 當然,也有很多學校就以1:1的比例投檔,而這時凡是進檔的考生一般都能被錄取,投檔線跟最低分也相同。 注意:服從專業調劑可大大降低個人進檔后再被退檔的風險,因此建議考生報志愿時盡可能地選擇服從專業調劑。 首先、從時間角度來看,高考的投檔線只是錄取的開端,而高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的形成需要到錄取結束。 其次、從人數角度來看,滿足高考的投檔線人數,往往要高于滿足高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的人數,基本上不一樣。 再者、從錄取角度來看,上了高考的投檔線的考生未必會被錄取,而達到高校錄取最低分數線的考生,正常情況下肯定會被錄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