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小語 大董:漢字的源起和流變都講完了,今天來造字吧。 小董:造字?傳說都是圣人造字的。我們也能造字? 大董:別被傳說嚇著了,每個人從開始涂鴉到學寫字,就是一部濃縮的人類造字史,我們每個人都是倉頡。 小董:真的? 大董:當然是真的了,別以為你沒長四只眼睛就不是倉頡了。 大家記不記得在自己兩三歲,開始在墻上亂涂亂畫的都是些什么嗎? 不記得?看來你爸媽沒打過你屁股。 可能只要沒被打屁股,這個年齡的小孩都是不肯在紙上畫的,他們最舒服的姿勢是站著畫,畫紙還要夠大,所以,他們最愛的畫紙是墻壁。人類最初的藝術創作是壁畫不知道跟這個習性有沒有關。 小董沒有因為他的壁畫創作被打過屁股,所以家里的墻壁給畫得異彩紛呈(慘不忍睹)。 小董最初的壁畫創作是橫橫豎豎曲曲彎彎的線條大聯歡。類似下面這種。(注:下圖人物與作品與小董無關。)
這是人類初始的一種表達,在原始人類階段,人類如今天的幼兒一樣,通過這些隨意刻劃的線條符號,開始表達,開始文字創造的準備。人在幼兒階段的刻劃,就是人類造字的預備階段。 郭沫若認為,漢字有圖畫和隨意刻劃兩個源頭,就是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隨意刻劃先于圖畫”。 隨意刻劃到了一定程度,開始有意的刻劃,文字出現,指事字一畫開天。 在《“一”是個開天辟地的故事》里,說過:東漢許慎把“一”作為《說文解字》的第一個字。“一”可能是人類第一個記事符號,也可能是遠古第一個造出來的文字。表示數量的“一”,以及“二、三、亖(四的甲骨和金文字形)”,它們造字的源頭就是人類從隨意到有意的刻劃。 “一”的造字方式叫指事,這是許慎取的名字。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視而可識,它有一定的形象,看了就能識別,但它的意思得仔細體察,才能發現。 “一、二、三、亖”這些數字,是標準的指事字,每一個涂鴉過的小朋友,都已經在懵懂之中,把“一、二、三、亖”造出來了,并且無師自通了指事的造字方法。 “上、下”也是指事字,畫一條直線或略彎曲的弧線,在上面點一點表示“上”,在下面點一點表示“下”。后來這一點變為一小橫,再后來又變為豎。
同樣的增體指事字還有“寸”字,寸的本義是手肘,在手的甲骨文字形下面點一點,這個部位就是寸。(下圖寸字的甲骨文里,彎彎的有三個分叉的樹枝形狀就是手的象形字。) “亦”字,本義是腋下,畫一個人,胳肢窩下點兩點,表示人體上的這兩個部位。 “刃”字,在刀鋒上點一點,表示刀的鋒利部位。
畫過線條之后,就進入兒童壁畫的第二階段,畫物體。 畫個圓圈表示太陽,畫個小半圓表示月亮,畫個圈圈,加一豎,再給豎兩邊加斜線,就是正面的人,在甲骨文里,這個正面的人形就是大字。小倉頡們就開始造象形字啦!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象形字從圖畫中來,把物體畫出來,根據物體形象彎彎曲曲地畫,就是象形字。 象形字分兩種,日月這種叫獨體象形,下面的甲骨文都是獨體象形字。 但有些東西畫了也不容易看明白。比如畫一條眉毛,也許別人會認為是柳樹葉子。畫個圈表示水果,但別人很可能認為是太陽、球、雞蛋、或者氣泡。小董曾經畫過一個黑黑的螺旋形圈圈,問我是啥,我猜不出,他不高興,說:這不就是個山洞嘛!你看,多象啊!! 好吧,我承認,我也是把小王子的蛇吞象看成帽子的人。 小倉頡們的創造藝術性太高,但不藝術的人太多了,文字既然要用來溝通,就得照顧大多數人的智商,小倉頡們改進畫風,畫眉毛就把眼睛也畫上,畫水果就把小圓圈畫在樹上,至于南瓜之類藤蔓植物,就把小圓圈畫在瓜藤上,這樣總能看懂了吧。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多,在漢字里大概也就幾百個,但這幾百個字非常重要,它們是最早造出來的一批字,是后面造字的基礎。 用許慎的話來說,這幾百個指事字和象形字,是“文”。《說文解字》里的540部首,就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文”。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翻譯下就是,倉頡造字時,一開始是按照形狀畫的,這類字后來叫做象形字、指事字,叫“文”。用這些“文”組合起來新造的叫“字”,“字”是用“文”組成的會意字和形聲字,比如日月合在一起造的會意字“明”。形聲字如“江、河”,半邊的水表示這個字和水有關,半邊的工和可表示發音。 “文”是根本,“字”是“文”生出來的,越生越多,就象父母生孩子一樣,所以文字文字,父母“文”得排前面,孩子“字”排后面,不能顛倒了。 關于“文”和“字”的造字本義說解,請參看:《第一次撒歡!撒點文字的歡。》 小倉頡們從線條畫到物體,繪出了“文”,之后,年齡漸長,思想復雜,hold得住更復雜的畫了,就開始以“文”造“字”,畫事情了。比如畫一條魚是畫物體,是文,畫捕魚就是畫事情,是字。捕魚這個事怎么畫?有的小倉頡在魚邊上畫了水,表示河邊有魚,意思是魚從河里被抓出來了。有的畫一只手拿魚竿釣起了一條魚。有的在魚邊上畫兩個手一個網,表示撒網捕魚。金文里還有更簡潔的表達,就畫兩只手去抓魚。這些都是表達捕魚的事情,后來這個字寫成“漁”。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把各種“文”放在一起,會合它們的意思,表現出造字的含義。 “武”字的甲骨字型由止和戈組成,止的本義是腳,有走路行進的意思,停止是后來的引申義,造字本義是拿著武器去打戰。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這種解釋,也是會意,但這是后來給“武”字添加的政治哲學思想,是“武 ”字生命歷程中的一部分,但“武”字出生的時候,沒那么多矯情。 至于許慎舉例的另一個會意字“信”,后人解釋人言為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所以是會意,但現在比較多的學者認為信不是會意字,是形聲字,太復雜,不提。 指事、象形、會意,是許慎總結的漢字造字理論“六書”中的三種,這三種方式看似各管一堆字,但其實,三種造字法之間老打架。 比如“大”字,大是一個正面的人形,象形說歸他管,但指事認為大表示的不是人,是用人形表示大小之意,所以大歸指事字管。 “旦”字,指事字說,太陽在上面,造字原理跟上字一樣,旦是他的。但會意字不干了:旦是太陽從地面升起,甲骨文里旦的底下不是一橫,是個圈,明明是會意字,得搶回來。 類似的字還很多,這場混戰中,指事、象形、會意三國鼎立,歷代文字學家為先鋒,爭來搶去,鬧了2000年,到現在也沒消停。爭到后面,還出現象形兼指事,會意兼指事的說法,一個字,成了兩國公民,雙重國籍。 這場持續了兩千年的混戰,究其原因,是許慎的六書理論不夠嚴密,依據的字形是小篆,而文字從甲骨到現在一直在變化,六書一來無法涵蓋所有的漢字,二來每個學者依據的字形不一樣,對字體構件和造字本義的解釋不一樣,文字的分類就有可能不一樣。 到近代,終于有文字學家受不了出來說:分久必合,三國該統一了,指事、象形、會意都是表意的,就一統天下取名為表意字吧。我今天講的就是表意字。 雖然許慎的六書說有缺陷,但六書是文字學上的一大創見,提供了研究漢字造字規律的思路,影響深遠,所以,我還是采用許慎的六書理論來分析造字。但六書是指月之手,是幫助我們分析理解文字的,文字才是我們的目標,六書是手段,好用之處就用,不好用的地方,別死抱不放。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六書里,還有假借形聲轉注,下次再說。這篇已經太長了,能看到這里的,都是倉頡。所以,做個練習吧,用下面這張圖上的象形字,造幾個會意字吧,或者,用這些字,講個故事。歡迎倉頡們把自己的創作發給我哦。 提供幾幅圖做個參考: 上圖是阿拉斯加的一段原始文字,說的是:用30只打獵獲得的海貍,去交換一只野牛、一只海獺和一只綿羊。中間的“×”表示交換。 順便說一下,這個“×”很有意思,我以前寫過這個×,詳見此文:《文字里的 X X是個什么鬼?》。 各個地方的原始人類,不僅表達相似,連用的符號也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