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河南鄭州出現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積平均降水量449毫米。73站(占比約38%)累積降水量超過500毫米,最大新密白寨875毫米,鄭州市的鄭州、登封、新密、滎陽、鞏義五站日降水量超過有氣象記錄以來極值。20日16-17時鄭州本站降雨量達201.9毫米,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 △20日,在鄭州,行人涉水通過積水路段。 由于遭遇罕見持續強降雨,鄭州市常莊水庫、郭家咀水庫及賈魯河等多處工程出現險情,鄭州市區出現嚴重內澇,造成鄭州市鐵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嚴重影響。 關于鄭州,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年輕,發展速度很快,之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鄭縣”,僅僅70多年時間便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其實,這只是經濟發展大潮下,鄭州呈現給我們的一面。如果拋開經濟發展不談,鄭州的歷史底蘊同樣不遑多讓。 遠古時代的鄭州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遠古時代,鄭州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舊石器時代的遺存滎陽織機洞,被譽為“河南第一洞”,說明至少距今1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 隨后,還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5000年的黃帝史詩,見證了遠古先民在鄭州地區的生活勞作,以及不斷進步。 尤其是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建都于有熊(今新鄭境內)。據傳,黃帝定都有熊后,制定歷法,創造文字,創立度量衡,育蠶制絲,修造宮室屋宇,發展農業生產。 包括鄭州地區在內的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地。 夏商周時期,鄭州迎來高光時刻。 中國第一座古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商都”之名的由來,都在這個時期產生。 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建立,鄭州地區為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 大禹在伊河、黃河一帶治水有功,被擁戴為最高君長,定都陽城(今登封告城鎮),陽城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鄭州是中國都城建制創始的地方 西周滅商之后,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于管(今鄭州管城區),建立管國。這就是今天管城一名的來源。 除管國外,周初在鄭州地區封有鄶(今新密東北)、東虢(今滎陽北)、祭(今鄭州東北)、密(今新密)、闕鞏(今鞏義)等封國,可見,鄭州地區在夏至西周時期,一直處于王畿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新鄭成為鄭州的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地位下降,諸侯紛亂,群雄爭霸,新鄭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鄭國東遷于虢、鄶之間,之后滅二國,在此地盤上重建鄭國。公元前743年,鄭莊公建都鄭(今鄭韓故城遺址),主要版圖位于今鄭州一帶。 春秋初期的鄭國,地位顯赫,國勢強盛。尤其是在傳奇人物鄭莊公時期,滅許國、敗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 ▲春秋時期地圖,鄭州屬于鄭國 另外,像黃泉迎母、燭之武退秦師等歷史典故,均與鄭國有關。 1923年,在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寶——蓮鶴方壺,考古專家認為可能是鄭國國君子嬰(鄭莊公之子)所配禮器。蓮鶴方壺一對兩件,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均為鎮館之寶。 “鄭公大墓”出土有數百件珍貴文物。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館籌委會,這批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館的首批“鎮館之寶”,開啟了河南文物事業之路。 有人這樣說,“先有鄭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館”。 ▲蓮鶴方壺 鄭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于世。作為《詩經》國風中的重要篇章,《鄭風》為鄭地民間民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出自《鄭風》。 ▲詩經·鄭風·子衿 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新鄭又成為韓國國都。 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著名人物韓非,為戰國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水利家鄭國在秦建鄭國渠,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和都江堰、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直到公元前230年,韓滅于秦,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秦統一六國后,為了區別西周時陜西的鄭國,故將春秋戰國時鄭、韓都城稱為新鄭。這是新鄭一名最早的由來,此后也多沿用此名。 ▲鄭韓故城遺址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 在今鄭州地區置有:滎陽、鞏、京等縣,屬三川郡。新鄭、苑陵、陽城等縣屬潁川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批建制縣。 ▲秦代郡縣圖,鄭州分屬三川郡、潁川郡 當時的滎陽,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美譽。 滎陽,因位于古滎水之北而得名。戰國中期,魏國為富國強民,開鑿鴻溝(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自滎陽引黃河水向東南流,與濟、汝、淮、泗水匯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水運河網。 ▲鴻溝 由于水運交通方便,滎陽逐漸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秦滅韓后,在滎陽附近建敖倉(糧倉)、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軍事重鎮。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就把滎陽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 秦末楚漢爭霸時期,楚漢雙方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 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還成了象棋里的楚河漢界。 (注:“楚河漢界”一詞使用了古漢語中互文的手法,即“楚漢河界”,此河界即指鴻溝。)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大封功臣,封單父圣為中牟侯(這是中牟地名第一次出現)。 西漢時期,鄭州冶鐵業非常發達,是國內重要的冶鐵基地,尤以滎陽出名。后來發掘的古滎冶鐵遺址,是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 西漢人口增長較快,據推算,今鄭州市轄區人口約有90多萬人。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亂中曹操逐漸占據中原,鄭州地區屬于曹魏的地盤。著名的官渡之戰,就發生在中牟縣東北。 ▲三國時期,鄭州屬于曹魏管轄 魏晉時期鄭州名人有:“古代第一美男”潘安,文學上與陸機并稱“潘江陸海”。 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滎陽城也由盛轉衰。此后,鄭州先后為后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統治。 484年,在嵩山建嵩陽寺。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相繼在此講學,成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496年,北魏孝文帝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少林寺。 隋朝建立,結束中國的分裂局面。583年,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改滎州為鄭州,自此,鄭州一名開始用于今鄭州地區。 596年,管城從中牟劃出單獨為縣,鄭州改稱管州,州治移至管城,下轄管城、滎陽、新鄭等12縣。606年,管州又復名鄭州。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鄭州受益很大。管城位于通濟渠東西段之交,成為民間物資交流的中心地。通濟渠通航后,隋煬帝在鞏縣東南建糧倉洛口倉,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 ▲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唐代時,鄭州的交通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當時,鄭州是從唐都長安通往東南、山東等地的必經之地。著名的管城驛是洛陽至汴州間的唯一大驛站,來往驛馬車輛熙熙攘攘,繁華熱鬧。 唐代的鄭州,人才輩出,涌現出許多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 詩圣杜甫生于鞏義;白居易出生于新鄭;李商隱生于滎陽。 ▲杜甫故里 696年,武則天赴少室山行封禪禮,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改嵩陽縣為登封縣,登封一名由此而來。 宋代至清代時期的鄭州 唐代“安史之亂”后,鄭州地區戰亂頻繁,開始走下坡路。 北宋時,鄭州屬京畿路,后一度廢鄭州建制,改隸開封府。1105年,鄭州“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 北宋皇帝除徽宗、欽宗外,都葬在鞏縣境內,即為今天的北宋皇陵遺址。 ▲北宋皇陵 979年,宋遼戰爭爆發,宋太宗任命楊業(楊家將中楊令公)為鄭州防御使,抗擊遼兵。 1140年,岳飛率岳家軍北伐金兵,雙方在鄭州城下展開激戰,金軍大敗。岳家軍一度收復鄭州。 金、元時期,鄭州地區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天文學的發展。 元初,由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設立27個天文觀測站,設在登封的觀星臺是全國觀測中心,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筑。 ▲登封觀星臺 明初,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撤管城縣入鄭州(管城縣退出歷史舞臺)。 清承明制,鄭州兩次升為直隸州。1724年,直隸河南省,10年后改為普通州(仍轄滎陽、滎澤、汜水、河陰4縣),歸開封府轄;1903年,再次升為直隸州。 1913年,全國統一廢州置縣,鄭州直隸州遂改稱鄭縣。 古都鄭州,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歷史上的鄭州,五代為都,八代為州。 夏、商、管、鄭、韓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近代以來的鄭州/是全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 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為爭取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即“二七大罷工”),使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達到了頂點。 1923年2月7日,為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軍閥吳佩孚等派出大批軍警分別在長辛店、鄭州和武漢江岸等處進行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為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鄭州建造了二七紀念塔,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錢塘街上的二七紀念堂,是當年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舊址。 ▲二七紀念館內 被火車改寫的命運 都說鄭州是“被火車拉來的城市”。這一命運的起點要從1897年說起。 1897年,清政府修建盧(溝橋)漢(口)鐵路。1904年,鄭州火車站建成,為盧漢鐵路的業務站,時稱鄭縣站。1906年全線通車后,鄭州站被定為甲等車站。 1914年,隴海鐵路開(封)洛(陽)線正式投入運營,鄭州站成為隴海鐵路的樞紐站,從此奠定了鄭州火車站路網中心的基礎。 至解放前的40多年時間內,由于戰亂頻繁,鄭州火車站深受其害。這一時期,鄭州火車站設施簡陋,運輸效率極低。 1949年,新中國成立,鄭縣站改稱鄭州站。鄭州火車站成為原中國鐵道部確定的國家八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1920年代鄭州站的月臺上,旅客們在上鄭州—漢口的火車 1952年10月,毛澤東視察鄭州時指示:要把鄭州火車站建成遠東最大、最完善的客運大站。 1953年,鄭州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動工,1956年投入使用,并先后分離出貨運站、編組站和客運站。 ▲1959的鄭州火車站 1988年,鄭州火車站再次進行改擴建工程。1999年12月,隨著主站樓的投入使用,長達12年的改擴建工程落下帷幕。2012年,鄭州火車站西站房正式投入使用,基本上就是今天鄭州站的模樣。 如今的鄭州站,是全國鐵路特等客運站,全國鐵路最大的旅客中轉站、行包中轉站,被稱為中國鐵路客運的“心臟”。 2012年,隨著京廣高鐵(鄭州至武漢段)的開通,鄭州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現在的鄭州,處于中國首個米字型高鐵網的中心,且榮膺國際綜合樞紐城市,從鄭州出發的火車,可以直達全國所有省會城市。 鄭州目前轄6區5市1縣,外加4個開發區。這個區劃格局從何而來呢? 1948年,鄭州解放,鄭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下設第一區(隴海區)、第二區(二七區)、第三區(建設區)。 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市轄區歷經多次更名變化,最終形成了金水、二七、中原、管城、惠濟、上街6大行政區。 1971年,滎陽重歸鄭州。1983年,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再次劃歸鄭州。從1994年鞏義、滎陽、新密、新鄭、登封相繼“撤縣設市”后,鄭州6區5市1縣的行政區劃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1988年,鄭州高新區建立。1993年,鄭州經開區成立。2001年,鄭東新區開始規劃建設。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鄭州航空港區。 3600年商都,迎來鄭州速度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至鄭州,鄭州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也開始了突飛猛進的奔跑。 中原城市群、新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 乘著高速發展的快車,鄭州一路狂飆突進,朝著一線城市前進。 3600年的商都,已經沉寂太久,此時此刻,TA正重歸榮耀。 鄭州 鄭州的幾大標簽 鄭州地處九州腹地,背靠邙山,歷史底蘊是比較深厚的,具體在何處呢?盤點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標簽: 黃帝故里。盡管這一說法有爭議,但鄭州有記載、有遺跡卻是不爭的事實。黃帝是華夏部落首領,本姓公孫,后來改姓姬,因此又稱姬軒轅。后來,黃帝又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 ,也稱有熊氏。《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辭源》有釋文“(黃帝)生于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地理總志《一統志》記載的更為直白“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不僅如此,鄭州下轄新鄭市擁有軒轅氏舊墟以及眾多的軒轅廟、軒轅橋、軒轅碑,也都說明鄭州與黃帝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八大古都之一。鄭州入選八大古都,主要是因為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約公元前2070年,禹在陽城(今登封市)建立了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將國都自亳西遷于囂(今鄭州商城遺址);西周時期,周武王弟弟叔鮮受封,在管城區一帶建立管國;春秋戰國時期,新鄭又成為鄭、韓國的都城。在古都中,鄭州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洛陽等,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六大遺址片區之一。眾多朝代政權建都于此,造就鄭州遺址眾多。商城、鄭韓故城、裴李崗、大河村、二里崗、老奶奶廟等遺址,讓人數不勝數,這說明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先祖就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 滎陽鄭氏。依托鄭國,后人以國號為姓,到漢代自大司農鄭當時始,滎陽鄭氏名臣、名儒不斷,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成為北方著名士族之一。入唐之后,滎陽鄭氏仍為北方望族,累計出現了11位宰相和眾多節度使、將軍、司馬、參軍,滎陽鄭氏是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強烈,甚至有點“名不副實”,這是為何呢?原因不難理解。一是鄭州的歷史側重于先秦,輝煌也在先秦,而先秦太過遙遠,并不如唐、宋、明等朝代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二是鄭州雖然遺址眾多,在學術內很有名氣,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對于普羅大眾其價值難以體現,也難以商業化;三是鄭州東有開封、西有洛陽。唐末五代以前,河南的中心在洛陽,此后至民國時期,又轉移到到開封,鄭州夾在兩個巨人之間,名氣難免被壓制。 然則然矣!進入近代,鄭州抓住了一次極為關鍵的機遇。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有感于南北交流不便,便上奏清廷,力主修筑北京盧溝橋至漢口的盧漢鐵路。盧漢鐵路經由河南,由于考慮到自然因,鄭州便成了不二的選擇。 盧漢鐵路1906年通車,后來改為京漢鐵路,經由鄭州貫通南北。當然,這僅僅是開始,京漢鐵路之后,隴海鐵路的前身汴洛鐵路也經由鄭州,直達洛陽,并連接陜西、甘肅兩省。如此一來,兩條鐵路交匯鄭州,鄭州邁入了近現代化的征程。此時的鄭州還只是一個小城市。 解放后,考慮到交通因素,河南省將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此時,鄭州的政治、文化、經濟意義進一步被強化,由此步入了跨越發展的行列。及至交通格局大變革,鄭州成為全國的鐵路樞紐,更是奠定了鄭州成為特大城市的基礎。 總體來看,鄭州很老又很年輕。老到其歷史一不小心就被人忽略,年輕到仿佛一夜之間突然崛起。對于鄭州而言,老是一種積累,年輕意味著活力。這座城市的未來更值得我們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