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 本篇內容僅限于中醫臨床醫師辨證論治使用,禁止非醫護人員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現的任何后果,與本平臺無關。 小兒證方真訣 小兒證方速記歌訣 好學易記中醫兒科學證方歌括 編著:石志喬 總論 兒科學基礎一.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歌括兒科發展史,溯源至商代;《黃帝內經》出,基礎理論概;傷寒雜病論,影響不能埋;扁鵲醫小兒,倉公醫案在[1];五十二病方,癇瘛病已載[2];諸病源候論,巢元方編排;唐末《顱囟經》,“純陽”提出來[3];思邈《千金方》[4];王燾著“外臺”[5];北宋有錢乙,兒科稱圣才[6];南宋有劉昉,《幼幼新書》排[7];元朝曾士榮,《活幼新書》裁[8],七言歌注解,瑯瑯音韻諧;明朝大發展,幼書潮涌來,用宣“袖珍”方,各證述明白[9];更有萬全氏[10],護胃提出來,心肝陽有余,脾肺腎陰衰;肯堂集眾長,《證治準繩》排[11];明代《普濟方》,專列治嬰孩[12];清朝《金鑒》出,“幼科心法”賅[13];外科王清任,解剖幼尸骸[14],《醫林改錯》著,化瘀實踐來;燒灼斷臍術,薛氏父子才,預防破傷風,造福新生兒[15];夏鼎撰“鐵鏡”[16];玉瓊“麻科”排[17];陳飛霞“集成”[18],“賦稟”和“護胎”,三關輕重定,浮沉表里挨,紅紫寒熱辨,淡滯虛實概;葉桂著“要略”[19];金鰲“釋謎”解[20];周震有“指南”[21];吳瑭“條辨”恢[22];有性說“癘氣”,《溫疫論》出臺[23];麻疹天花獗[24],人痘接種栽,遠傳歐亞非,免疫先河開[25];更喜解放后,好政策連臺,中醫大發展,繼承創新快,痧痘驚疳證,痘疾已不在;破傷風勢衰;痧證也無礙[26];伯岳和育仁,奇文受傳儕[27],兒科是將帥,個個棟梁材,許多新成就,惠及全世界;中醫兒科人,功勛孰可蓋?! 注釋: [1]指《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為小兒醫。 [2]指在五十二病方這部最早的醫學著作里,有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述。 [3]顱囟經,我國最早的兒科專著,書中始提出小兒為“純陽之體”的觀點。未著撰人名氏。 [4]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各有1卷為兒科病。 [5]王燾著《外臺秘要》40卷,其中35~36卷均為小兒科。 [6]北宋的錢乙,專業兒科,著《小兒藥證直訣》,后世尊他為我國兒科的奠基人,譽為“兒科之圣”。 [7]南宋的劉昉,編著《幼幼新書》,整理匯集宋以前兒科學的成就。 [8]元代曾世榮著《活幼新書》,其上卷為兒科病歌賦,便于記誦。 [9]明代徐用宣著《袖珍小兒方》各證齊備,敘述詳明。 [10]明代萬全著《育嬰家秘》、《幼科發揮》等,書中提出了“護胃氣”及心肝陽有余,肺脾腎陰衰等觀點,對后世影響很大。 [11]王肯堂著《證治準繩》。 [12]《普濟方》是明代最大的一部方書,其中有“嬰孩部”一個分冊。 [13]清代的《醫宗金鑒 ·幼科心法》,是把清初以前的兒科學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理概括和總結。 [14]清代外科醫生王清任,在義冢地解剖觀察小兒尸體42年,發現古書中許多錯誤之處,加以訂正,著《醫林改錯》,總結了活血化瘀的實踐經驗。 [15]薛凱、薛己父子精于兒科,發現燒灼斷臍術,對預防新生兒破傷風作出了巨大貢獻。著《保嬰撮要》。 [16]清代夏禹鑄(即夏鼎)著《幼科鐵鏡》。 [17]謝玉瓊著《麻科活人全書》,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麻科專著。 [18]清代陳飛霞名著《幼幼集成》中,首創“稟賦”和“護胎”學說,其中“指紋晰義”一章,歸納出“三關測輕重,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的經驗,已被多數兒科臨床醫生所采納。 [19]清代葉天士著《幼科要略》,對小兒雜病的辨證治療作了簡要的敘述。 [20]清代沈金鰲著《幼科釋謎》。 [21]清代周震著《幼科指南》。 [22]清代吳瑭著《溫病條辨·解兒難》。對小兒“暑痙”的證治有獨到之處。 [23]清代吳有性著《瘟疫論》,指出“癘氣”乃傳染病。 [24]指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末期,麻疹(痧),天花(痘)病猖獗。 [25]指十七世紀我國人痘接種技術流傳到世界各國,開創了世界免疫學的先河。 [26]指古代兒科四大證—痧、痘、驚、疳中的“痘”(天花)已經消滅。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病率已大大下降,痧癥(麻疹)已成為強弩之末的散發性疾病。 [27]指解放后的中醫兒科學術帶頭人王伯岳,江育仁,張奇文,汪受傳。 二.生理、病理特點1.生理特點稚陰長而稚陽充,形氣未充臟腑新, 生機蓬勃蒸蒸上,莫謂“純陽”盛無陰。 【簡釋】小兒時期的生理特點之一是稚陰稚陽,即是說小兒在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整的,小兒生長發育的過程是陰長而陽充。五臟六腑的形和氣也相對不足,故曰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小兒生理的另一特點是生機蓬勃,發展迅速,年齡愈小,生長發育的速度愈快,古代醫家把小兒的這種生理現象稱為“純陽”。所謂純陽,是指小兒生長過程中,表現為生機旺盛,蓬勃發展,好比旭日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并非說正常小兒是有陽無陰或陽盛陰虧之體。 “稚陰稚陽”和“純陽之體”兩個基本觀點概括了小兒生理特點的兩個方面。 2.病理特點發病容易傳變速,臟氣清靈易康復。 【簡釋】《醫學三字經·小兒》曾說:“稚陽體,邪易干?!薄稖夭l辨·解兒難》也指出:“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說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體質和功能均較脆弱,因此在病理上不僅發病容易,而且傳變迅速,年齡越小越突出。但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活力充沛,臟氣清靈,反應敏捷,且病因單純,又少七情的傷害,故患病以后,經過及時恰當地處理,病情好轉比成人快,容易恢復健康,預后一般較好 。正如張景岳所說:“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之比?!?/p> 三.四診概要(一)望診歌1.望神色 (1)望神歌 有神活潑目光明,面色紅潤氣調勻; 無神呆滯目暗淡,面呈晦暗息不均。 【簡釋】四診之首是望診,望診之首是望神。凡表情活潑,目光明亮,面色紅潤,呼吸調勻為有神,是無病表現,雖忽有病,亦多輕而易愈;凡表情呆滯,目光暗淡,面色晦暗,呼吸不均者為無神,為有病表現,且病情較重。 (2)五色主病歌 五色主病要看清,虛寒面白熱紅炘, 體虛有濕黃面目,黑主痛寒水飲停, 青白里寒青紫瘀,純青主寒痛瘀驚。 【簡釋】望神色指望神與望色同樣重要,要看清面色:面呈白色,多為虛證、寒證;面色炘紅,多為熱證;面呈黃色,多屬體虛或有濕;面呈黑色,主痛,主寒,或內有水濕停飲;面色青白并見,多為里寒;面青唇紫,多為氣血瘀阻;面呈純青,多主寒、痛、瘀、驚。 (3)五部配五臟歌 左肝右肺腮為憑,頦腎鼻脾額屬心, 察位須知克者重,相生若見病為輕。 【簡釋】五部配五臟,最早見于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面上證》書中云:“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察位時,應知生克關系,遇相克為重,相生者為輕。如:左頰(腮)屬肝,東方之位,春見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絕。白色屬金,肝位見白,乃金克木之象,故曰絕,重危也。 2.望形態 審苗竅 (1)舌體歌 胖嫩齒痕陽虛因,或有水濕痰飲停; 中毒胖大色紫青;胖淡裂紋虛證明; 舌體強硬熱傷津;失養干絳短縮形。 【簡釋】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者,多為脾腎陽虛或有水飲痰濕內停;中毒者多見舌體胖大而舌色紫青;舌體胖淡起裂紋多為氣血兩虛;舌體強硬多為熱盛傷津;急性熱病傷津而經脈失養者多見舌干絳而短縮。 (2)舌質歌 氣血虧虛舌淡白;溫熱入營紅絳來; 陰虛火旺舌紅干;氣血瘀滯紫暗災; 紅刺粗大似楊梅,爛喉痧癥不能排。 【簡釋】氣血虧虛者舌質淡白;溫熱病邪入營血,多見舌質紅絳,甚有紅刺;陰虛火旺者,多見舌紅而干,少苔甚無苔;氣血瘀滯者多見舌質紫暗或紫紅;舌起粗大之紅刺,狀似楊梅者,爛喉痧癥不能排除。 (3)舌苔歌 苔白為寒黃屬熱,兼膩寒濕或濕熱, 宿食內滯霉醬苔,氣陰不足地圖舌。 熱病苔剝陰津損,除去染苔看本色。 【簡釋】舌苔色白為寒,色黃為熱,白膩為寒濕內滯,黃膩為濕熱內蘊,宿食內滯者舌苔厚膩垢濁不化,稱“霉醬苔”,氣陰不足者舌苔花剝,經久不愈,狀如地圖,熱性病而見苔剝,多為陰傷津虧所致。小兒因吃某些藥品、食物,往往出現染苔,不屬病苔。追問病史,不難弄清。 (4)察目歌 目赤畏光淚汪汪,麻疹未出須早防; 脾虛睡時眼不閉;濕熱多見鞏膜黃; 氣虛液脫目眶陷;眼瞼浮腫水屬陽; 二目上視驚癇作;瞳孔改變兆非祥。 【簡釋】眼淚汪汪,目赤畏光,須防麻疹;脾虛者睡覺時眼睛不能閉合;濕熱蘊遏者,多見鞏膜發黃;因泄瀉而氣虛液脫者,常見目眶內陷,啼哭無淚;眼瞼浮腫者,為水濕上犯,屬水腫之陽水;二目轉動呆滯或二目上竄者為驚癇之證;若瞳孔改變,縮小或不等大,或散大而無反應,均非吉兆。 (5)察鼻歌 感冒風寒清涕長,風熱鼻流濁涕黃, 肺經有熱鼻先傷,鼻干鼻衄鼻生瘡。 【簡釋】感冒風寒者鼻流清涕;感冒風熱者,鼻流濁涕色黃;肺經有熱者首先傷鼻,見鼻孔干燥,為肺熱傷津或外感燥邪,鼻衄者多為血熱妄行,鼻內生瘡糜爛多為肺火上炎。 (6)察口歌 牙齒遲出腎氣虛;唇色淡白氣血空; 寒證血瘀青紫唇;暴瀉傷陰唇櫻紅; 齦有白斑稱“板牙”;齒齦紅腫胃火沖; 乳娥風熱火上攻;白喉假膜牢不松; 滿嘴白屑稱“雪口”;胃經積熱口糜兇; 雙頰粘膜小白點,麻疹斑周有紅暈。 【簡釋】牙齒逾期不出,多為腎氣虛;唇色淡白是氣血空虛不足;寒證或血瘀證可見唇色青紫;暴瀉傷陰者可見唇色櫻紅;新生兒牙齦有白色斑塊,俗稱板牙;齒齦紅腫多屬胃火上沖;乳娥腫大咽紅,為外感風熱或肺胃之火上炎;白喉證,咽部微紅,咽中有灰白色假膜,堅牢不宜拭去;若滿口白屑,狀如雪花,稱鵝口瘡,亦名雪口;若胃中積熱上沖,可見口腔舌部粘膜破潰糜爛;若雙頰粘膜有白色小點,周圍紅暈,為麻疹粘膜斑。 (7)察耳歌 聤耳緣由肝火蘊,耳中疼痛又流膿; 麻疹耳涼熱多淚,絡脈隱現耳背中; 若見耳垂周漫腫,痄腮亦名大頭瘟。 【簡釋】聤耳是因肝火內蘊,癥見耳中疼痛且流膿;麻疹早期可見耳尖發涼,兼見壯熱多淚,耳背絡脈隱現;若見耳垂周圍彌漫腫脹,則為痄腮,亦名大頭瘟。 (8)察二陰歌 陰囊松弛虛或熱,陰囊緊縮常為寒, 時腫時復為疝氣,莖囊俱腫陰水犯, 女陰紅濕為濕熱,濕癢多為蟯蟲竄, 便堅帶血為肛裂,便后脫肛中氣陷。 【簡釋】陰囊松弛者,多為體虛或發熱之象;陰囊緊縮多為寒證;陰囊時腫時復,啼哭腫大加甚,為疝氣;陰莖陰囊俱腫,常為陰水所犯;女陰紅而濕,多屬下焦濕熱;若前陰潮濕瘙癢,須注意蟯蟲竄擾;大便堅硬帶血,常為肛裂;若便后肛門直腸脫出,多是中氣下陷所致。 4.辨斑疹歌 溫病之邪入營血,斑平不高不退色。 麻疹漸密后四肢,疹高形小壓退色; 風疹小稀快出沒;奶麻紅如玫瑰色; 丹痧皮疹猩紅熱,咽喉腫爛伴發熱; 水痘含水如豆熱;白 蕁蔴疹如云出沒,斑丘疹伴瘙癢烈。 【簡釋】溫熱病,邪入營血即會發斑,斑的特點是平,不高出皮膚,壓之也不退色。麻疹出時,先稀疏,后漸密,先見于頭胸部,后見于四肢,疹的特點是:高出皮面,形小如粟米,壓之退色;風疹色淡紅,疹小稀疏,發出和沒收較快;奶麻的疹色如玫瑰紅,疹細密,熱退疹出;丹痧的皮疹呈猩紅色,伴有咽喉腫爛和發熱,近代稱為猩紅熱。皰疹疾病如水痘,其疹中含水,形狀如豆,伴發熱,疹子此起彼落;白 5.察二便歌 稀薄夾白傷乳食;燥結實熱或虛熱; 黃臭稀薄因濕熱;脾腎皆虛則洞泄; 痢疾粘凍帶赤白;醬色哭叫腸套疊; 陽虛寒證尿清澈;濕熱尿黃赤短澀; 疳證尿濁如米泔;血尿可呈茶褐色。 【簡釋】小兒大便稀薄,夾有白色凝塊,為內傷乳食;大便燥結,為內有實熱或陰虛內熱;大便色黃,臭穢而稀薄,為濕熱內滯;若脾腎俱虛,則下利清谷,洞泄不止;濕熱積滯的痢疾,可見大便赤白粘凍;若乳幼兒大便呈果醬色,伴陣發哭鬧,常為腸套疊所致。小便清沏量多,常為寒證或腎陽虧損;濕熱下注者,尿黃赤短澀;疳證多見尿渾濁如米泔水,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所致;血尿者尿呈紅色或茶褐色。 6.看指紋歌 小兒風氣命三關,輕重與危分別看; 浮主在表邪新感,沉為在里紋不顯; 黑瘀青燥驚風痛,紫紋屬熱紅受寒; 色淡屬虛滯為實;透關射甲重治難。 【簡釋】小兒指紋,分為風、氣、命三關,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指紋見于風關,病多輕淺而易治;現于氣關,病情較重,邪已進一步深入;現于命關,病情危重;指紋浮露者,主邪在表,為新感外邪;指紋深沉不顯者,主病邪在里或久病,如里實或里虛證;指紋色黑者主瘀;色青者主燥,或為驚風,或屬疼痛;色紫者為熱,暗紫為邪熱郁滯,紫黑為熱邪深重或氣滯血瘀;色紅主寒,如顏色鮮紅,為外感風寒;指紋色淡,不論何種顏色,新病還是久病,都是虛證的表現;指紋郁滯,推之不暢,為實證;如果指紋直透指甲,稱為“透關射甲”,病多危殆。 (二)聞診歌1.聞聲歌 聲噪屬熱靜屬寒,實則聲高虛低談; 尖呼劇痛呻不適;邪熱入營狂語譫; 嘶啞咽喉聲帶??;言蹇津傷或壅痰; 哭聲無力為饑餓;腹痛時哭緩即安; 哭聲嘶啞咽喉病;口瘡拒食伴流涎; 咳流清涕感風寒;風熱聲重吐黃痰; 無痰聲響屬肺燥;頓咳連續回聲傳; 咳聲嘶啞空作聲,若非白喉即喉炎; 【簡釋】聽聲音,聲噪屬熱,聲靜屬寒,聲高屬實,聲低屬虛。尖聲呼叫,常為劇痛所致,呻吟不休,多為身有不適;邪熱入營,多見狂言譫語,聲高有力,多兼神志不清;語聲嘶啞,多為咽喉和聲帶疾??;語言蹇澀者,常為高熱傷津或壅塞痰涎。聽哭聲,綿長無力,或口作吮乳之狀,為饑餓;腹痛引起的啼哭,忽緩忽急,時作時止,痛緩即安;哭聲嘶啞者常由咽喉水腫引起,呼吸亦不利;若有口瘡,哭而拒食,伴流涎煩躁,哭聲常延綿而低微。聽咳嗽聲,咳聲輕揚而流清涕,為外感風寒;而外感風熱者,咳聲重濁而吐黃痰;干咳無痰,咳聲響亮,多屬肺燥;頓咳者,咳聲重濁,連續不已,并有回聲;咳聲嘶啞,空空回聲,若不是白喉,便是喉炎。 2.嗅氣味歌 熱蒸濁氣出肺胃,口中之氣多臭穢, 傷食兼見噯酸腐;牙疳兼齒齦腫潰, 肺癰兼痰濁帶血;血證兼帶血腥味; 傷食大便稀酸臭,口中可聞傷食味; 濕熱注膀臊短赤;濕熱注腸便臭穢; 脾腎兩虛尿清長;下利清谷少臭味。 【簡釋】邪熱郁蒸肺胃,濁氣上沖,從口而出,故口中之氣多臭穢,傷食者,兼見噯腐吞酸;牙疳者兼見齒齦腫痛潰爛;肺癰者兼見痰濁夾血;血證兼有血腥味。傷食者大便稀且酸臭,口中可聞傷食味;濕熱下注膀胱者,小便臊臭而短少黃赤;濕熱下注大腸者,大便臭穢;脾腎兩虛者,小便清長,大便則見實谷不化而較少臭味。 (三)問診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問年齡八睡眠, 九十個人家族史,麻痘蟲驚食風寒。 【簡釋】一問寒熱,即問發熱和怕冷情況:發熱怕冷無汗為外感風寒;寒熱往來為邪在半表半里;發熱持續,熱勢鴟張,舌苔厚膩,為濕熱內阻;夏季高熱不退,無汗多尿為夏季熱;午后低熱,常伴盜汗,稱為潮熱,見于陰虛;怕冷、納呆、神疲、多為里寒或陽虛之證; 二問汗:白天汗多,稍動即出,為自汗;睡中汗出,稱為盜汗;汗出如油,淋漓不止,是亡陽虛脫;汗出熱不退,熱病為邪氣由表入里之象。 三問頭身:頭痛,發熱,惡寒,為外感風寒;頭痛嘔吐,高熱抽搐為邪熱入營, 屬急驚風;頭痛神萎,似搐非搐,為正虛肝盛,屬慢驚風;頭暈而兼發熱多因外感; 頭暈而兼面白乏力, 多為氣血不足; 肢體酸痛而兼發熱多為外惑,或邪阻經絡; 關節疼痛, 屈伸不利, 常見于痹證; 肢體癱瘓不用, 強直屈伸不利為硬癱, 多為風痰入絡, 血瘀氣滯; 痿軟屈伸不能為軟癱, 多因肝腎陰虛, 筋骨失養. 四問二便:大便次數多而稀薄,為脾不健運;大便次數多,赤白粘凍,為濕熱積滯;大便秘結,腹部脹痛,多為內有實熱或陰虛津虧;大便排蟲,伴有腹痛,為蛔蟲??;便時哭吵,多為腹痛;小便清長,或夜間遺尿,為腎陽不足,下元不固;小便頻多,溲時疼痛,為濕熱下注,如熱淋;小便刺痛,滴而不盡,或排出砂石,為石淋所致。 五問飲食:不思飲食,食而不多,為脾胃虛弱;脹滿不思飲食,為傷食積滯;腹瀉而不思食為脾失健運;能食而便多不化,形體消瘦,多見于疳證;渴喜飲冷為熱證;渴喜飲熱,或口不渴,則為寒證;頻飲,口唇干燥,為胃陰不足,津液虧耗;渴不欲飲,則常為中焦有濕。 六問胸腹:前胸脹滿而頻咳,為風寒束肺,肺氣失宣;胸部悶窒,哮鳴痰呼,為痰阻肺絡,如哮喘;胸痛發熱,咳嗽,氣促,為肺炎喘嗽;胸悶心悸,面青氣促,為心陽不振,心血瘀滯;心悸胸悶,頭暈乏力,為心之氣陰不足;脘腹飽脹,多為傷食積滯;腹痛隱隱,以臍周為主,見于蛔蟲證;上腹或右脅脹痛,面目黃染,為濕熱黃疸。 七問年齡:臍風、苔黃、臍血、臍瘡等見于一周內初生兒;鵝口瘡、臍突、夜啼等,以乳嬰較多;遺尿則發生在3歲以上;麻疹多發生于生后6個月;水痘、百日咳則在幼童期多見;奶癆多發生在乳嬰兒期。 八問睡眠;煩躁、少睡、盜汗、發稀、見于佝僂??;睡中齘齒,多為蛔蟲證;夜間睡眠不寧,肛門瘙癢,多為蟯蟲病;嗜睡和昏睡,在溫熱病多為邪入心包,或痰蒙清竅。 九十個人家族史,麻痘蟲驚食風寒:九問個人史,包括生產、喂養、發育、預防接種史;十問家族史:問小兒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健康狀況,有無傳染病,遺傳性疾病或與遺傳相關的疾病等;麻疹、水痘、蟲證、驚風、食積、外感風寒乃小兒最常見的幾類病證,診治時要全面優先考慮。 (四)切診歌1.小兒脈診歌 三歲以內看指紋;十四歲與大人同, 三至十四小兒脈,睡時安靜診方準, 醫者一指定三關,輕中重取一分鐘, 浮為表脈沉為里,遲脈為寒數熱壅, 無力脈虛實有力,一七四六八五動。 【簡釋】三歲以內小兒,無需診脈,只看指紋,十四歲以上即與大人相同了。三至十四歲歲小兒的脈診,需在安靜時診,方為準確,醫者以一指定其三關,并取輕、中、重三種不同指力,體會脈象變化,時間不少于一分鐘。小兒診脈,主要有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基本脈象,診見浮脈,多見于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診見沉脈,多見于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診見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寒實,遲而無力為寒虛;診為數脈,多見于熱證,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小兒的正常脈率,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計算:1~3歲為7至,4~7歲為6至,8~14歲為5至。 2.按診歌 “囟陷”因瀉失水重,“囟填”熱嘔肝風動, 囟門遲閉寬而大,頭縫開解“解顱”困; “痰毒”頸腋結節痛,“瘰疬”連珠不易動; 四肢厥冷“陽虛”困,“驚風”攣急四肢動, 小兒麻痹后遺癥,半身不遂肢不用; 皮膚按凹屬水腫,吐瀉失水皮干松, 肢冷汗多陽氣虛,膚熱無汗熱氣烘; 胸骨高突是“雞胸”,脊高不痛“龜背”弓, 心尖動處稱“虛里”,宗氣會聚在其中, 搏動太強宗氣泄,弱速喘急癥情重, 串珠外翻“佝僂病”,脅下痞塊肝脾腫; 腹痛喜按虛寒痛,脹痛劇按里實充, 臍周腹痛索條蟲,腹脹青筋瘦“疳”宗, 氣滯腹脹如鼓咚,濁音移動腹水壅。 【簡釋】囟門凹陷,名“囟陷”,因瀉甚失水重所致;囟門高突,名“囟填”,伴壯熱嘔吐,為肝風內動之證;囟門遲閉,囟門寬大,頭縫開解,是被“解顱”所困?!疤刀尽笨梢婎i,腋下等處有小結節,伴發熱疼痛;“瘰疬”是因痰毒遷延,結節連珠成串,質地較硬,推之不易活動。四肢厥冷,是被陽虛所困;“驚風”可見四肢攣急抽動;小兒麻痹后遺癥,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肢體細弱,不能活動。皮膚按之凹陷,為水腫之征;而吐瀉失水之征,則皮膚干燥而松弛;膚冷汗多,為陽氣不足;膚熱無汗,為熱高所致;胸骨高突為“雞胸”;脊柱高突,按之不痛,稱為“龜背”,似弓;心尖搏動處,稱為“虛里”,是宗氣會聚之處,若搏動太強,或節律不勻是宗氣外泄,病情嚴重;若動而微弱,為宗氣內虛;若搏動過速,伴有喘息為宗氣不繼,癥情嚴重。胸脅觸及串珠,兩肋外翻,見于佝僂?。蛔竺{肋下痞塊,屬脾腫大;右脅肋下有痞塊,屬肝腫大。腹痛喜按,按之痛減,為虛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脹痛加劇為里實腹痛;臍周疼痛,按之有條索狀包塊,按之痛減者,多屬蛔蟲證;腹脹,腹部青筋顯露,形瘦,多為“疳證”;氣滯腹脹,叩之如鼓聲咚咚;腹部脹滿,叩診移動性濁音,多為腹水形成。 附、五臟辨證歌 每臟四句:第一句概括本臟所主、色診、脈象、性能表現;第二句為虛證表現;第三句為實證表現;第四句為熱證表現;腎多虛無實,但有例外。 (1)肝臟辨證歌 肝風青弦常有余,呵欠咬牙瘛瘲徐, 目直項強大叫搐,熱飲喘悶熱氣出。 【簡釋】肝所主為風,色診青,脈診弦,性能表現常有余;肝虛表現多呵欠,咬牙,徐徐瘛瘲;肝實表現:目直視,頸項強直,大叫,抽搐有力;肝熱表現:壯熱引飲,喘悶,口中氣熱,目內青,直視,身反折強直,手亂動; (2)心臟辨證歌 心驚熱赤數火熱,臥而悸動心虛則, 熱煩渴叫仰臥搐,壯熱上視言不得。 【簡釋】心之所主為驚熱,色診赤,脈診數,性能表現:為火為熱;心虛表現:臥而悸動不安;心實表現:發熱,煩渴,哭叫,喜仰臥,驚搐;心熱表現:壯熱,目上竄,目內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 (3)脾臟辨證歌 脾困黃遲常不足,嘔吐瀉白露晴宿, 困倦熱飲瀉黃赤,目黃尿黃脾熱郁。 【簡釋】脾臟所主為困,色診黃,脈診遲,性能表現常不足;脾虛表現:嘔吐,泄瀉白色,睡露晴;脾實表現:困倦思睡,身熱飲水,泄瀉黃赤;脾熱表現:目內黃,尿黃。 (4)肺臟辨證歌 肺喘白浮性嬌嫩,虛喘少氣常出哽, 實兼風冷喘咳噴,喘急鼻干露紅唇。 【簡釋】肺所主喘,色診白,脈診浮,性能表現嬌嫩;肺虛表現:喘而少氣,長出氣或哽氣,皮毛干燥,唇色白;實兼風冷表現:喘而氣盛,咳嗽,胸悶,渴不喜飲,鼻塞流涕,噴嚏;肺熱表現:喘急,呼吸不利,鼻干或衄血,手掐眉目鼻面,虛熱則唇露紅色。 (5)腎臟辨證歌 腎虛寒黑沉常虛,尿清不禁面灰浮, 目暗脛寒無實熱,瘡疹腎實黑陷除。 【簡釋】腎所主虛寒,色診黑,脈診沉,性能表現常虛;腎虛表現:尿清長不禁,面浮灰暗或 各論第一章.新生兒疾病第一節 胎怯1.腎精薄弱證(1)腎精薄弱證候歌先天不足腎精薄,囟張頭大發稀少, 甲短膚涼耳殼軟,肢柔骨弱身形小。 【簡釋】先天不足腎精薄弱易致胎怯,可見囟張頭大,頭發稀少,指甲軟短,肌膚不溫,耳殼柔軟,肢柔骨弱,形瘦短小。 (2)補腎地黃丸歌補腎地黃牛鹿添,薯茱丹澤地苓煎, 【簡釋】補腎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增添牛膝,鹿茸而成。 2.脾腎兩虛證(1)脾腎兩虛證候歌脾腎兩虛胎怯小,哭吮無力動作少, 哽氣多噦嗆溢乳,脹泄皮皺肌肉薄。 【簡釋】脾腎兩虛之胎怯,多見小于胎齡兒,雙胎兒或高齡產婦育胎兒,常見啼哭無力,吮乳無力,多臥少動,哽氣多噦,嗆乳溢乳,腹脹泄瀉,皮膚干皺,肌肉瘠薄。 (2)保元湯歌保元湯桂草芪參,脾腎兩虛是特征。 【簡釋】保元湯由肉桂、甘草、黃芪、人參組成,脾腎兩虛證是使用該方的特征。 第二節 硬腫癥(五硬)1.陽氣虛衰證(1)陽氣虛衰證候歌陽衰新生兒硬涼,聲低息微僵臥床, 面色蒼白皮暗紅,全身板硬而腫脹。 【簡釋】五硬之陽氣虛衰證,可見于新生兒, 一全身硬而涼,哭聲低怯,氣息微弱,僵臥少動,面色蒼白,皮膚暗紅,全身板硬而腫脹。 (2)參附湯歌回陽固脫參附湯,參補元氣附壯陽。 【簡釋】五硬之陽氣虛衰證,用參附湯治療,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壯元陽。 2.寒凝血澀證(1)寒凝血澀證候歌寒凝血澀四肢涼,肌膚拘急腫硬僵, 小腿臂臀面頰上,紫暗紅腫如凍傷。 【簡釋】五硬之寒凝血澀證,可見四肢發涼,肌膚拘急,腫硬發僵,不能捏起,多見于小腿、臂、臀、面頰等局部,患處皮膚色暗發紫,或紅腫如凍傷。 (2)當歸四逆湯歌當歸四逆善溫經,歸棗甘通芍桂辛。 【簡釋】當歸四逆湯善于溫經通絡,由當歸、大棗、甘草、木通、芍藥,桂枝、細辛組成。 第三節 胎黃常證1.濕熱郁蒸證(1)濕熱郁蒸證候歌濕熱郁蒸病陽黃,身目俱黃尿亦黃, 鮮明如橘精神倦,便秘舌紅苔膩黃, 重則煩渴嘔吐脹,神昏抽搐熱更黃。 【簡釋】濕熱郁蒸致黃,屬陽黃,可見身黃、目黃尿黃、黃色鮮明如橘,精神疲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較重者,可見煩躁不安,口渴、嘔吐、腹脹、甚至神昏、抽搐、發熱、黃疸加深。 (2)茵陳蒿湯歌茵陳蒿湯茵梔黃,清熱利濕黃疸良。 【簡釋】茵陳蒿湯由茵陳、梔子、大黃組成,有清熱利濕之效,治黃疸良。 2.寒濕阻滯證(1)寒濕阻滯證候歌寒濕阻滯久發黃,黃似煙熏灰便溏, 納差易吐甚腹脹,四肢欠溫尿短黃。 【簡釋】寒濕阻滯證,可見黃疸日久不退,黃色晦暗如煙熏,大便灰白溏薄,納少易吐,甚或腹脹,四肢欠溫,小便短黃,舌淡,苔白膩。 (2)茵陳理中湯歌茵陳理中溫化方,茵陳參草術干姜。 【簡釋】茵陳理中湯是溫中化濕方,由茵陳、黨參,甘草、白術、干姜組成。 3.氣滯血瘀證(1)氣滯血瘀證候歌血瘀發黃暗無光,右脅痞塊堅腹脹, 神疲納差易嘔吐,大便灰白尿短黃, 或見瘀斑或衄血,唇舌暗紅舌苔黃。 【簡釋】氣滯血瘀發黃證,其面目皮膚黃色較深而晦暗無華,右脅痞塊質堅,腹部脹滿,神疲,納差,食后易嘔吐,大便灰白,小便短黃,或見瘀斑,或見衄血,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舌苔黃。 (2)血府逐瘀湯歌血府逐瘀湯桔膝,桃花四物合四逆, 四物歸芎與芍地,四逆柴芍甘草枳。 【簡釋】血府逐瘀湯由桔梗、牛膝、桃仁、紅花,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合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組成。 變證1.胎黃動風證(1)胎黃動風證候歌胎黃動風黃速劇,神昏嗜睡和抽搐。 【簡釋】胎黃動風證可見陽黃迅速加劇,且見神昏,嗜睡和抽搐。 (2)羚角鉤藤湯歌羚角鉤藤肝風茯,芍茹地貝草桑菊。 【簡釋】 羚角鉤藤湯治肝風內動,由羚角,鉤藤,茯苓,芍藥,竹茹,地黃,貝母,甘草,桑葉,菊花組成。 2.胎黃虛脫證(1)胎黃虛脫證候歌胎黃虛脫黃速重,厥冷神昏氣促腫。 【簡釋】胎黃虛脫證可見黃疸迅速加重,且見四肢厥冷,神昏,氣促,浮腫。 (2)參附湯歌見硬腫癥(3)生脈散歌【簡釋】生脈人參五味冬,陰虧氣弱汗多宗。 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的生脈散,在陰虧氣弱汗多時以此方為宗。 第四節 臍部疾患(臍濕 臍瘡 臍血 臍突)1.臍濕證(1)臍濕證候歌臍帶脫后滲脂水,浸漬不干紅腫微。 【簡釋】臍帶脫落以后,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干,或微見紅腫。 (2)龍骨散歌臍濕外敷龍骨散,龍骨枯礬等分研。 【簡釋】 臍濕病以外治法為主,敷以龍骨散,由龍骨、枯礬等分共研末,干撒臍部。 2.臍瘡證(1)臍瘡證候歌紅腫熱痛甚流膿,舌赤口干渴唇紅, 惡寒壯熱毒內攻,動風抽搐或神昏。 【簡釋】穢毒侵臍而成臍瘡,可見: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伴舌赤,口干或渴,唇紅,惡寒壯熱者為邪毒內攻,如邪毒內陷,攻心動風,則神昏抽搐。 (2)犀角消毒飲歌犀角消毒治臍瘡,犀草銀花蒡荊防, 【簡釋】犀角消毒飲可治療臍瘡,由犀角、甘草、銀花、牛蒡子、荊芥、防風組成。 (3)如意金黃散歌金黃散柏大姜黃,星芷陳甘粉樸蒼。 【簡釋】金黃散由黃柏,大黃,姜黃,南星,白芷,陳皮,甘草,花粉,厚樸,蒼術組成。 (4)安宮牛黃丸歌安宮牛黃用麝香, 犀角芩連梔雄黃, 冰郁朱珠密金箔, 開竅方中性最涼。 【簡釋】安宮牛黃丸用麝香, 犀角, 黃芩, 黃連,梔子,雄黃, 冰片,郁金,朱砂, 珍珠, 蜂蜜,金箔組成, 在開竅方中是性質最涼的. (5)紫雪丹見驚風3.臍血證(1)臍血證候歌斷臍扎松久滲血,胎熱內盛兼發熱, 焦唇赤面紅干舌,熱血鮮紅虛淡色。 【簡釋】斷臍之后,如臍帶結扎過松,可致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有屬胎熱內盛者,兼見發熱,唇焦面赤,舌紅口干。胎熱者滲血鮮紅,脾虛氣不攝血者滲血色淡。 (2)臍血治法歌臍血不止有諸法:結扎松弛重新扎, 茜根散治胎熱甚;脾不統血歸脾呷。 【簡釋】臍血不止者有幾種治法:屬臍帶結扎過松者,應重新結扎臍帶;茜根散是治胎熱過盛引起的臍血;若因出血過多,或稟賦不足脾不統血而致臍部出血者,宜內服歸脾湯加血余炭、側柏炭等,以益氣攝血。 (3)茜根散歌胎熱內盛茜根散,梔歸榆地犀芩連。 【簡釋】胎熱內盛而臍血者,用茜根散,由茜草根、山梔、當歸、地榆、生地、犀角、黃芩、黃連組成。 (4)歸脾湯歌歸脾參術草芪當,遠茯酸龍木棗姜。 【簡釋】歸脾湯由人參、白術、甘草、黃芪、當歸、遠志、茯神、酸棗仁、龍眼肉,木香、大棗、生姜組成。 4.臍突證(1)臍突證治歌臍突未閉腹壁松,小腸脂膜突臍中, 先將臍突推回腹,墊壓布扎可成功。 【簡釋】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或因新生嬰兒腹壁肌肉薄松弛,又因小兒啼哭努掙伸引,致使小腸脂膜突入臍中,故臍部光浮脹突,宜設法減少嬰兒啼哭叫擾,并用壓臍法外治。其法先將突出臍部的小腸脂膜推回腹內,再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的薄片,厚墊臍部,外用紗布扎緊,一般可逐漸痊愈。 久治不愈之嚴重者,宜手術治療。 第二章.肺系疾病第一節 感冒主證1.風寒感冒證(1)風寒感冒證候歌頭疼無汗惡寒熱,涕嚏鼻塞口不渴, 咳嗽咽癢苔薄白,指紋浮紅浮緊確。 【簡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口不渴、咳嗽、咽癢、舌苔薄白、指紋浮紅,脈浮緊,這是外感風寒之確據。 (2)蔥豉湯歌外感風寒蔥豉湯,蔥白豆豉肘后方。 【簡釋】風寒感冒中,表證輕者,用肘后蔥豉湯,由蔥白、淡豆豉組成. (3)荊防敗毒散歌感冒風寒重癥方,荊防敗毒散能當, 柴草枳參芎獨羌,荊防桔薄茯前姜。 【簡釋】風寒感冒中表證重者,用荊防敗毒散,該方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川芎、人參、枳殼、甘草、前胡、桔梗、茯苓、薄荷、生姜組成. (4)杏蘇散歌風寒咳嗽杏蘇散,杏蘇前枳桔二三。 【簡釋】風寒感冒中,咳嗽重者,可用《溫病條辨》的杏蘇散,方由杏仁、紫蘇、前胡、枳殼、桔梗、二(半夏、茯苓、甘草、橘紅) 三(生姜、大棗、甘葷)組成。 2.風熱感冒證(1)風熱感冒證候歌發熱惡風少有汗,鼻塞濁涕咯稠痰, 浮數舌紅苔黃薄,指紋紅紫咽紅看。 【簡釋】發熱重、惡風、少汗或有汗、鼻塞、頭痛、流膿涕、噴嚏、咳吐黃稠痰、脈浮數、舌質紅、苔黃薄,指紋紅紫、咽紅,這些是風熱感冒癥狀。 (2)銀翹散歌銀翹散中桔竹甘,荊荷蒡豉蘆根鮮。 【簡釋】銀翹散由銀花、連翹,桔梗,竹葉,甘草,荊芥、薄荷、牛蒡子,豆豉,鮮蘆根組成。 (3)桑菊飲歌辛涼輕劑桑菊飲,桔杏荷葦翹草品。 【簡釋】稱為辛涼輕劑的桑菊飲,由桑葉、菊花、桔梗、杏仁、薄荷、葦根、連翹、甘草組成。 3.暑邪感冒證(1)暑邪感冒證候歌暑熱頭疼身困重,納差苔黃膩質紅。 偏濕汗出熱不解,胸悶嘔惡吐瀉痛; 偏熱汗少頭暈痛,小便短黃煩渴重。 【簡釋】暑邪感冒見發熱,頭疼,身體困重,納差,苔黃膩,舌質紅。偏濕者汗出熱不解,胸悶,泛惡,或吐瀉,頭痛;偏熱者汗少,頭暈頭痛,小便短黃,心煩口渴較重。 (2)新加香薷飲歌新加香薷解暑冒,薷銀扁豆樸連翹。 【簡釋】新加香薷飲可解暑邪感冒,方由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樸、連翹組成。 4.時邪感冒證(1)時邪感冒證候歌病急全身癥狀重,目赤咽紅肌酸痛, 寒熱無汗汗不解,嘔吐惡心或腹痛。 【簡釋】時邪感冒證,起病急,全身癥狀重,目赤咽紅,肌肉酸痛,寒熱無汗,或汗不解熱,或嘔吐惡心,或腹痛。 (2)銀翹散歌見前風熱感冒(3)普濟消毒飲歌普濟消毒翹芩連,蒡荷薄蠶勃板蘭, 甘桔陳皮升柴用,大頭瘟毒腮腺炎。 【簡釋】普濟消毒飲用連翹,酒黃芩,酒黃連,牛蒡子,薄荷,僵蠶,馬勃,板蘭根,甘草,桔梗,陳皮,升麻,柴胡共用,治大頭瘟毒,即腮腺炎。 兼證1.夾痰證(1)感冒夾痰證候歌感冒夾痰咳嗽劇,痰多喉內痰鳴著, 痰清稀白風寒證,痰黃白厚風熱據。 【簡釋】感冒夾痰證,咳嗽加劇,痰多,喉間痰鳴較著。如痰清稀白,屬風寒證,如痰黃白厚是風熱之據。 (2)二陳湯歌燥濕化痰二陳宜,茯苓甘草夏陳皮。 【簡釋】化痰燥濕宜用二陳湯,方由茯苓、甘草、半夏、陳皮組成 (3)三拗湯歌三拗湯中麻杏甘,宣肺散寒喘咳安。 【簡釋】三拗湯由麻黃,杏仁,甘草組成,宣肺散寒,喘咳能安。 (4)桑菊飲歌見前風熱感冒2.夾滯證(1)感冒夾滯證候歌感冒又兼腹脹滿,飲食不思吐腐酸, 口氣穢濁苔厚膩,大便不調或臭酸。 【簡釋】感冒夾滯證候為:感冒兼見脘腹脹滿,飲食不思,嘔吐腐酸,口氣穢濁,舌苔厚膩,大便不調,便秘或泄瀉,或大便臭酸。 (2)保和丸歌保和丸夏曲萊菔,連翹陳皮山楂茯。 【簡釋】 保和丸由半夏,六神曲,萊菔子,連翹,陳皮,山楂,茯苓組成。 3.夾驚證(1)感冒夾驚證候歌感冒夾驚鬧不停,驟然抽風睡不寧。 【簡釋】感冒夾驚,除感冒癥狀外,可兼見驚惕哭鬧,驟然抽風,睡臥不寧。 (2)鎮驚丸歌鎮驚丸遠麥冬珍,犀角朱砂酸棗仁, 膽星天竺黃連草,石菖牛黃勾茯神。 【簡釋】鎮驚丸由遠志,麥冬,珍珠,犀角,朱砂,酸棗仁,膽星,天竺黃,黃連,甘草,石菖蒲,牛黃,勾藤,茯神組成。 第二節 咳嗽外感咳嗽1. 風寒咳嗽證(1)風寒咳嗽證候歌風寒咳嗽起病急,咽癢身重白痰稀, 咳頻酸痛鼻塞涕,惡寒無汗化熱易。 【簡釋】外感風寒咳嗽者,起病急,咽癢,身重,白痰清稀,咳嗽頻作,全身酸痛,鼻塞流涕,惡寒無汗,化熱較易。 (2)金沸草散歌宣肺散寒金沸草,荊苓姜夏辛前棗。 【簡釋 】宣肺散寒的金沸草散,由金沸草(或旋復花包煎),荊芥、茯苓、生姜、半夏、細辛、前胡、大棗組成。 (3)杏蘇散見感冒2.風熱咳嗽證(1)風熱咳嗽證候歌風熱咳嗽痰黃稠,咳嗽不爽濁涕流, 惡風發熱微汗出,口渴咽疼痛連頭。 【簡釋】風熱咳嗽,痰黃稠粘,咳嗽不爽,鼻流濁涕,伴有惡風、發熱、常有微汗出,口渴咽痛、頭痛、苔薄黃、舌質紅、脈浮數。 (2)桑菊飲歌見感冒內傷咳嗽1.痰熱咳嗽證(1)痰熱咳嗽證候歌痰熱咳痰黃稠粘,因火灼津咯亦難, 面紅目赤尿黃秘,口苦渴衄熱躁煩。 【簡釋】痰熱咳嗽,痰多黃而稠粘,是因火熱灼津而成,故咯吐難出,伴面紅、目赤、尿黃、便秘、口苦作渴、甚則鼻衄、發熱、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滑數。 (2)清寧散歌痰熱咳嗽用清寧,桑葶姜棗草車苓。 【簡釋】痰熱咳嗽需用清寧散治療,方由桑白皮、葶藶子、生姜、大棗、甘草、車前子、赤茯苓組成。 (3)清金化痰湯歌清金痰貝麥芩知,橘草桔桑茯蔞梔。 【簡釋】清金化痰湯由貝母,麥冬,黃芩,知母,橘紅,甘草,桔梗,桑白皮,茯苓,蔞仁,梔子組成。 2. 痰濕咳嗽證(1)痰濕咳嗽證候歌痰濕咳痰多白稀,胸悶納差困倦疲。 【簡釋】痰濕咳嗽,痰多,色白而稀,伴胸悶,納呆,困倦神疲。舌淡,苔白膩,脈滑。 (2)二陳湯歌見感冒(3)三拗湯歌 見感冒3.陰虛燥咳證(1)陰虛燥咳證候歌陰虛燥咳干無痰,少粘難咯渴咽干, 聲嘶喉癢四心熱,午后潮熱血帶痰。 【簡釋】陰虛燥咳,癥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難以咯出,口渴咽干,聲嘶喉癢,手足心熱,或午后潮熱,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2)沙參麥冬湯歌養陰沙參麥冬湯,扁玉天花甘草桑 【簡釋】養陰清肺的沙參麥冬湯,由沙參、麥冬、白扁豆、玉竹,天花粉、甘草 、桑葉組成。 4.氣虛咳嗽證(1)氣虛咳嗽證候歌久咳無力白痰稀,氣短懶言語聲低, 自汗畏寒舌齒印,面色蒼白細無力。 【簡釋】氣虛久咳,可見咳而無力,痰白清稀,氣短懶言,語聲低微,喜溫畏寒,體虛多汗,舌邊齒印,面色蒼白,脈細無力。 (2)六君子歌健脾益氣六君子,參術苓甘夏橘皮 【簡釋】健脾益氣的六君子湯,由人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半夏、橘皮組成。 第三節 肺炎喘嗽常證1. 風寒閉肺證(1)風寒閉肺證候歌風寒閉肺喘氣急,嗆咳不爽白痰稀, 指紋浮紅舌不紅,寒熱無汗不渴知。 【簡釋】風寒閉肺者喘嗽氣急,嗆咳不爽,白痰清稀,指紋浮紅,舌不紅,寒熱無汗,口不渴。 (2)華蓋散歌辛溫開肺華蓋散,桑蘇茯橘杏麻甘; 【簡釋】辛溫開肺的華蓋散,由桑白皮、蘇子、赤茯苓、橘皮、杏仁、麻黃、甘草組成。 (3)大青龍湯見哮喘2.風熱閉肺證(1)風熱閉肺證候歌風熱閉肺氣急嗽,發熱惡風痰稠厚; 重則高熱劇咳喘,氣急鼻煽痰鳴喉。 【簡釋】風熱閉肺者可見氣急咳嗽,發熱惡風,咳黃痰稠厚,此為輕證。重者則高熱,劇咳微喘,氣急鼻煽,痰鳴于喉。 (2)麻杏石甘湯歌傷寒麻杏石甘湯,平喘清宣泄熱方。 【簡釋】傷寒論之麻杏石甘湯,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組成,乃平喘,宣肺,清泄肺熱之方。 (3)銀翹散歌見感冒3.痰熱閉肺證(1)痰熱閉肺證候歌痰熱閉肺馬脾風,暴喘喉間拽鋸聲, 胸悶脹滿痰誕吐,熱躁鼻煽紫口唇。 【簡釋】痰熱閉肺而暴喘,又名馬脾風,癥見:暴喘,喉間痰鳴,聲如拽鋸,胸悶脹滿,泛吐痰涎,發熱,煩躁,氣急鼻煽,口唇紫紺。 (2)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歌痰熱閉肺五虎湯,麻杏石甘細茶襄, 葶藶大棗瀉肺湯,清熱滌痰瀉肺方。 【簡釋】痰熱閉肺的五虎湯,由麻杏石甘湯加細茶組成,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乃清熱滌痰瀉肺之方。 (3)牛黃奪命散歌痰火牛黃奪命散, 大黃二丑檳榔管. 【簡釋】痰火閉肺用牛黃奪命散, 由牛黃,大黃, 黑白丑,檳榔組成,管用. 4.毒熱閉肺證(1)毒熱閉肺證候歌毒熱閉肺熱持續,喘憋氣急咳嗽劇, 鼻煽痰盛悶煩亂,鼻似煙煤涕淚無。 【簡釋】毒熱閉肺證,高熱持續,喘憋氣急,咳嗽劇烈,鼻煽,痰盛,悶亂煩躁,鼻孔干燥如煙煤,涕淚皆無。 (2)黃連解毒湯歌黃連解毒柏芩梔,火毒上炎外越施。 【簡釋】黃連解毒湯由黃柏丶黃芩丶梔子組成,火毒上炎或火毒外越者施可施治。 (3)三拗湯歌見感冒5.陰虛肺熱證(1)陰虛肺熱證候歌陰虛肺熱盜潮熱,面口唇紅無痰咳, 【簡釋】陰虛肺熱,癥見盜汗、潮熱、面色潮紅、口唇櫻赤、無痰干咳、舌紅而干、苔光剝、脈細數。 (2)沙參麥冬湯歌見咳嗽6.肺脾氣虛證(1)肺脾氣虛證候歌肺脾氣虛屬后期,動則汗出咳無力 面白少華易感冒,消瘦納呆便溏稀。 【簡釋】肺脾氣虛證,見于肺炎喘嗽之后期,動則汗出,咳嗽無力,偏肺氣虛者,面白少華,易于感冒;偏脾氣虛者,消瘦,納呆,大便溏稀。 (2)人參五味子湯歌人參五味益脾肺,參術苓甘冬五味。 【簡釋】人參五味子湯是補益脾肺的,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麥冬,五味子組成。 變證1. 心陽虛衰證(1)心陽虛衰證候歌陽衰面白唇紫紺,呼吸淺促煩不安, 四肢厥逆額冷汗,脅下瘀塊在右邊。 【簡釋】心陽虛衰證,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紫紺,呼吸淺促,虛煩不安,四肢厥冷,額汗不溫,右脅下有瘀塊。舌紫、苔白、脈微弱疾數。 (2)參附龍牡救逆湯歌參附龍牡救逆湯,芍藥同甘共回陽。 【簡釋】參附龍牡救逆湯由人參,附子,龍骨,牡蠣,芍藥,炙甘草共同組成回陽救逆之方。 (3)獨參湯歌. 參附湯歌大補元氣獨參強,救脫回陽參附良。 【簡釋】大補元氣的獨參湯作用很強,救脫回陽的參附湯由人參附子組成,效果良好。 2.邪陷厥陰證(1)邪陷厥陰證候歌邪陷厥陰壯熱煩,四肢抽搐口噤譫, 項強神昏目上視,指紋青紫達命關。 【簡釋】邪陷厥陰,癥見壯熱,煩躁,四肢抽搐,口噤或譫語,項強,神昏,兩目上視,指紋青紫,重則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舌質紅絳。 (2)羚角鉤藤湯歌見胎黃(3)牛黃清心丸歌牛黃清心丸醒神,郁金梔子芩連辰。 【簡釋】牛黃清心丸有開竅醒神之功,方由郁金、梔子、黃芩、黃連、辰砂組成。 (4)紫雪見驚風(5)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6)至寶丹歌至寶麝冰牛安息, 金銀朱玳琥雄犀. 【簡釋】至寶丹由麝香,冰片,牛黃,安息香, 金箔,銀箔,朱砂,玳瑁,琥珀,雄黃,犀角組成。 第四節 哮喘發作期1.熱性哮喘證(1)熱性哮喘證候歌熱性喘鳴痰厚黃,舌赤咽紅渴喜涼, 胸悶膈滿秘尿黃,聲高息涌呼氣長。 【簡釋】熱哮之癥狀,咳喘哮鳴,痰厚色黃,舌赤咽紅,渴喜涼飲,胸膈滿悶。便秘尿黃,聲高息涌,呼氣延長。苔黃膩,脈滑數。 (2)麻杏石甘湯見肺炎喘嗽··(3) 蘇葶丸歌 豁痰利氣蘇葶丸,蘇子葶藶大棗全; 【簡釋】豁痰利氣的蘇葶丸由蘇子,葶藶子,大棗組成. (4)定喘湯歌 定喘白果與麻黃,蘇芩款杏半甘桑。 【簡釋】定喘湯由麻黃、款冬花、白果、蘇子 、黃芩、桑白皮、杏仁、半夏、甘草組成。 2.寒性哮喘(1)寒性哮喘證候歌冷哮喉間有痰鳴,痰多白沫鼻涕清, 面色淡白喜熱飲,惡寒無汗浮滑緊。 【簡釋】冷哮癥狀:咳喘氣促,喉間有哮鳴聲,痰呈粘沫狀,痰色白,鼻涕清稀,面色淡白,喜熱飲,惡寒無汗,脈浮滑或浮緊。 (2)三子養親湯歌三子養親蘇芥萊,降氣化痰咳喘排。 【簡釋】三子養親湯由蘇子、萊菔子、白芥子組成, 有降氣化痰之功, 可排除咳喘. (3)小青龍湯歌 小青龍湯麻黃桂,甘草夏芍姜細味。 【簡釋】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半夏、芍藥、甘草、干姜、細辛、五味子組成。 (3)射干麻黃湯見下3.外寒內熱證(1)外寒內熱證候歌外寒內熱喘氣急,鼻塞痰鳴咳嚏涕, 寒熱頭疼身困重,渴飲痰黃熱便秘。 【簡釋】外寒內熱,喘促氣急,鼻塞,咳嗽痰鳴,噴嚏,流清涕,或寒熱頭疼,身重,內熱重者口渴引飲,痰黃粘稠,高熱,便秘。 (2)大青龍湯歌大青龍湯麻杏桂,石膏姜棗麻甘倍。 【簡釋】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石膏,大棗,生姜,甘草組成,麻甘倍用。 4.肺實腎虛證(1)肺實腎虛證候歌肺實腎虛偏上盛,咳嗽痰鳴喘胸悶, 下虛神疲畏寒冷,喘息無力動尤甚。 【簡釋】肺實腎虛證中偏于上盛者,可見咳嗽痰鳴,喘促胸悶;而偏于下虛者,可見畏寒肢冷,神疲納呆,喘息無力,動則尤甚。 (2)蘇子降氣湯歌蘇子降氣湯化痰,前歸夏樸枳陳甘。 【簡釋】蘇子降氣湯有降氣化痰之功,由前胡,當歸,半夏,厚樸,枳實,陳皮,甘草組成。 (3)都氣丸歌都氣丸補腎和肺,薯茱丹澤地苓味。 【簡釋】都氣丸是補腎和肺的,由薯蕷,山茱萸,丹皮,澤瀉,地黃,茯苓,五味子組成。 (4)射干麻黃湯歌射干麻黃冷哮方,夏冬菀味棗辛姜。 【簡釋】射干麻黃湯是治冷哮之方,由射干,麻黃,半夏,冬花,紫菀,五味子,大棗,細辛,生姜組成。 緩解期1.肺脾氣虛證(1)肺脾氣虛證候歌脾肺氣虛失運時,納差形瘦便溏稀, 肺虛自汗咳無力,氣短神疲感冒易。 【簡釋】脾肺氣虛證偏于脾虛失運時,可見納差形瘦,大便溏;偏于肺虛時,可見自汗、咳嗽無力、氣短、精神疲倦、易于感冒,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2)玉屏風散歌玉屏風散術防芪。益氣健脾固表宜。 【簡釋】玉屏風散由白術,黃芪,防風組成。益氣健脾,固表,治自汗者宜 (3)人參五味子湯歌見肺炎喘嗽2.脾腎陽虛證(1)脾腎陽虛證候歌脾腎陽虛動則喘,心悸蒼白咳氣短, 納差腹脹便溏泄,肢冷形寒腳力軟。 【簡釋】脾腎陽虛證候,動則咳喘,心悸,面色蒼白,咳嗽氣短,納差,腹脹,大便溏泄,肢冷形寒,腳軟無力。 (2)金匱腎氣丸歌金匱腎氣丸附桂,薯茱丹澤地苓配。 【簡釋】金匱腎氣丸用附子肉桂配六味地黃丸而成。 3.肺腎陰虛證(1)肺腎陰虛證候歌肺腎陰虛喘不寧,干咳少痰消瘦形。 潮紅盜汗咳無力,手足心熱夜尿頻, 苔剝質紅脈細數,動則氣短共為憑。 【簡釋】肺腎陰虛證見于咳喘久病不愈,頻繁發作,不得安寧,干咳少痰,消瘦,面色潮紅,夜間盜汗,咳喘無力,手足心熱,夜尿多,舌苔花剝,質紅,脈細數,動則氣短,以上癥狀共為憑證。 (2)麥味地黃丸歌麥味地黃麥味先,薯茱丹澤地苓添。 【簡釋】麥味地黃丸由麥冬,五味子,添加薯蕷,山茱萸,丹皮,澤瀉,生地,茯苓而成。 第五節 反復呼吸道感染1.營衛失和 邪毒留戀證(1)營衛失和 邪毒留戀證候歌易感汗多而不溫,怕熱惡寒肌肉松; 咽紅低熱扁桃腫,肺炎喘嗽久無功, 舌白花剝質淡紅,浮數無力紫滯紋。 【簡釋】營衛失和、邪毒留戀證,可見反復感冒,汗出多而不溫,怕熱惡寒,肌肉松弛;或有低熱,咽紅不退,扁桃體腫大,或肺炎喘嗽久不康復;舌苔薄白或花剝,舌質淡紅,脈浮數無力,指紋紫滯。 (1)黃芪桂枝五物湯歌見哮喘2.肺脾兩虛、氣血不足證(1)肺脾兩虛、氣血不足證候歌反復呼感屬虛知:肺虛咳喘汗多時; 面色少華虛在脾,便溏厭食肉松弛。 【簡釋】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屬虛,應知:肺虛者見于咳喘遷延不已,或愈后又作汗多者;而面色少華、便溏、厭食、肌肉松弛者多屬脾虛。 (2)玉屏風散歌見前3.腎虛骨弱 精血失充證(1)腎虛骨弱 精血失充證候歌感冒經常甚咳喘,雞胸龜背五遲見, 五心煩熱睡不安,面白肌松自盜汗。 【簡釋】腎虛骨弱,精血失充證,可見經常感冒,甚則咳喘,雞胸龜背,或見五遲(立、行、齒、發、語),五心煩熱、睡不安寧,面白肌松,動則自汗,寐則盜汗。 (2)補腎地黃丸歌參見胎怯。第三章.脾系疾病第一節 鵝口瘡1.心脾積熱證(1)心脾積熱證候歌心脾積熱鵝口瘡,白屑如雪滿口腔, 面赤唇紅煩哭叫,便秘口干渴尿黃。 【簡釋】心脾積熱之鵝口瘡,口腔內布滿白屑,狀如雪花,故亦稱“雪口”,伴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啼哭叫擾,大便秘、口干或渴、尿短黃、舌紅、脈滑。 (2)清熱瀉脾散歌雪口清熱瀉脾散,茯梔燈地石芩連。 【簡釋】治雪口的清熱瀉脾散,由茯苓、山梔、燈芯、生地、石膏、黃芩、黃連組成。 2.虛火上浮證(1)虛火上浮證候歌虛火上浮鵝口瘡,白屑散稀布口腔, 紅暈不著時起發,綿綿不休日久長。 【簡釋】虛火上浮之鵝口瘡,白屑稀散分布于口腔,紅暈不著,時時起發,綿綿不休。 (2)知柏地黃丸 歌知柏地黃丸知柏,薯茱丹澤地苓來。 【簡釋】知柏地黃丸即由知母,黃柏加六味地黃湯而成,六味地黃湯即山茱萸、山藥、地黃、丹皮、茯苓、澤瀉六味。 第二節 口瘡1.風熱乘脾(1)風熱乘脾證候歌風熱乘脾口淌涎,較多潰瘍焮紅間, 疼痛拒食煩不安,初起發熱微惡寒。 【簡釋】風熱乘脾可見:流涎,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焮紅,口臭,煩躁不安,疼痛拒食,初起時多有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脈滑數。 (2)銀翹散歌見感冒。2.心火上炎(1)心火上炎證候歌心火上炎舌生瘍,紅痛口干煩尿黃。 【簡釋】心火上炎者,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口干欲飲,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尖紅赤,苔薄黃,脈細數 (2)瀉心導赤湯歌瀉心導赤治火炎,木通生地草黃連。 【簡釋】心火上炎證,治宜瀉心導赤散,由甘草、黃連、木通、生地組成 。 3.虛火上浮(1)虛火上浮證候歌虛火上浮口舌爛,瘡不甚疼稀散淡, 舌紅少苔反復作,兩顴紅赤精神倦。 【簡釋】虛火上炎,口舌潰瘍或糜爛??诏彶簧跆郏∩⑸?,舌紅少苔,反復發作,顴紅,神疲。 (2)六味地黃丸歌六味地黃滋腎肝,薯茱丹澤地苓煎。 【簡釋】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肝的,方由山藥,山萸肉、丹皮,澤瀉、地黃、茯苓組成。 (3)七味白術散歌健脾七味白術散, 藿木葛參苓術甘。 【簡釋】健脾止瀉的七味白術散, 由藿香,木香,葛根, 人參, 茯苓, 白術,甘草組成。 第三節 嘔吐1.乳食積滯證(1)乳食積滯證候歌每于傷食傷乳后,口中吐物糞皆臭, 乳食不思吐后舒,便秘腹脹苔膩厚。 【簡釋】每于過食或傷乳之后,口中氣味及嘔吐物,大便皆臭,不思乳食,吐后覺舒,大便秘,腹脹,舌苔厚膩。 (2)消乳丸歌乳食積滯消乳丸,陳砂曲麥附姜甘。 【簡釋】有和胃導滯功效的消乳丸,由陳皮、砂仁、六曲、麥芽、香附、生姜汁、甘草組成。 (3)保和丸歌見感冒(4)玉樞丹歌玉樞丹麝雄慈菇, 大戟千金五倍朱. 【簡釋】玉樞丹由麝香,雄黃, 山慈菇, 大戟,千金子,五倍子,朱砂組成. 2.胃熱氣逆證(1)胃熱氣逆證候歌胃熱氣逆食即吐,嘔吐頻繁穢熱臭, 嘔噦聲洪煩少寐,面赤唇紅傷津侯。 【簡釋】胃熱氣逆之嘔吐,食入即吐,嘔吐頻繁,嘔吐物穢熱酸臭,嘔噦聲洪,煩躁少寐,面赤唇紅,苔黃,脈滑數,有傷津之侯,如口渴多飲。 (2)黃連溫膽湯歌黃連溫膽湯連棗,夏陳枳茯茹甘草。 【簡釋】黃連溫膽湯組成:黃連,大棗,半夏、陳皮,枳實,茯苓,竹茹,甘草。 (3)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虛熱呃, 參甘姜棗愈之捷. 【簡釋】橘皮竹茹湯是治虛熱呃逆的, 由人參,甘草, 生姜, 大棗組成,愈之甚捷. (4)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益氣津, 竹膏參草夏冬粳. 【簡釋】竹葉石膏湯是補益氣津的, 由竹葉, 石膏, 人參, 甘草, 半夏, 麥冬,粳米組成. 3.脾胃虛寒證(1)脾胃虛寒證候歌食久方吐屬虛寒,朝食暮吐清稀痰, 乳食未消無酸臭,丁萸理中治不難。 【簡釋】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屬虛寒吐,吐物多為清稀痰水或未消化之乳食,無酸臭味,用丁萸理中湯治之不難。 (2)丁萸理中湯歌寒吐丁萸理中湯,丁萸參術草干姜。 【簡釋】胃寒吐,治用丁萸理中湯,方由丁香、吳萸、黨參、白術、甘草、干姜組成。 4.肝氣犯胃證(1)肝氣犯胃證候歌肝氣犯胃吐酸苦,噯氣頻頻情志劇, 胸脅脹疼多悶郁,煩躁咽干口中苦。 【簡釋】胃寒吐之肝氣犯胃者,嘔吐酸苦,噯氣頻頻,每因情志刺激而加劇,胸脅脹痛,精神郁悶,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等。 (2)解肝煎歌解肝煎茯蘇砂仁,厚樸芍姜半夏陳。 【簡釋】解肝煎由半夏、砂仁、陳皮、茯苓、生姜、厚樸、白芍、蘇葉組成。 (3)左金丸歌連萸六一左金丸, 瀉肝和胃痛嘔痊. 【簡釋】由黃連, 吳萸按六比一做成的左金丸, 可瀉肝和胃, 使脅肋胃脘疼痛或嘔吐皆痊. (4)四逆散歌四逆散柴枳芍甘, 四肢不溫陽失宣. 【簡釋】四逆散由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組成, 治四肢不溫, 屬于陽氣內郁,失于宣通者。 第四節 腹痛1.腹部中寒證(1)腹部中寒證候歌腹痛拘急溫則舒,遇寒痛甚冷汗出, 唇青肢冷腸鳴漉,小便清長瀉或吐。 【簡釋】腹部中寒癥狀有:腹部拘急疼痛,得溫則舒,陣陣發作,遇寒痛甚則額冷汗出,甚則唇青肢冷,腸鳴漉漉,或見小便清長、泄瀉或嘔吐。 (2)養臟散歌腹部中寒養臟散,丁沉木肉歸芎緩。 【簡釋】腹部中寒者,治以養臟散,方由丁香、沉香、木香、肉桂、當歸、川芎組成,可緩解腹部中寒諸癥。 2.乳食積滯證(1)乳食積滯證候歌乳食積滯脹滿疼,酸餿排物臭難聞, 腹痛欲瀉瀉得減,乳食不思厚膩呈。 【簡釋】腹痛因乳食積滯者,腹部脹滿疼痛,排泄物酸腐臭穢難聞,不思乳食,腹痛欲瀉,瀉后痛減,呈現厚膩舌苔。 (2)香砂平胃散歌香砂平胃散芍陳,厚麥蒼楂枳草神。 【簡釋】香砂平胃散由香附、砂仁、陳皮、白芍、厚樸、麥芽、蒼術、、山楂、神曲、枳殼、甘草組成。 3.胃腸結熱證(1)胃腸結熱證候歌腹脹便秘疼拒按,熱潮口渴不安煩。 【簡釋】胃腸結熱證的主要癥狀有腹脹,便秘,疼痛拒按,潮熱,口渴,煩躁不安等。 (2)大承氣湯歌黃硝枳樸大承氣,痞滿燥實堅牢記。 【簡釋】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組成的大承氣湯,要牢記痞滿燥實堅五個字。 (3)大柴胡湯歌大柴胡湯枳芍黃,大棗柴芩半夏姜。 【簡釋】大柴胡湯由枳實,芍藥,大黃,大棗,柴胡,黃芩,半夏,生姜組成。 4.脾胃虛寒證(1)脾胃虛寒證候歌腹痛綿綿時作止,得溫得按得食喜, 面白神疲手足冷,食后便溏腹脹起。 【簡釋】脾胃虛寒者,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得溫按,喜得溫食,神倦,面色白,手足清冷,食后腹脹,大便溏薄。 (2)小建中湯歌小建中湯和中陽,芍桂草姜棗飴糖。 【簡釋】小建中湯是調和溫通中陽的,由芍藥、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飴糖組成。 (3)理中湯歌理中干姜參術甘,不渴多寒吐利兼。 【簡釋】理中湯由干姜、人參、白術、甘草組成,治口不渴,,多寒而吐利相兼。 (4)厚樸溫中湯歌厚樸溫中寒濕方, 蔻陳苓木草姜姜. 【簡釋】厚樸溫中湯是脾胃寒濕方, 由厚樸,草蔻,陳皮, 茯苓,木香, 甘草, 干姜, 生姜組成.. 5.氣滯血瘀證(1)氣滯血瘀證候歌拒按如刺有定處,不移包塊按之劇, 肚腹硬脹青筋露,舌有瘀斑瘀證據。 【簡釋】氣滯血瘀之腹痛,脘腹脹悶,痛而拒按,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或觸之有包塊,推之不移,按之痛劇,肚腹硬脹,青筋顯露,舌有瘀點或瘀斑,這些都是血瘀證之確據。 (2)少腹逐瘀湯歌少腹逐瘀芍桂姜,茴蒲脂索沒芎當。 【簡釋】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湯,由赤芍,干姜、肉桂、小茴香、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川芎、當歸組成。 第五節 泄瀉常證1.傷食瀉證(1)傷食瀉證候歌傷食脹痛瀉則緩,瀉出酸臭如敗卵, 噯氣酸餿不思食,乳食不節史不遠。 【簡釋】傷食瀉常見脘腹脹滿,肚腹作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瀉出物酸臭,或如敗卵,噯氣酸餿,苔厚膩或微黃,病前有乳食不節史。 (2)保和丸歌見感冒2.風寒瀉證(1)風寒瀉證候歌風寒泄瀉稀多沫,腹痛腸鳴寒熱作。 【簡釋】風寒泄瀉者,泄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腹痛,腸鳴,或兼惡寒發熱,苔白膩。 (2)藿香正氣散歌藿香正氣散三腹,樸術桔梗芷二蘇, 【簡釋】藿香正氣散由三(大棗、生姜、甘草),大腹皮,厚樸, 桔梗, 白術, 白芷、二(陳皮、茯苓、半夏曲、甘草),蘇葉組成,外感風寒、內傷暑濕及霍亂吐瀉等皆可祛除。 3.濕熱瀉證(1)濕熱瀉證候歌濕熱瀉下起病急,瀉下量多頻而急, 舌苔黃膩舌質紅,熱重穢臭濕重稀。 【簡釋】濕熱瀉癥狀:起病急,瀉下量多次頻而瀉下急迫,舌苔黃膩,舌質紅,偏熱重者氣味穢臭,偏濕重者瀉下稀薄,水分較多。 (2)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芩連湯甘草,解表清里熱利好。 【簡釋】葛根黃芩黃連湯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組成,解表清里,治熱利好。 4.脾虛瀉證(1)脾虛瀉證候歌脾虛便溏淡不臭,反復瀉多在食后, 偏陽面白肢不溫,偏氣萎黃倦形瘦。 【簡釋】脾虛瀉,大便稀溏而不臭,反復發作,多見食后作瀉,偏脾陽虛者色淡不臭,神萎面白,肢體欠溫,偏脾氣虛者面色萎黃,形體誚瘦。 (2)參苓白術散歌參苓白術扁豆陳,桔藥甘蓮砂苡仁。 【簡釋】參芩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桔梗、山藥、甘草、蓮肉、砂仁、苡仁組成。。 5.脾腎陽虛瀉證(1)脾腎陽虛瀉證候歌脾腎陽虛久瀉起,大便澄清完谷稀, 清冷滑脫偏于腎,面 【簡釋】脾腎陽虛癥狀:因久瀉不止而起,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而稀。其大便清冷,滑脫不禁,是偏于腎陽虛,面色 (2)附子理中湯歌附子理中脾腎補,附子干姜參草術。 【簡釋】溫腎補脾,附子理中湯最為適宜,方中,附子溫補腎陽,人參、干姜、白術、甘草即理中湯,溫脾陽。 (3)四神丸歌五更腎泄四神丸, 骨肉味萸姜棗丸. 【簡釋】五更腎泄用四神丸, 由補骨脂,肉豆蔻, 五味子, 吳茱萸, 生姜, 大棗為丸. 變證1.氣陰兩傷證(1)氣陰兩傷證候歌氣陰兩傷暴瀉成,凹見目眶和囟門, 皮枯尿少哭無淚,口渴引飲神萎頓。 【簡釋】泄瀉病的變證,氣陰兩傷證常由暴瀉而得,瀉下無度,質稀如水而傷陰,癥見目眶及囟門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尿少,啼哭無淚,口渴引飲,精神萎頓。。 (2)人參烏梅湯歌人參烏梅湯山藥,蓮肉木瓜炙甘草。 【簡釋】人參烏梅湯由人參、烏梅、山藥、蓮肉、木瓜,炙甘草組成。 2.陰竭陽脫證(1)陰竭陽脫證候歌陰竭陽脫神萎頓,青灰蒼白肢厥冷, 尿少哭聲微無淚,脈欲絕因久瀉生。 【簡釋】泄瀉病的變證,陰竭陽脫證常由暴瀉或久瀉不止而生。癥見:精神萎頓,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尿少、哭聲微弱,無淚、脈微欲絕。 (2)生脈散歌見胎黃(3)參附龍牡救逆湯歌見肺炎喘嗽第六節 厭食1.脾運失健證(1)脾運失健證候歌脾失健運厭食生,如常形體與精神, 不化為輕完谷甚, 或伴胸脘痞而悶。 【簡釋】因脾失健運而厭食者,形體與精神如常,飲食無味,不思飲食,甚拒食, 或稍食即飽,多食不化,此為輕者,甚則完谷,或伴胸脘痞悶. (2)不換金正氣散歌不換金子正氣散,術樸陳皮藿夏甘。 【簡釋】脾失健運而厭食,用不換金正氣散治療,由白術,厚樸,陳皮,甘草,藿香,半夏組成。 2.脾胃陰虛證(1)脾胃陰虛證候歌脾胃陰虛便膚干,多飲少食口亦干, 舌紅苔少脈細數,手足心熱少寐煩。 【簡釋】脾胃陰不足者,大便和皮膚干燥,多飲少食,口亦干,舌紅少苔,缺乏津液,脈細數,手足心熱,煩躁少寐。 (2)養胃增液湯歌養胃增液治陰虛,梅沙芍玉草石斛。 【簡釋】養胃增液湯是治胃陰虛的,方由烏梅、北沙參、白芍、玉竹、甘草、石斛組成。 3.脾胃氣虛證(1)脾胃氣虛證候歌脾胃氣虛面少華,厭食偏瘦肢疲乏, 精神不振溏薄便, 夾有不消化殘渣。 【簡釋】厭食因脾胃氣虛者,精神較差,面色少華,厭食,形體偏瘦,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或夾有不消化殘渣。 (2)參苓白術散歌見泄瀉(3)異功散歌異功參術茯陳甘,脾胃氣虛厭食餐。 【簡釋】異功散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組成,脾胃氣虛而厭食者服之。 第七節 積滯1.乳食內積證(1)乳食內積證候歌內積乳食不節史,噯腐酸餿食不思, 脘腹脹滿便酸臭,夜眠不安煩躁啼。 【簡釋】乳食內積者,有乳食不節史。噯腐酸餿,乳食不思,脘腹脹滿,大便酸臭,夜眠不安,煩躁啼哭。 (2)消乳丸歌見嘔吐· (3)保和丸歌見感冒(4)木香大安丸歌木香大安連連砂,麥陳枳術翹萊楂。 【簡釋】食積宜木香大安丸,由木香,陳皮,枳實、白術、神曲、麥芽、連翹、砂仁、黃連,山楂,萊菔子組成。 2.脾虛夾積證(1)脾虛夾積證候歌脾虛夾積倦萎黃,乳食不思食則脹, 腹滿喜按形消瘦,大便酸腥殘渣溏。 【簡釋】脾虛夾積者,困倦無力,面色萎黃,乳食不思,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形體消瘦,大便酸腥,夾有乳食殘渣,稀溏不化。 (2)健脾丸歌健脾丸消亦能補,曲楂麥枳陳參術。 【簡釋】健脾丸能消補兼施,方由神曲、山楂、麥芽、枳實、陳皮,黨參、白術組成。 第八節 疳證常證1.疳氣證(1)疳氣證候歌疳氣多因脾胃傷,形體不充納不香, 發稀易怒面萎黃,能食善饑秘或溏。 【簡釋】疳氣多因乳食不節,雜食亂投,饑飽失常,脾胃受傷引起,證見形體消瘦,納谷不香,毛發稀疏,易發脾氣,面色萎黃;若胃強脾弱,則見能食易饑,大便或秘或溏, 飲食不為所養。 (2)資生健脾丸歌疳氣資生健脾丸,術藥參砂藿蔻蓮, 桔苓苡澤曲楂扁,麥芽甘草枳黃連。 【簡釋】疳氣的主方,資生健脾丸由白術、山藥、黨參、砂仁、藿香、白蔻仁、蓮肉、桔梗、茯苓、苡仁、澤瀉、神曲、山楂、扁豆、麥芽、炙甘草、枳殼、黃連組成。 2.疳積證(1)疳積證候歌疳積之形明顯瘦,肚腹膨脹青筋露, 四肢枯細煩不寧,面色萎黃發不厚。 【簡釋】疳積者之形體明顯消瘦,肚腹膨脹,青筋顯露,四肢枯細,煩躁不寧,面色萎黃,頭發結穗,稀疏不厚。 (2)疳積散歌疳積散麥五谷蒼,檳曲胡連肉果香。 【簡釋】疳積散由麥芽、五谷蟲、蒼術、檳榔、神曲、胡連、肉果、香附組成。 (3)肥兒丸歌肥兒參術麥胡連,茯使神楂草薈連。 【簡釋】肥兒丸由人參,白術,麥芽,胡連,茯苓,使君子,神曲,山楂,甘草,蘆薈,黃連組成。 3.干疳證(1)干疳證候歌干疳哺露極其瘦,貌似老人皮起皺, 毛發枯干腹似舟,沓不思食晚期侯。 【簡釋】干疳,又稱哺露疳,其證:形體極其消瘦,貌似老人,皮膚干癟起皺,毛發枯干,腹凹如舟,沓不思食,系晚期證侯。 (2)八珍湯歌氣血雙療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 參術苓甘堪補氣,歸芎芍地血虛綱。 【簡釋】治療干疳的八珍湯,是氣血雙補之方,參、術、苓、甘補氣,歸、芎、芍、地補血。 (3)參附龍牡救逆湯見肺炎喘嗽(4)獨參湯歌見肺炎喘嗽兼證1.眼疳證(1)眼疳證候歌眼疳干澀畏光明, 黑睛混濁翳遮睛, 【簡釋】眼疳者,二目干澀,畏光羞明,黑睛混濁,白翳遮睛。 (2)石斛夜光丸歌石斛夜光眼靈丹, 滋陰降火益腎肝, 二冬二地味斛菟 ,枸膝蓯參苓藥甘, 防決枳芎蒺杏菊 ,青葙羚角犀黃連。 【簡釋】石斛夜光丸是治眼靈丹, 滋陰降火, 補益腎肝 。組成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 ,五味子, 石斛 ,菟絲子, 枸杞 ,牛膝 ,肉蓯蓉, 人參 ,茯苓 ,山藥, 甘草, 防風,草決明, 枳殼, 川芎, 蒺藜,杏仁, 菊花 ,青葙子 ,羚角 ,犀角 ,黃連。 (3)羊肝丸歌夜盲最好羊肝丸,木賊當夜明砂蟬。 【簡釋】夜盲者最好用羊肝丸治療,由羊肝,木賊草,當歸,夜明砂,蟬蛻組成。 2.口疳證(1)口疳證候歌口疳形瘦舌紅唇,口糜腐積臭難聞, 【簡釋】口疳者,形瘦,舌赤唇紅,口舌生瘡,甚則糜腐堆積,穢臭難聞。 (2)瀉心導赤散歌見口瘡3.疳腫脹證(1)疳腫脹證候歌疳腫脹時足踝腫,形體消瘦肢凹腫, 【簡釋】疳腫脹者,小便短少,足踝浮腫,形體消瘦,四肢凹陷性腫,或全身浮腫,或見四肢目胞浮腫。 (2)五苓散歌五苓術桂澤雙苓,溫陽化氣利水行。 【簡釋】五苓散由白術,桂枝,澤瀉,豬苓,茯苓組成,溫陽化氣,利水濕。 (3)防己黃芪湯歌防己黃芪治腫方,芪防術草棗生姜。 【簡釋】防己黃芪湯是治腫之方,由黃芪,防己,白術,甘草,大棗,生姜組成。 (4)真武湯歌真武附苓術芍姜,溫腎健脾利水方。 【簡釋】真武湯由附子,茯苓,白術,白芍,生姜組成,是溫腎健脾利水之方。 第九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1.脾胃虛弱證(1)脾胃虛弱證候歌血虛脾胃虛弱狀,消瘦體形納不香, 神疲乏力面蒼黃,大便不調秘或溏。 【簡釋】血虛之脾胃虛弱證的癥狀:形體消瘦,納谷不香,神疲乏力,面色蒼黃,大便不調,或秘或溏。 (2)六君子湯歌見咳嗽(3)貫眾湯歌貫眾湯驅鉤蟲害, 紫蘇苦楝土荊芥. 【簡釋】貫眾湯可驅鉤蟲, 由貫眾,紫蘇,苦楝恨皮,土荊芥組成. 2.心脾兩虛證(1)心脾兩虛證候歌心脾兩虛面萎黃,甲白唇淡發稀黃, 氣短懶言秘或溏,睡眠不實暈悸慌。 【簡釋】心脾兩虛證,可見面色萎黃或蒼白,甲白唇淡,發黃稀疏,氣短懶言,大便不調,或秘或溏,睡眠不實,頭暈,心悸心慌。 (2)歸脾湯歌見臍部疾患3.肝腎陰虛證(1)肝腎陰虛證候歌陰虛目澀又頭暈,潮熱盜汗兩顴紅, 爪甲枯脆發枯黃,發育緩遲肢顫動。 【簡釋】肝腎陰虛證,可見目澀頭暈,潮熱盜汗,兩顴潮紅,爪甲枯脆,毛發枯黃,發育遲緩,四肢震顫抽動。 (2)左歸丸歌左歸丸熟藥萸杞,牛膝龜鹿膠菟絲。 【簡釋】左歸丸由熟地、萸肉、山藥、枸杞子、菟絲子、牛膝、龜板膠、鹿角膠組成。 4.脾腎陽虛證(1)脾腎陽虛證候歌面色 毛發稀疏發育緩,囟門遲閉四肢涼。 【簡釋】脾腎陽虛證,可見面色 (2)右歸丸歌右歸丸熟枸萸菟,桂附鹿膠歸藥杜。 【簡釋】右歸丸由熟地、枸杞、山萸肉、山藥、肉桂、制附子、菟絲子、當歸、杜仲、鹿角膠組成。 第四章.心肝疾病第一節 夜啼1.脾寒氣滯證(1)脾寒氣滯證候歌脾寒氣滯哭聲弱,睡喜蜷曲喜按摩, 吮乳無力肢欠溫,小便清來大便薄。 【簡釋】脾寒氣滯者,哭聲低弱,睡喜蜷曲,腹喜按摩,吮乳無力,四肢欠溫,小便較清,大便溏薄。 (2)烏藥散歌烏藥散療脾虛寒,烏藥白芍良附痊。 【簡釋】烏藥散是治療脾臟虛寒的,由烏藥、白芍、合良姜、香附組成。 (3)勻氣散歌脾寒氣滯勻氣散,桔橘姜砂香棗甘。 【簡釋】用于脾寒氣滯的勻氣散,由桔梗,橘皮,炮姜,砂仁,木香,大棗,甘草組成。 (4)附子理中湯歌見泄瀉2.心經積熱證(1)心經積熱證候歌心煩啼響見燈厲,身腹俱暖面唇赤, 尖紅苔黃指紋紫,小便短赤大便秘。 【簡釋】心經積熱證,可見心煩、啼哭聲較響,延聲不休,見燈火哭聲更厲害,身腹俱暖,面赤唇紅,舌尖紅,舌苔黃,指紋紅紫,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2)導赤散歌導赤地通甘竹葉,小腸火與心經熱 【簡釋】導赤散由生地、木通、甘草、竹葉組成,可清小腸火,可瀉心經熱。 3.驚恐傷神證(1)驚恐傷神證候歌夜間驚悸突然啼,睡中時或作驚剔, 哭聲不已神不安,面乍青白脈數急。 【簡釋】驚恐傷神證,常于夜間突然驚悸啼哭,睡中時作驚剔,哭聲不已,精神不安,面色乍青乍白,脈來數急,舌苔多無異常變化。 (2)朱砂安神丸歌鎮驚朱砂安神丸,當地朱砂甘草連。 【簡釋】治驚啼的朱砂安神丸,由當歸、生地、朱砂、甘草、黃連組成。 (3)神犀丹歌神犀地豉石芩藍,銀翹中黃花紫玄, 【簡釋】神犀丹由生地、豆豉、石菖蒲、黃芩、板藍根、銀花、連翹、人中黃、天花粉、紫草、玄參組成。 (4)遠志丸歌遠志丸醫爆驚恐,遠菖茯茯參朱龍。 【簡釋】遠志丸可醫治爆受驚恐傷神,由遠志,菖蒲,茯苓,茯神,人參,朱砂,龍齒組成。 (5)琥珀抱龍丸歌見驚風第二節 汗證1.肺衛不固證(1)肺衛不固證候歌肺衛不固自盜兼,動則汗增頭背肩, 乏力神疲常感冒,面色少華肢溫欠。 【簡釋】肺衛不固者,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動則益甚,汗出以頭、背、肩部明顯,神疲乏力,常感冒,面色少華,肢端欠溫。 (2)玉屏風散合牡蠣散歌玉屏風散術防芪,牡蠣麻黃根麥芪。 【簡釋】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牡蠣散由牡蠣、黃芪、浮小麥、麻黃根組成。 2.營衛失調(1)營衛失調證候歌營衛失調惡風寒,自汗為主全身遍, 或伴低熱汗出多,胃納不振精神倦。 【簡釋】營衛失調證,以自汗為主,微惡風寒,汗出遍身,或伴低熱,汗出過多,胃納不振,精神疲倦。 (2)黃芪桂枝五物湯歌見哮喘(3)桂枝湯歌桂枝湯芍棗甘姜, 調和營衛表虛當. 【簡釋】桂枝湯由桂枝,芍藥, 大棗,甘草, 生姜組成, 可調和營衛, 治太陽病表虛證當效. 3.氣陰虧虛證(1)氣陰虧虛證候歌久病重病傷氣陰,盜汗為主哭聲輕, 手足心熱口干熱,少寐心煩神不寧。 【簡釋】久病重病之后,多傷氣陰,氣陰兩虛者,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哭無力聲輕,或伴手足心熱、口干、低熱、少寐、心煩、精神不寧。 (2)生脈散歌見胎黃(3)歸脾湯歌見臍部疾患4.濕熱迫蒸證(1)濕熱迫蒸證候歌汗多膚熱汗漬黃,口臭口渴尿色黃。 【簡釋】 濕熱迫蒸證可見汗多,膚熱,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尿色黃。 (2)瀉黃散歌中焦伏火宜瀉黃,藿香梔子膏甘防。 【簡釋】中焦有伏火者宜瀉黃散,由藿香,梔子,石膏,甘草,防風組成。 第三節 病毒性心肌炎1.風熱犯心證(1)風熱犯心證候歌咽紅腫痛熱痰至,肢酸肌痛鼻流涕, 氣短頭暈肢乏力,胸悶胸痛和心悸。 【簡釋】病毒性心肌炎之風熱客肺犯心證,可見咽紅腫痛,發熱或低熱綿延,咳嗽有痰,肢酸肌痛,鼻塞流涕,氣短頭暈,四肢乏力,胸悶胸痛,心悸。 (2)銀翹散歌見感冒2.濕熱侵心證(1)濕熱侵心證候歌濕熱邪毒中焦蘊,寒熱起伏肌酸痛, 嘔惡泄瀉腹中痛,侵心悸悶乏力困。 【簡釋】濕熱侵心證,因濕熱邪毒蘊于中焦脾胃,留滯不去,故見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惡心嘔吐,泄瀉腹痛,濕熱上犯于心,則心悸、胸悶、肢體乏力困重。 (2)葛根黃芩黃連湯歌見泄瀉3.氣陰虧虛證(1)氣陰虧虛證候歌熱邪日久氣陰傷,心悸不寧寐不安, 神疲倦怠懶于言,熱煩口渴暈而眩。 【簡釋】熱毒之邪日久耗傷氣陰,致氣陰虧虛,可見心悸不寧,活動后尤甚,夜寐不安,偏氣虛者神疲倦怠,少氣懶言,偏陰虛者煩熱口渴,頭暈目眩。 (2)炙甘草湯歌炙甘草湯酒參草,地膠麻麥桂姜棗。 【簡釋】炙甘草湯有清酒、人參、炙甘草、生地、阿膠、麻仁、麥冬、桂枝、生姜、大棗組成。 (3)生脈散歌見見胎黃4.心陽虛弱證(1)心陽虛弱證候歌肢冷神疲多汗暈,面色蒼白肢浮腫, 脈緩無力或結代,呼吸急促悸怔忡。 【簡釋】心陽虛弱證,可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多汗頭暈,面色蒼白,甚則肢體浮腫,脈緩無力或結代,呼吸急促,心悸怔忡。 (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歌桂甘龍牡補心陽,潛鎮安神復脈良。 【簡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補心陽,潛鎮安神,寧心復脈之功效良好。 5.痰瘀阻絡證(1)痰瘀阻絡證候歌痰瘀阻絡痛如刺,嘔惡脘胸悶憋氣, 面色晦暗心中悸,唇甲青紫舌亦紫。 【簡釋】痰瘀阻絡證,可見心前區痛如針刺,嘔吐惡心,脘悶,胸悶憋氣,面色晦暗,心悸不寧,唇甲青紫,舌質紫暗。 (2)瓜蔞薤白半夏湯歌瓜蔞薤白半夏酒,心痛徹背痰濁有, 【簡釋】瓜蔞薤白半夏湯,與酒同煎,治心痛徹背有痰濁者. (3) 失笑散歌 失笑五靈脂蒲黃,活血化瘀止痛良。 【簡釋】 失笑散由五靈脂、蒲黃組成,其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良好。 第四節 注意力缺陷多動癥1.肝腎陰虛證(1)肝腎陰虛證候歌急躁易怒五心煩,沖動任性神渙散, 遺尿腰酸時盜汗,便秘失聰學習難。 【簡釋】肝腎陰虛型多動癥,可見急躁易怒,五心煩熱,沖動任性,神思渙散,注意力不集中,或有遺尿,腰酸乏力,盜汗,大便秘結,腦失聰明,學習困難。 (2)杞菊地黃丸歌杞菊地黃丸菊杞,薯茱丹澤地苓齊。 【簡釋】杞菊地黃丸是滋養肝腎的,由枸杞、菊花、山萸肉、山藥、熟地、澤瀉、茯苓、丹皮組成。 2.心脾兩虛證(1)心脾兩虛證候歌神思渙散易疲乏,納谷不香面乏華, 多動不躁眠不實,自盜汗來記憶差。 【簡釋】心脾兩虛證,可見神思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納谷不香,面色無華,多動而不暴躁,睡眠不實,自汗盜汗,記憶力差。 (2)歸脾湯歌見臍部疾患(3)甘麥大棗湯歌甘麥大棗益心脾,小麥寧心余補脾。 【簡釋】甘麥大棗湯是補益心脾的,其中:小麥寧心安神,甘草、大棗補脾。 3.痰火內擾證(1)痰火內擾證候歌多動多語煩不靜,沖動任性難制停, 尿赤便秘胸煩熱,口苦懊憹睡不寧。 【簡釋】痰火內擾證可見:多動多語,煩躁不安,沖動任性,難以制約,尿赤便秘,胸中煩熱,口苦,懊憹。睡眠不寧。 (2)黃連溫膽湯歌見嘔吐第五節 多發性抽搐癥1.氣郁化火證(1)氣郁化火證候歌氣郁化火起病急,發作頻繁抽有力, 躁怒面紅耳朵赤,小便短赤大便秘, 皺眉眨眼或歪嘴,穢語搖頭聳肩臂。 【簡釋】氣郁化火證,起病較急,發作頻繁,可見抽動有力,煩躁易怒,面紅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皺眉眨眼,張口歪嘴,口中異聲穢語,搖頭聳肩等癥狀。 (2)清肝達郁湯歌清肝達郁芍歸丹,橘橘菊梔柴薄甘。 【簡釋】清肝達郁湯由白芍、當歸、丹皮、橘皮、鮮橘青葉、菊花、梔子、柴胡、薄荷、甘草組成。 (3)龍膽瀉肝湯歌見遺尿2.脾虛痰聚證(1)脾虛痰聚證候歌面黃肌瘦精神差,胸悶少食眠不佳, 喉中聲響嘴角動,肢搖作咳皺眉眨。 【簡釋】脾虛痰聚證,可見:面黃體廋,精神不振,胸悶作咳咯痰,納少厭食,喉中聲響,嘴角抽動,肢體動搖,皺眉眨眼。 (2)十味溫膽湯歌十味溫膽夏枳陳,遠味酸苓熟草人。 【簡釋】十味溫膽湯由半夏、枳實、陳皮、遠志、五味子、酸棗仁,茯苓、熟地、甘草、人參組成。 3.陰虛風動證(1)陰虛風動證候歌顴紅消瘦五心熱,細數光剝紅絳舌, 擠眉眨眼聳肩得,肢顫搖頭便干結。 【簡釋】陰虛風動證,可見兩顴潮紅,形體消瘦,五心煩熱,脈象細數,舌苔光剝,舌質紅絳,擠眉眨眼,聳肩,肢體震顫,搖頭,大便干結 (2)大定風珠歌大定風阿龜鱉蠣,麻甘芍麥味雞地。 【簡釋】大定風珠由阿膠、龜板、鱉甲、牡蠣、麻仁、甘草、白芍、麥冬、五味子、雞子黃、生地組成。 第六節 驚風急驚風1.風熱動風證(1)風熱動風證候歌外感驚風風熱因,熱疼咳涕昏煩驚。 【簡釋】外感驚風因風熱者,癥見發熱、頭疼、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神昏、驚厥。苔薄黃,脈浮數。 (2)銀翹散歌見感冒2.氣營兩燔證(1)氣營兩燔證候歌氣營兩燔頭項痛,渴嘔熱汗搐煩昏。 【簡釋】感受暑邪所致驚風病,氣營兩燔證,證見頭痛項強、口渴,惡心嘔吐、壯熱多汗、抽搐、煩躁、嗜睡神昏。 (2)清瘟敗毒飲歌清瘟敗毒氣營燔,白虎黃連犀地含, 石草知犀丹地芍,連芩桔竹翹梔玄。 【簡釋】清瘟敗毒飲治瘟疫熱毒,氣營兩燔。含有白虎,黃連解毒,犀角地黃三方,由石膏、甘草、知母、犀角、丹皮、地黃、芍藥、黃連、黃芩、桔梗、竹葉、連翹、梔子、玄參組成。 (4)牛黃清心丸見肺炎喘嗽(5)紫雪見本頁下(6)玉樞丹見嘔吐3.邪陷心肝證(1)邪陷心肝證候歌疫邪陷心熱譫昏,反復抽搐是肝風。 【簡釋】感受疫癘之邪,邪陷心者,證見高熱、煩渴、神昏、驚厥、譫語;反復抽搐是肝風內動。 (2)羚角鉤藤湯歌見胎黃(3)白虎湯歌白虎膏知草米同,熱煩渴汗脈浮洪。 【簡釋】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組成,治大熱、煩躁、大渴、大汗出、脈浮洪。 (4)紫雪散歌紫雪磁硝石滑寒,沉青丁麝升玄甘, 樸硝金朱羚犀角,熱迫心營昏驚譫。 【簡釋】紫雪丹由磁石、硝石、石膏、滑石、寒水石、沉香、青木香、丁香、麝香、升麻、玄參、甘草、樸硝、黃金、朱砂、羚角、犀角組成,治熱迫心營致神昏、驚厥、譫語者。 (5)安宮牛黃丸歌見臍部疾患4.濕熱疫毒證(1)濕熱疫毒證侯歌濕熱疫毒相交結,熱嘔腹痛便膿血, 昏驚煩譫頻抽搐,滑數苔黃膩紅舌。 【簡釋】濕熱內蘊與外感之疫毒交結,故突然高熱,嘔吐,腹痛,大便膿血,甚則昏迷、驚厥、煩躁 、譫語、反復抽搐、脈象滑數、舌苔黃膩,舌質紅。 (2)黃連解毒湯歌見肺炎喘嗽(3)白頭翁湯歌白頭翁湯連柏秦,熱利下重渴飲擒。 【簡釋】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組成,治熱利下重,口渴欲飲。 (4)玉樞丹見嘔吐(5)參附龍牡救逆湯歌見肺炎喘嗽5.驚恐驚風證(1)驚恐驚風證侯歌驚恐驚風暴受驚,驚惕戰栗夜啼驚, 脈律不整糞常青,喜投母懷神不清。 【簡釋】驚恐痙厥者,因暴受驚恐,證見頻繁驚惕,甚則驚厥,夜間驚啼,脈呈數亂,大便色青,喜投母懷,甚至神志不清。 (2)琥珀抱龍丸歌琥珀抱龍竹黃檀,枳實枳殼藥膽南, 朱砂牛黃參苓甘,功擅鎮驚熄風痰。 【簡釋】琥珀抱龍丸由天竺黃、檀香、枳實、枳殼、山藥。膽南星,朱砂,牛黃,人參,茯苓,甘草組成。有熄風化痰,鎮驚安神之功 (3)朱砂安神丸歌見夜啼(4)磁朱丸歌磁朱原名神曲丸, 交通心腎治癲癇。 【簡釋】磁朱丸原名神曲丸, 由磁石,朱砂,神曲組成, 可交通心腎,治癲癇 慢驚風1.脾虛肝亢證(1)脾虛肝亢證候歌慢驚脾虛易肝亢,嗜睡露睛倦萎黃。 腸鳴便青綠稀溏,抽搐無力四肢涼。 【簡釋】慢驚風之脾虛肝旺者,嗜睡露睛、神疲、面色萎黃、腸鳴,大便常帶青綠而稀溏、抽搐無力、四肢不溫。 (2)緩肝理脾湯歌緩肝理脾慢脾風,芍桂四三扁藥陳。 【簡釋】脾虛肝旺型慢脾風,治以緩肝理脾湯,方由白芍、桂枝、四君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三(煨姜、大棗、甘草) 、扁豆、山藥、陳皮組成。 (3)附子理中湯歌見泄瀉2.脾腎陽衰證(1)脾腎陽衰證候歌脾腎陽衰慢脾風,額汗氣冷肢厥冷, 昏睡露睛手足蠕,溲清便溏脈微沉。 【簡釋】慢驚風之脾腎陽衰,證見額汗不溫,口鼻氣冷,四肢厥冷,昏睡露睛,手足蠕動,小便澄澈清冷,大便溏薄,脈微沉。 (2)固真湯歌固真湯術參苓草,附子黃芪肉桂藥。 【簡釋】固真湯由四君子湯加附子、肉桂、黃芪、山藥組成。 (3)逐寒蕩驚湯歌逐寒蕩驚腎陽補,丁椒姜桂灶心土。 【簡釋】逐寒蕩驚湯偏于補腎陽,由丁香、胡椒、炮姜、肉桂、灶心土 組成。 3.陰虛風動證(1)陰虛風動證候歌慢驚陰虛風動時,低熱潮紅虛煩疲, 拘攣抽搐或強直,干結細數光絳質。 【簡釋】慢驚風之陰虛風動時,證見:低熱,面色潮紅,虛煩,精神疲憊,肢體拘攣或抽搐,或強直,大便干結,脈象細數,舌絳少津。 (2)大定風珠歌見多發性抽搐癥第七節 癲癇1.驚癇證(1)驚癇證候歌驚癇先有恐驚史,發作驚剔叫急啼, 神昏抽搐臉色變,吐舌如人將捕時。 【簡釋】驚癇者,必先有導致驚恐的病史。發作時,驚剔不安,驚叫急啼,神昏,抽搐癥狀較重,臉色時白時紅,吐舌,如人將捕之狀。(2)鎮驚丸歌見感冒 2.風癇證(1)風癇證候歌風癇突仆神不清,僵直抽搐面色青, 兩目上視或斜視,口吐白沫口唇青。 【簡釋】風癇者,突然仆倒,神志不清,全身僵直,繼而四肢抽搐,面部色青,兩目上視或斜視,口吐白沫,口唇發青。 (2)定癇丸歌熄風定癇琥丹參,遠志辰砂苓茯神, 蠶麥天麻菖蒲蝎,貝星瀝夏草姜陳。 【簡釋】有熄風定痛之功的定癇丸組成:琥珀、丹參、遠志、辰砂、茯苓、茯神、僵蠶、麥冬、天麻、石菖蒲、全蝎、貝母、膽星、竹瀝、半夏、甘草、姜汁、陳皮。 3.痰癇證(1)痰癇證候歌痰癇抽搐直視瞪,口角流涎痰壅盛。 癡呆失神或撲地,嘔吐頭腹肢體疼。 【簡釋】痰癇者,手足抽搐(不甚),直視,目瞪,口角流涎,痰涎壅盛,神糊如癡,失神,或撲倒于平地,或僅見嘔吐,頭痛,腹痛,肢體疼痛,驟發驟止,久治不愈,苔白膩,脈弦滑。 (2)滌痰湯歌滌痰湯枳參姜茹,星夏陳苓草菖蒲。 【簡釋】滌痰湯由枳實,人參,生姜,竹茹,膽星,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石菖蒲組成。 4.瘀血癇證(1)瘀血癇證候歌瘀血癇因損傷史,暈眩抽搐便羊屎。 【簡釋】瘀血癇有外傷或產傷史,證見頭暈眩仆,單側或四肢抽搐,大便堅如羊屎。 (2)通竅活血湯歌通竅活血麝桃紅,黃酒蔥姜芍棗芎。 【簡釋】通竅活血湯由麝香、桃仁、紅花、黃酒、老蔥、生姜、大棗、赤芍、川芎組成。 (3)失笑散見病毒性心肌炎5.脾虛痰盛證(1)脾虛痰盛證候歌脾虛痰盛大便稀,時作眩暈食欲差, 神疲乏力面無華,癲癇頻作反復發。 【簡釋】脾虛痰盛者可見大便稀薄,時作眩暈,食欲差, 神疲乏力,面色無華,癲癇頻繁發作或反復發作。 (2)六君子湯歌見咳嗽6.脾腎兩虛證(1)脾腎兩虛證候歌久癇脾腎兩虛時,瘛疭抖動屢不止, 常有眩暈智鈍遲,腰膝酸軟便溏稀。 【簡釋】癲癇經久不愈,脾腎兩虛時,瘛疭抖動,屢發不止, 常有眩暈,智力遲鈍,腰膝酸軟,大便稀溏。 (2)河車八味丸歌河車附子茸冬味,薯茱丹澤地苓桂。 【簡釋】河車八味丸由紫河車,附子,鹿茸,麥冬,五味子,薯蕷,山茱萸,丹皮,澤瀉,地黃,茯苓,肉桂組成。 第五章.腎系疾病第一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期常證1.風水相搏證(1)風水相搏證候歌風水相搏陽水始,眼瞼先腫全身繼, 發熱惡風身痛咳,尿少腫成按即起。 【簡釋】風水相搏證,是屬陽水,眼瞼先腫,繼則四肢,全身,常伴發熱、惡風,身痛,咳嗽,尿少,甚至尿血,腫處按之凹陷,隨手即起。 (2)麻黃連翹赤小豆歌麻黃連翹赤豆湯,杏梓白皮甘草姜。 【簡釋】麻黃連翹赤豆湯,由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甘草、生姜組成。 (3)五苓散歌 見疳證(4)銀翹散歌見感冒2.濕熱內侵證(1)濕熱內侵證候歌濕熱內侵因瘡瘍,水腫或輕尿短黃, 熱煩口渴頭身困,血尿舌紅苔膩黃。 【簡釋】濕熱內侵證,多因近期瘡毒濕熱內侵,水腫或重或輕,尿黃赤短少,煩熱口渴,頭身困重,甚或血尿,舌紅,苔黃膩。 (2)五味消毒飲歌五味消毒濕熱清,銀菊天葵蒲地丁。 【簡釋】五味消毒飲可清利濕熱,由銀花、野菊花、天葵子、蒲公英、地丁組成。 (3)小薊飲子歌小薊飲子地蒲黃,滑草通梔竹藕當。 【簡釋】小薊飲子由小薊、生地、炒蒲黃、滑石、甘草、木通、梔子、淡竹葉、藕節、當歸組成。 變證 3.邪陷心肝證(1)邪陷心肝證候歌邪犯心肝肢面腫,煩躁不安頭痛暈, 視物模糊嘔惡苦,甚而抽搐或神昏。 【簡釋】邪犯心肝證,可見肢體面部浮腫,煩躁不安,頭痛眩暈,視物模糊,嘔吐惡心,口苦,甚至抽搐,神昏。 (2)龍膽瀉肝湯歌 見遺尿(3)羚角鉤藤湯歌見胎黃(4)牛黃清心丸見肺炎喘嗽(5)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4.水凌心肺證(1)水凌心肺證候歌水凌心肺煩悶悸,腫重難臥咳氣急, 面色蒼白唇指紫,沉細無力苔白膩。 【簡釋】水凌心肺證,可見煩躁,、胸悶、心悸,全身浮腫較重,難以平臥,頻咳氣急,面色蒼白,甚則唇指青紫,脈沉細無力,苔白膩。 (2)參附湯歌見硬腫癥(3)己椒藶黃丸歌己椒藶黃蜜為丸,利水通便喘腫痊。 【簡釋】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用蜜為丸,可利水通便,治咳喘腫滿。 (4)獨參湯見肺炎喘嗽(5)參附龍牡救逆湯見肺炎喘嗽(6)三子養親湯見哮喘5.水毒內閉證(1)水毒內閉證候歌水毒內閉頭暈痛,尿少如茶身浮腫, 嗜睡惡嘔苔垢膩,甚則尿無神志昏。 【簡釋】水毒內閉證,可見頭暈頭痛,尿少色如濃茶,全身浮腫,嗜睡,惡心嘔吐,舌苔垢膩,甚則無尿,神志昏迷。 (2)溫膽湯歌溫膽夏陳苓甘草,竹茹枳實加姜棗。 【簡釋】溫膽湯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生姜、大棗組成。 (3) 附子瀉心湯歌 附子瀉心芩連黃,清化濕熱又溫陽。 附子瀉心湯由附子、黃芩、黃連、大黃組成;既清熱化濕,又能溫陽。 (3)玉樞丹見嘔吐(4)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5)紫雪見驚風恢復期1.陰虛邪戀證(1)陰虛邪戀證候歌陰虛邪戀鏡尿血,盜汗腰酸四心熱, 反復咽紅暈乏力,細數少苔紅質舌。 【簡釋】陰虛邪戀證,常有鏡下血尿持續不消,盜汗腰酸,手足心熱,或有反復咽紅,頭暈乏力,脈細數,舌苔少,舌質紅。 (2)知柏地黃丸 歌 見鵝口瘡(3)二至丸歌二至女貞旱蓮草,清熱滋陰止血好。 【簡釋】二至丸由女貞子、旱蓮草組成,清熱滋陰止血之效好。 2.氣虛邪戀證(1)氣虛邪戀證候歌氣虛乏力面萎黃,易感納少自汗溏。 【簡釋】氣虛邪戀證,可見身倦乏力,面色萎黃,易感冒,納少。自汗,便溏。 (2)參苓白術散歌見泄瀉第二節 腎病綜合征本證1.肺脾氣虛證(1)肺脾氣虛證候歌尿少水腫頭面厲,自汗氣短身無力, 納呆便溏感冒易,或見咳嗽或上氣。 【簡釋】肺脾氣虛證可見:尿量減少,全身水腫,頭部面目為甚,自汗出,氣短乏力,納呆便溏,容易感冒,或見咳嗽,上氣喘息。 (2)防己黃芪湯歌見疳證(3)五苓散歌見疳證(4)五皮飲歌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皮。 【簡釋】五皮飲用五般皮,即陳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 2.脾腎陽虛證(1)脾腎陽虛證候歌脾腎陽虛腫勢高,下肢腰腹按之凹, 畏寒肢冷尿排少,惡心嘔吐無華貌, 腹脹便溏疲嗜臥,長期尿蛋白難消。 【簡釋】脾腎陽虛證可見全身明顯浮腫,以下肢腰腹為甚,按之凹陷,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不利,惡心嘔吐,面白無華,腹脹便溏,神疲嗜臥,且有大量尿蛋白持續不消。 (2)真武湯歌見疳證(3)黃芪桂枝五物湯歌見哮喘(4)實脾飲實脾術樸香瓜茯,甘果附姜姜棗腹。 【簡釋】實脾飲由白術,厚樸,木香,木瓜,茯苓,甘草,草果仁,附子,干姜,生姜,大棗,大腹皮組成 (5)五苓散歌見疳證(6)已椒藶黃丸見急性腎小球腎炎3.肝腎陰虛證(1)肝腎陰虛證候歌肝腎陰虛腫或輕,干澀口咽和目睛, 心煩躁擾頭暈痛,多汗失眠視不清, 面色潮紅四心熱,舌紅苔少細數形。 【簡釋】肝腎陰虛證,可見浮腫或重或輕,口咽干燥,目睛干澀,心煩躁擾,頭暈頭痛,多汗失眠,視物不清,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形細數。 (2)知柏地黃丸歌見鵝口瘡,六味地黃丸歌見口瘡4.氣陰兩虛證(1)氣陰兩虛證候歌氣陰兩虛出汗多,易疲易感乏華容, 頭暈耳鳴四心熱,長期咽痛干暗紅, 水腫或輕無或重,脈細少苔舌質紅。 【簡釋】氣陰兩虛證可見,面色少華,汗出多,易感冒,神疲乏力,手足心熱,頭暈耳鳴,或長期咽痛,咽干,咽部暗紅,水腫或輕或無或重,脈細弱,舌苔少,舌質紅。 (2)六味地黃丸歌見口瘡標證1.外感風邪證(1)外感風邪證候歌外感風寒稀白痰,發熱惡風寒無汗, 鼻流清涕頭身痛,浮緊苔薄白質淡; 風熱發燒渴有汗,濁涕咽紅乳蛾現。 【簡釋】感受風邪有風寒風熱之別。外感風寒者可見:咳痰稀白,發熱惡風寒,無汗,鼻流清涕,頭身疼痛,脈象浮緊,舌苔薄白,舌質淡;外感風熱可見:發熱,口渴,有汗,流濁涕或黃涕,咽紅,乳蛾腫痛。 (2)麻黃湯歌麻黃湯桂杏甘草,外感風寒表實好。 【簡釋】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治外感風寒之表實證效好。 (3)銀翹散歌見感冒(4)五苓散歌見疳證(5)小青龍湯歌見哮喘(6)射干麻黃湯見哮喘(7)麻杏石甘湯見肺炎喘嗽2.水濕證(1)水濕證候歌全身腫至胸腹腔,水聲漉漉聚腸間, 尿少胸悶或氣短,心下痞滿甚咳喘。 【簡釋】腎病水濕證可見:全身浮腫,腫甚皮膚光亮,可伴胸水或腹水,水聲漉漉為水聚腸間,胸水形成可見尿少胸悶氣短,心下痞滿,甚有咳喘,脈沉。 (2)防己黃芪湯歌見疳證(3)己椒藶黃丸歌見急性腎小球腎炎3.濕熱證(1)濕熱證證候歌濕熱證有三焦分:上焦濕熱瘡毒成; 中焦濕熱口粘苦,舌苔黃膩脘間悶; 下焦濕熱腹墜脹,尿少尿頻尿道疼。 【簡釋】濕熱證有三焦之不同:上焦濕熱多由皮膚瘡毒形成;中焦濕熱常見口苦,口粘,舌苔黃膩,脘悶納差;下焦濕熱多見小腹墜脹及尿量少,尿頻,尿痛等癥狀。 (2)五味消毒飲歌見急性腎小球腎炎(3)甘露消毒丹歌消毒丹貝滑菖茵,荷藿連通蔻射芩。 【簡釋】甘露消毒丹由貝母、滑石、石菖蒲、茵陳、薄荷、藿香、連翹、木通、白蔻、射干、黃芩組成。 (4)八正散歌八正散通車滑石,蓄甘瞿麥大黃梔。 【簡釋】八正散由木通、車前子、滑石、萹蓄、甘草、瞿麥、大黃、梔子組成。 4.血瘀證(1)血瘀證候歌肌膚甲錯面晦暗,唇暗舌紫瘀點斑, 也有上證不明顯,長期血尿高血粘。 【簡釋】血瘀證,常皮膚不澤,或肌膚甲錯,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或舌有瘀點、瘀斑。也有上證不明顯者,但長期伴有血尿或高血粘者,也可辨為此證。 (2)桃紅四物湯歌桃紅四物化瘀雄,桃紅地芍與歸芎。 【簡釋】桃紅四物湯化瘀力大,由桃仁、紅花、地黃、赤芍藥、當歸、川芎組成。 5.濕濁證(1)濕濁證候歌惡心嘔吐困重身,精神萎靡腫勢增, 舌苔厚膩納食呆,肌酐尿素氮上升。 【簡釋】濕濁證,可見惡心嘔吐,身重困倦,精神萎靡,腫勢不降反增,舌苔厚膩,納呆,血肌酐,血尿素氮均升高。 (2)溫膽湯歌見急性腎小球腎炎第三節 尿頻1.濕熱下注證(1)濕熱下注證候歌濕熱下注起病急,短赤灼痛尿淋瀝, 小腹墜脹腰酸痛,渴煩寒熱痛嘔逆。 【簡釋】尿頻之濕熱下注證,起病較急,小便頻數短赤,尿道灼熱疼痛,尿液混濁淋瀝,小腹墜脹,腰部酸痛伴口渴,煩躁,兼見畏寒發熱,頭痛、身痛、惡心、嘔吐。 (2)八正散歌見腎病綜合征2.脾腎氣虛證(1)脾腎氣虛證候歌脾腎氣虛病程長,瞼腫畏寒面萎黃, 尿頻滴瀝無熱痛,齒痕舌淡細弱詳 【簡釋】尿頻之脾腎氣虛證,病程較長,眼瞼浮腫,畏寒怕冷,面色萎黃,小便頻數,滴瀝不盡,無熱無痛,舌邊有齒痕,或舌質淡,脈細無力。 (2)縮泉丸歌縮泉烏山藥益智,補脾益腎尿頻治。 【簡釋】縮泉丸由烏藥、山藥、益智仁組成,有補脾益腎之功,善治虛證尿頻。 (3)參苓白術散見泄瀉(4)濟生腎氣丸歌濟生腎氣膝車茱, 桂附薯丹澤地茯. 【簡釋】濟生腎氣丸由牛膝,車前子, 山茱萸, 官桂,附子,薯蕷,丹皮,澤瀉, 熟地,茯苓組成. (5)補中益氣湯見遺尿3.陰虛內熱證(1)陰虛內熱證候歌陰虛內熱尿頻赤,低熱盜汗兩顴赤, 五心煩熱咽干渴,細數少苔舌紅赤。 【簡釋】病程日久,陰虛內熱者,尿頻數或短赤,低熱,盜汗,兩顴紅赤,五心煩熱,咽干口渴,脈細數,少苔,舌紅赤。 (2)知柏地黃丸歌見鵝口瘡第四節 遺尿1.腎氣不足證(1)腎氣不足證候歌腎氣不足頻尿床,智力稍差尿清長, 面白少華苔白滑,畏寒乏力四肢涼。 【簡釋】腎氣不足者,頻頻尿床,智力稍差,尿清長,面白少華,苔白滑,畏寒,神疲乏力,四肢涼。 (2)菟絲子散歌菟絲子散尿床治,菟叢附味內金蠣, 【簡釋】菟絲子散尿床可治,由菟絲子,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內金、牡蠣組成。 2.脾肺氣虛證(1)脾肺氣虛證候歌脾肺氣虛疲便溏,日間尿頻夜尿床。 【簡釋】脾肺氣虛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日間尿頻,夜間尿床。 (2)補中益氣湯歌補中益氣術參芪,升柴甘草當陳皮, 【簡釋】補中益氣湯由白術、人參、黃芪、升麻、柴胡、甘草、當歸 、陳皮組成; (3) 縮泉丸歌 縮泉烏山藥益智,補脾益腎尿床治。 縮泉丸由烏藥、山藥、益智仁組成,有補脾益腎之功,治尿床。 3.肝經濕熱證(1)肝經濕熱證候歌肝經濕熱之尿床,尿少腥臊色較黃, 目睛紅赤情急躁,夢語齘齒舌苔黃。 【簡釋】尿床的肝經濕熱證,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較黃,目睛紅赤,平時性情急躁,或夜間夢語齘齒,唇紅苔黃,脈數有力。 (2)龍膽瀉肝湯歌龍膽瀉肝湯草車,當通芩地梔柴澤。 【簡釋】龍膽瀉肝湯由龍膽草、甘草、車前子、當歸、木通、黃芩、生地、梔子、柴胡、澤瀉組成。 (3)黃連溫膽湯見嘔吐4.心腎失交證(1)心腎失交證候歌心腎失交寐不寧,煩躁叫擾難靜平, 五心煩熱形體瘦,沉細而數紅少津。 【簡釋】心腎失交證,可見寐不安寧,煩躁叫擾,難以平靜,五心煩熱,形體較瘦,脈沉細而數,舌紅少津。 (2)交泰丸歌交泰丸黃連肉桂,心腎相交好入睡。 【簡釋】交泰丸由黃連與肉桂組成,治心腎失交,難以入睡。 (3)導赤散歌見夜啼(4)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歌桂枝加龍牡蠣湯, 龍牡桂芍甘棗姜。 【簡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由 龍牡加桂枝, 白芍,甘草, 大棗, 生姜組成。 第五節 五遲 五軟1.肝腎虧損證(1)肝腎虧損證候歌筋骨痿軟發育遲,生齒行走坐站立, 頭形方大囟門寬,目無神采智能低。 【簡釋】肝腎虧損證可見筋骨痿軟,發育遲緩,生齒,行走,坐起,站立等明顯低于同齡兒,頭形方大,囟門寬大,目無神采,智能低下。 (2)加味六味地黃丸歌加味六味地黃丸,麝香鹿茸五加全。 【簡釋】加味六味地黃丸是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麝香、五加皮、鹿茸。六味地黃丸歌見80頁。 2.心脾兩虛證(1)心脾兩虛證候歌語言遲鈍不清晰,肢軟肌松發黃稀, 神情呆滯智能低,弄舌流涎咀無力。 【簡釋】心脾兩虛證:語言發育遲鈍不清晰,四肢萎軟,肌肉松馳,發稀萎黃,神情呆滯,智能低下,或見弄舌, 口角流涎, 吮吸咀嚼無力。 (2)調元散歌調元參術苓神芪,芍地歸芎藥草石。 【簡釋】調元散由人參,白術,茯苓,茯神,黃芪,白芍,熟地,當歸,川芎,山藥,甘草,石菖蒲組成。 (3)菖蒲丸歌菖蒲丸用參麥冬,朱砂遠志乳歸芎。 【簡釋】語遲宜用菖蒲丸,由石菖蒲、人參、麥冬、朱砂、遠志 、乳香、當歸、川芎組成。 (4) 蓯蓉丸歌 蓯蓉丸地肉蓯蓉, 歸芍胡粉黑豆沖. 【簡釋】蓯蓉丸由肉蓯蓉、生地、白芍、當歸、胡粉、黑豆汁沖服. (5) 苣勝丹歌 苣勝丹即胡麻丹,胡麻地芍歸胡餐。 【簡釋】苣勝子即胡麻,苣勝丹即胡麻丹,由胡麻,生地,白芍,當歸,胡粉組成. 3.痰瘀阻滯證(1)痰瘀阻滯證候歌痰瘀阻滯失語聰,意識不清反應慢, 動作不遂吞咽難,喉間痰鳴口流涎, 關節強硬肌肉軟,或作癲癇舌胖斑。 【簡釋】痰瘀阻滯證候:失聰失語,反應遲鈍,意識不清,動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難,或喉間痰鳴,口流痰涎,或關節強硬,肌肉軟弱,或有癲癇發作,舌胖有瘀斑瘀點。 (2)通竅活血湯歌通竅活血赤芍芎,姜棗大蔥麝桃紅。 【簡釋】通竅活血湯由赤芍,川芎,生姜,大棗,大蔥,麝香,桃仁,紅花組成。 (3)二陳湯歌見感冒第六節 性早熟1.陰虛火旺證(1)陰虛火旺證候歌陰虛火旺五心煩,潮熱顴紅暈盜汗, 苔少舌紅脈細數,第二性征早出現。 【簡釋】性早熟之陰虛火旺證,可見五心煩熱,潮熱,顴紅,頭暈,盜汗,舌苔少,舌質紅,脈細數,第二性征提前顯現,如女孩的乳房及內外生殖器發育,月經提前來潮,男孩生殖器增大,有陰莖勃起等。 (2)知柏地黃丸歌見鵝口瘡2.肝郁化火證(1)肝郁化火證候歌胸悶心煩易怒急,乳房脹痛噯嘆息, 第二性征早發現,月經提前陰莖起。 【簡釋】性早熟之肝郁化火證,可見:胸悶不舒,心煩。急躁易怒,乳房脹痛,噯氣嘆息,第二性征提前出現,如女孩月經早潮,男孩陰莖勃起和射精。 (2)丹梔逍遙散歌丹梔逍遙當歸芍,柴苓術草生姜薄。 【簡釋】丹梔逍遙散由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術 、甘草、生姜、薄荷組成。 第六章.傳染病第一節 麻疹順證1.邪犯肺衛證(初熱期)(診前期)(1)診前期證候歌癥如感冒是初期,眼淚汪汪倦睡思, 粘膜白斑見口內,麻疹現約三日時。 【簡釋】麻疹初侵,邪犯肺衛,癥如感冒。可見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等癥。眼淚汪汪,倦怠思睡,口腔內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細小白色疹點,周圍紅暈,磊磊如麻,由少漸多)一般至三日見點。 (2)宣毒發表湯歌疹前宣毒發表湯,升麻荊芥葛根防, 薄荷枳殼通連翹,竹葉前甘桔牛蒡。 【簡釋】疹前期宜用宣毒發表湯,由升麻、荊芥、葛根、防風、薄荷、枳殼、木通、連翹、竹葉、前胡、甘草、桔梗、牛蒡子組成。 2.邪入肺胃證(見形期)(出疹期)(1)出疹期證候歌疹期熱起伏如潮,渴飲目紅咳煩躁, 耳后頭頸胸腹肢,四心鼻準出齊兆。 【簡釋】出疹期發熱持續,起伏如潮,謂之“潮熱”,每潮一次,疹隨外出。此時口渴引飲、目紅赤、咳嗽加重、煩躁或嗜睡、舌紅、苔黃、脈數。疹點先從耳后發際,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最后手足心、鼻準端都見疹點即為出齊。疹點先紅后暗紅,稍覺凸起,觸之礙手。本期約三天。 (2)清解透表湯歌疹期清解透表湯,牛蒡銀翹菊花桑, 升麻蟬蛻西河柳,甘草葛根紫草涼。 【簡釋】出疹期宜用清解透表湯,由菊花、桑葉、銀花、連翹及牛蒡子、升麻、蟬蛻、西河柳、甘草、葛根、紫草等涼性的藥物組成。 3.陰津耗傷證(恢復期)(疹回期)(1)疹回期證候歌疹回熱退咳聲減,疹點漸回脫似糠, 舌紅少津干咳渴,此因邪熱把陰傷。 【簡釋】疹點出齊后發熱漸退,咳嗽漸減,聲音稍啞,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胃納轉佳,精神漸復,均為邪退正復表現。見舌紅少津、干咳、口渴、這是因為邪熱傷陰了。 (2)沙參麥冬湯歌見咳嗽逆證4.邪毒閉肺證(1)邪毒閉肺證候歌麻毒閉肺疹回早,高燒咳喘渴煩躁。 【簡釋】麻毒閉肺癥狀:疹點不多或疹見早回,疹密色紫,高燒不退,咳嗽氣喘,口渴煩躁,苔黃,質紅而干。 (2)麻杏石甘湯歌見肺炎喘嗽5.邪毒攻喉證(1)邪毒攻喉證候歌熱毒攻喉腫痛啞,喉間痰鳴咳似犬, 吞咽不利飲水嗆,吸氣困難面色紺。 【簡釋】熱毒攻喉,證見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或喉間痰鳴,咳嗽聲重,有如犬吠,或吞咽不利,飲水嗆咳,重則吸氣困難,面色紫紺。 (2)清咽下痰湯歌清咽下痰射草玄,葶蔞桔蒡貝銀藍。 【簡釋】清咽下痰湯,由射干、玄參、甘草、瓜蔞、葶藶子、桔梗、牛蒡子、銀花、貝母、板藍根組成。 (3) 六神丸歌清熱解毒六神丸,珍冰雄牛麝香蟾。 【簡釋】清熱解毒的六神丸,由珍珠、冰片、雄黃、牛黃、麝香、蟾酥組成。 6.邪陷心肝證(1)邪陷心肝證候歌邪陷心肝熱躁譫,疹密神昏抽搐煽。 【簡釋】邪陷心肝癥狀,高熱、煩躁、譫語、疹點密集成片、遍及全身,或有神昏、抽搐或有鼻煽。 (2)羚角鉤藤湯歌見胎黃(3)紫雪見驚風(4)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5)參附龍牡救逆湯見肺炎喘嗽第二節 幼兒急疹1.邪郁肌表證(1)邪郁肌表證候歌驟發高熱三四天,納減稍煩偶囟填, 或見抽風咽舌紅,指紋浮紫苔黃驗。 【簡釋】邪郁肌表可見,驟發高熱,持續三四天,或見乳食減少,稍有煩躁,偶有囟填,或見抽風,舌質偏紅,咽紅,指紋浮紫,苔薄黃。 (2)銀翹散歌見感冒2.毒透肌膚證(1)毒透肌膚證候歌奶麻三天熱驟降,玫瑰紅丘疹透發, 可見皮口干多飲,納少舌紅津缺乏。 【簡釋】奶麻病,起病即見高熱,持續3-4天后,身熱驟降,肌膚出現玫瑰紅色小丘疹,約1-2天即可消退,膚無癢感,或見皮膚干,口干多飲,食欲不振,舌紅少津等癥。 (2)銀翹散歌見感冒(3)養陰清肺湯歌養陰清肺地冬玄,貝丹芍藥薄甘全。 【簡釋】養陰清肺湯由生地、麥冬、玄參、貝母、丹皮、白芍、薄荷、甘草組成。 第三節 風疹1.邪犯肺衛證(1)邪犯肺衛證候歌邪犯肺衛熱惡風,涕嚏咳輕臖核生, 疹色淺紅稀細小,頭面軀干及全身。 【簡釋】風疹之邪犯肺衛癥狀,發熱惡風、流涕、噴嚏、輕度咳嗽、耳后枕部臖核腫大、有壓痛、疹色淺紅,稀疏細小,先見于頭面軀干,隨即遍及四肢全身。 (2)銀翹散歌見感冒2.邪入氣營證(1)邪入氣營證候歌邪熱熾盛渴煩熱,尿黃疹密鮮紅色。 【簡釋】邪熱熾盛證可見口渴、心煩、高熱、尿黃少、疹點密,呈鮮紅色。 (2)透疹涼解湯歌透疹涼解荷菊蟬,桑紅赤翹蒡丁連。 【簡釋】透疹涼解湯由薄荷、菊花、桑葉、蟬衣、黃連、紅花、連翹、赤芍、地丁、牛蒡子組成。 第四節 猩紅熱(丹痧)1.邪侵肺衛證(1)邪侵肺衛證候歌丹痧邪侵肺衛間,無汗頭疼熱惡寒, 皮膚隱約錦紋點,咽腫痛紅吞嚥難。 【簡釋】丹痧初起,邪犯肺衛,可見皮膚熱而無汗,頭疼,發熱畏寒,皮膚隱約可見小紅點,狀如錦紋,咽部紅腫疼痛,影響吞嚥。 (2)解肌透痧湯歌初起丹痧忌苦寒,解肌透痧治不難, 葛勃荊蒡射草蟬,桔前翹豉竹萍蠶。 【簡釋】丹痧初起,忌用苦寒(宜辛涼宣透),有解肌透痧湯治療則不難。方由葛根、馬勃、荊芥、牛蒡子、射干、甘草 、蟬衣、桔梗、前胡、連翹、豆豉、竹葉、浮萍、僵蠶組成。 2.毒熾氣營證(1)毒熾氣營證候歌毒熾氣營丹痧現,面紅壯熱渴而煩, 咽喉腫爛草梅舌,皮疹密稠紅似丹。 【簡釋】毒熾氣營者,丹痧透發,可見面紅、壯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糜爛白腐。亦可見舌苔剝脫,舌面光紅起刺,狀如草梅。皮疹密布,色紅似丹,甚則色紫如瘀點。 (2)涼營清氣湯歌涼營清氣湯解毒,犀地膏連薄草斛, 丹梔赤芍翹玄胡,竹葉茅根金汁蘆。 【簡釋】涼營清氣湯,功在涼營清氣,瀉火解毒。其組成:犀角、生地、生石膏、黃連、薄荷、生甘草、鮮石斛、丹皮、焦梔、赤芍、連翹、玄胡、鮮竹葉、鮮茅根、金汁、鮮蘆根。 (3)紫雪見驚風(4)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3.疹后陰傷證(1)疹后陰傷證候歌丹痧疹后必傷陰,皮膚脫屑熱漸輕, 咽部糜爛疼也減,口干咳秘紅少津。 【簡釋】丹痧布齊后,必見傷陰癥狀,皮膚開始脫屑,身熱漸退,咽部糜爛 腫痛也減輕,并可見口干、干咳、便秘、舌紅少津。 (2)沙參麥冬湯歌見咳嗽第五節 水痘1.邪傷肺衛證(1)邪傷肺衛證候歌水痘輕證見初期,晶亮如珠軀干稀, 發熱輕微或無熱,鼻塞涕嚏咳嗽知。 【簡釋】邪犯肺衛證見于初期,皮疹晶亮如露珠,分布以軀干為主且較稀疏,伴有輕微發熱或無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可知。 (2)銀翹散歌見感冒2.邪熾氣營證(1)邪熾氣營證候歌水痘重證稱赤痘,疹密紫暗皰漿厚, 熱煩渴飲面紅赤,二便舌脈皆熱侯。 【簡釋】水痘之重證稱為赤痘,皮疹密,疹色紫暗,皰漿混厚,伴有壯熱、煩躁、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且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燥而干,質紅或紅絳,脈象洪數,皆是毒熱之侯。 (2)清胃解毒湯歌赤痘清胃解毒湯,升膏芩連丹地黃。 【簡釋】赤痘治宜清胃解毒湯,方由升麻、石膏、黃芩、黃連、牡丹皮、地黃組成。 (3)清瘟敗毒飲見驚風(4)紫雪見驚風(5)麻杏石甘湯見肺炎喘嗽第六節 手足口病1.邪犯肺脾證(1)邪犯肺脾證候歌手足口病偏犯肺,咳嗽涕流發熱微; 偏于脾失健運者,嘔瀉流涎納差隨, 一二日后口腔內,先出皰疹后破潰。 形成潰瘍口流涎,疼痛躁煩進食畏。 繼見手足斑丘疹,轉為皰疹不破潰。 【簡釋】手足口病,邪毒初犯,偏于肺氣失宣者,可見咳嗽流涕,發熱輕微或無熱;偏于脾失健運者,可見嘔吐泄瀉,流涎,納差,一二日后或同時出現口腔內皰疹,破潰后形成小潰瘍,口中流涎,疼痛煩躁,畏懼進食,進而手足部出現斑丘疹,并迅速轉為皰疹,不易破潰,疹色紅潤,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 (2)甘露消毒丹歌參見腎病綜合征2.濕熱蒸盛證(1)濕熱蒸盛證候歌濕熱蒸盛熱持續,苔黃厚膩脈滑數, 燥煩渴飲口瘡劇,疼痛流涎見食拒, 四肢手足口臀部,皰疹紫暗稠成簇, 根盤紅暈液混濁,小溲黃赤便難出; 濕重苦粘熱起伏,瘙癢不適皰疹著。 【簡釋】濕熱蒸盛證偏于熱重者,可見高熱持續不退,舌苔黃厚膩,脈象滑數,煩躁,口渴引飲,口腔潰瘍明顯,疼痛流涎,甚至拒食,其四肢,手足口,臀部、可見皰疹色澤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混濁,小便黃赤,大便秘結;偏于濕重者,口苦而粘,低熱起伏,瘙癢不適,皮膚皰疹顯著。 (2)清瘟敗毒飲歌見驚風(3)紫雪見驚風(4)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第七節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常證1.邪犯少陽證(1)邪犯少陽證候歌耳下腮部漫腫痛,咀嚼不便熱不重。 【簡釋】邪犯少陽證,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發熱不重。 (2)柴胡葛根湯歌柴胡葛根湯芩天,翹蒡膏升桔梗甘。 【簡釋】柴胡葛根湯由柴胡,葛根,黃芩,天花粉,連翹,牛蒡子,石膏,升麻,桔梗,甘草組成。 2.熱毒壅盛證(1)熱毒壅盛證候歌熱毒壅盛痄腮重,熱煩嘔吐渴頭痛, 腮部腫堅疼拒按,張口不易咀嚼困。 【簡釋】熱毒壅盛證,痄腮腫脹痛重,壯熱煩躁、嘔吐、口渴、頭痛、腮部漫腫、脹痛、堅硬拒按,食欲不振,張口咀嚼困難。 (2)普濟消毒飲歌見感冒變證1.邪陷心肝證(1)邪陷心肝證候歌邪陷心肝變證中,反復抽搐熱神昏, 惡心嘔吐頭項強,耳下腮堅腫脹痛。 【簡釋】邪陷心肝是流腮變證,可見反復抽搐,高熱,神昏,惡心嘔吐,頭項強痛,耳下腮部腫脹痛,堅硬拒按。 (2)清瘟敗毒飲歌見驚風(3)紫雪見驚風(4)至寶丹見肺炎喘嗽2.毒竄睪腹證(1)毒竄睪腹證候歌腮腫消后睪腫痛,或見少腹脘腹痛。 【簡釋】腮部腫脹消退后,一側或兩側睪丸腫痛,或見少腹,脘腹疼痛。 (2)龍膽瀉肝湯歌見遺尿第八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暑溫)初期 極期(急性期)1.邪犯衛氣證(1)邪犯衛氣證候歌暑溫必有發熱象,衛氣有偏不一狀, 偏衛惡風熱無汗,嗜睡頭痛項亦強, 偏氣躁煩渴熱壯,惡嘔大便秘腹脹。 【簡釋】小兒暑溫,必有發熱之象,初起發熱,多見衛氣同病,但有所偏重。偏于衛表者,微感惡風,皮膚灼熱無汗,若暑邪入里,則可見嗜睡、頭疼、項強;偏于氣分者,邪在陽明,多見煩躁、口渴、壯熱、或見惡心嘔吐、大便秘、腹脹。 (2)新加香薷飲見感冒(3)白虎湯歌見驚風(4)涼膈散歌涼膈散梔硝黃草,薄荷竹葉蜜芩翹。 【簡釋】涼膈散由梔子,芒硝,大黃,甘草,薄荷,竹葉,白蜜,黃芩,連翹組成。 2.邪熾氣營證(1)邪熾氣營證候歌邪熾氣營熱抽昏,痰鳴氣喘憋氣兇, 或狂或譫項強直,口渴引飲舌絳紅。 【簡釋】小兒暑溫,邪熾氣營者,可見高熱、抽風、昏迷、痰鳴氣喘、甚則突然產生呼吸暫停的憋氣兇象,或見狂躁不安,或見譫語、頸項強直、口渴引飲、舌質紅絳、苔黃燥等。 (2)清瘟敗毒飲歌見驚風(3)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4)獨參湯見肺炎喘嗽(5)參附龍牡救逆湯見肺炎喘嗽3.邪入營血證(1)邪入營血證候歌邪入營血多癥至,夜熱常呈起伏勢, 熱深可伴痙厥冷,胸腹灼熱伏沉細, 皮膚斑疹或衄血,唇焦舌絳乏津液, 邪在腎時便失禁,在心舌硬縮神迷, 在肝抽搐牙關緊,直視瞳仁反應遲。 【簡釋】小兒暑溫邪入營血,癥狀多,除營分證侯外,又兼血分證候。有發熱,朝輕暮重,夜間為甚,有起伏之勢,熱深者可伴四肢抽動,肢端厥冷,胸腹灼熱,脈沉伏而細,皮膚斑疹或有衄血,唇舌焦干,舌質紅絳,缺少津液。邪在腎時,二便為之失禁;邪在心時,舌體僵硬卷縮,或伴神識昏迷;邪在肝時,可見手足抽動,牙關緊閉,兩目直視或斜視,瞳孔反應遲鈍,甚無反應。 (2)犀角地黃湯·增液湯歌犀角地黃湯赤丹,增液麥冬生地玄。 【簡釋】暑溫邪入營血證,合用二方,即犀角地黃湯合增液湯,犀角地黃湯由犀角、地黃、丹皮,赤芍組成;增液湯由玄參、麥冬、生地組成。 (3)安宮牛黃丸見臍部疾患恢復期 后遺癥期1.陰虛內熱證(1)陰虛內熱證候歌低熱不退不規則,兩顴潮紅五心熱, 驚剔時有咽干渴,舌質紅絳糞干結。 【簡釋】暑溫后期,陰虛內熱證可見低熱不退,兩顴潮紅,五心煩熱,驚剔時有,咽干口渴,舌質紅絳,糞便干結。 (2)清蒿鱉甲湯歌青蒿鱉甲地知丹,透熱養陰標本兼。 【簡釋】青蒿鱉甲湯由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組成,有透熱養陰之功,乃標本兼治之法。 (3)請絡飲歌請絡飲中六樣鮮,銀扁西絲竹荷邊, 輕清走上清肺絡,亦可代茶防暑炎。 【簡釋】請絡飲中有六樣鮮品,銀花,扁豆花,西瓜翠衣,絲瓜皮,竹葉心,荷葉邊。諸藥輕清走上,善清肺絡,亦可代茶預防暑炎。 2.營衛不和證(1)營衛不和證候歌后遺營衛不和狀,身熱起伏大便溏, 汗出不溫四肢涼,體虛易感尿清長。 【簡釋】乙腦后遺證之營衛不和證,可見身熱起伏,大便溏薄,汗出不溫,四肢發涼,體虛易感,尿清長。 (2)黃芪桂枝五物湯歌見哮喘3.痰蒙清竅證(1)痰蒙清竅證候歌清竅被蒙恢復間,神識不清癡語艱, 或見失語吞咽難,痰鳴苔膩口流涎。 【簡釋】清竅被蒙,見于乙腦恢復期間,神識不清,或見癡呆,語言不利,或見失語,吞咽困難,或見痰鳴,舌苔厚膩,口角流涎。 (2)滌痰湯歌見癲癇4.痰火內擾證(1)痰火內擾證候歌乙腦后遺痰火擾,狂躁不寧號哭吵, 神識不清咽干渴,紅絳黃膩不睡覺。 【簡釋】乙腦后遺痰火內擾證,可見狂躁不寧,號叫哭吵,神識不清,咽干口渴,舌紅絳,苔黃膩,煩躁不睡覺。 (2)龍膽瀉肝湯歌見遺尿5.氣虛血瘀證(1)氣虛血瘀證候歌暑溫氣虛血瘀倦,肌萎無力易感汗, 僵硬強直肢不用,或見瘦削抖動顫。 【簡釋】暑溫氣虛血瘀可見精神倦怠,肌萎無力,易感多汗,或見僵硬強直,肢體不用,或見肌萎瘦削,震顫抖動。 (2)補陽還五湯歌補陽還五重黃芪,歸芎桃紅地龍赤。 【簡釋】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為君,由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地龍,赤芍組成。 6.風邪留絡證(1)風邪留絡證候歌風邪留絡癲癇患,肢體強直性癱瘓。 【簡釋】風邪留絡可見癲癇發作,或見肢體強直性癱瘓。 (2)止痙散歌止痙散蜈麻蝎蠶,止疼解痙祛風痰。 【簡釋】止痙散由蜈蚣,天麻,全蝎,僵蠶組成,可止疼,解痙,祛風,化痰。 第九節 百日咳(頓咳)1.邪犯肺衛證(初咳期)(1)初咳期證候歌初期頓咳似傷風,夜咳痰稀熱涕噴。 【簡釋】頓咳初期,癥狀似傷風感冒,一般咳嗽以入夜為重,痰稀白,量不多,或伴發熱、流涕、噴嚏。 (2)風熱輕證:桑菊飲 見感冒(3)風寒輕證:三拗湯見感冒(4)風熱重證:麻杏石甘湯見肺炎喘嗽(5)風寒重證:華蓋散歌見 肺炎喘嗽2.痰火阻肺證(痙咳期)(1)痙咳期證候歌痰火發展成痙咳,必吐痰涎飲食歇, 日輕夜重雞鳴聲,吐后稍安又復得。 傷絡鼻痰目出血,傷肝嘔吐痛連脅。 【簡釋】邪郁化火,灼液為痰,氣逆于上而痰阻氣道故而成痙咳??葎t連綿不斷,輕者每日五、六次,重則可達每日四、五十次,每次咳必待氣道痰涎咯出或食物吐出,痰咳才得以暫時歇止,頓咳日輕夜重,咳劇時伴有深吸氣樣的雞鳴聲,吐后稍安,不久復作,一次比一次加劇。如咳劇傷及血絡,可見鼻出血,痰中帶血,雙目出血,如肺病及肝,劇咳時常伴嘔吐、脅痛。 (2)葶藶大棗瀉肺湯歌見肺炎喘嗽(3)桑白皮湯歌桑白皮湯痙咳施,芩連杏貝夏蘇梔, 【簡釋】桑白皮湯可施治痙咳,該方有桑白皮、黃芩、黃連、杏仁,貝母、半夏、蘇子、梔子組成。 (4)麻杏石甘湯見肺炎喘嗽(5)羚角鉤藤湯見胎黃(6)牛黃清心丸見肺炎喘嗽3.氣陰耗傷證(恢復期)(1)恢復期證候歌頓咳漸輕恢復期,肺陰或脾氣虛時, 陰虧盜汗煩熱低,干咳少痰聲啞嘶, 氣虛納少咳乏力,神倦懶言痰清稀。 【簡釋】頓咳漸輕進入恢復期,可見肺陰虛或脾氣虛兩種情況。肺陰虧虛者,盜汗,煩躁,熱低,干咳少痰,聲音啞嘶;脾氣虛者納差食少,咳嗽乏力,神倦懶言,痰白清稀。 (2)沙參麥冬湯歌見咳嗽(3)人參五味子湯歌見肺炎喘嗽第七章.寄生蟲病第一節 蛔蟲病1.腸蟲證(1)腸蟲證証候歌唇生白點面斑白,鞏膜藍斑嗜異偕, 疼痛繞臍吐便蛔,蛔厥蟲瘕蛔疳來。 【簡釋】蛔蟲證,見下唇白點,面部白斑,鞏膜藍斑,伴有嗜食異物,如泥土、茶葉、火炭等,時有繞臍疼痛,時吐清涎或吐蛔蟲,或便蛔蟲,亦可并發蛔厥(膽道蛔蟲癥)、蟲瘕(蛔蟲性腸梗阻)、蛔疳(亦稱蟲疳,可見肚腹膨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 (2)使君子散歌使君子散驅蛔好,使君苦楝蕪荑草。 【簡釋】使君子散用于驅蛔好,方由使君子,苦楝子,蕪荑、甘草組成。 (3)異功散歌見厭食(4)參苓白術散見泄瀉2.蛔厥證(1)蛔厥證證候歌絞痛吐蛔時作止,肢冷汗流蛔厥起。 【簡釋】蛔厥證,除具蛔蟲證一般癥狀外,突然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常吐出蛔蟲、絞痛時作時止、伴肢冷汗出、畏寒發熱、甚至出現黃疸。 (2)烏梅丸歌烏梅附桂細椒姜,連柏參歸蛔厥方。 【簡釋】烏梅丸由附子,肉桂,細辛,川椒,干姜,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組成。 (3)大承氣湯見腹痛3.蟲瘕證(1)蟲瘕證證候歌先有蛔蟲腸腔滯,吐嘔劇痛突然至, 腹部包塊位可易,便秘腸鳴不矢氣。 【簡釋】蟲瘕證證候:先有蛔蟲在腸腔阻滯,吐嘔和臍腹劇痛突然而至,腹部可有條索狀或團狀包塊,包塊部位可移動,便秘,腸鳴,不矢氣。 (2)驅蛔承氣湯歌驅蛔承氣使君子,枳樸黃硝檳楝子。 【簡釋】驅蛔承氣湯由使君子,枳實,厚樸,大黃,芒硝,檳榔,苦楝子組成。 第二節 蟯蟲病1.蟯蟲病證候歌會陰瘙癢便蟯蟲,色白細小稱線蟲。 【簡釋】蟯蟲病常見肛門會陰部瘙癢,大便排出蟯蟲,蟯蟲體小色白,形如線頭,故俗稱“線蟲”。 2.驅蟲粉歌蟯蟲宜服驅蟲粉,君肉八份軍一份。 【簡釋】蟯蟲病宜服驅蟲粉,方由使君子肉八份與大黃一份,研末混勻。每服0.3乘(年齡加1),一日三次,飯前1小時吞服,總量不超過12克,療程7天,此后每周服藥1至2次,可防再感染。 第三節 絳蟲病1.絳蟲踞腸證(1)絳蟲踞腸證候歌白色節片肛排出,糞中絳蟲卵檢出, 或伴磨牙脹痛瀉,瘙癢煩躁寐不舒。 【簡釋】絳蟲踞腸證候:有白色節片自肛門排出,或糞中有絳蟲卵檢出,有的患兒或伴磨牙,腹脹或腹痛,或腹瀉,肛門或皮膚瘙癢,煩躁,或夜寐不寧。 (2)驅絳湯歌驅絳炒服南瓜子,檳榔水隔兩小時。 半時之后若無瀉, 取玄明粉沖服之. 【簡釋】驅絳先服南瓜子50至120克,炒熟去殼,晨起空腹服,隔兩小時后取整檳榔10至40克,打碎,水煎取汁40至60毫升頓服,若不瀉,半小時后服瀉藥如玄明粉。 (3)歸脾湯見臍部疾患2.囊蟲移行證(1)囊蟲移行證候歌囊蟲結節皮腠間,暈痛視障發癲癇。 【簡釋】囊蟲結節可在皮腠間捫及,可伴頭暈頭痛,或視覺障障,或發癲癇。 (2)囊蟲丸歌囊蟲丸干漆黃連,橘紅生烏白僵蠶, 大黃水蛭牡丹芫,苓桃靈脂密雷丸。 【簡釋】囊蟲丸由干漆,黃連,橘紅,生川烏,白僵蠶,大黃,水蛭,牡丹皮,芫花,茯苓,桃仁,五靈脂,蜂密,雷丸組成。 (3)海藻玉壺湯歌海藻玉壺海帶昆,青陳獨活半歸芎, 連翹貝母和甘草,痰化癭消氣血通。 【簡釋】海藻玉壺湯由海藻,海帶,昆布,青陳皮,獨活,半夏,當歸,川芎,連翹,貝母和甘草組成,能使痰化癭消,氣血通暢。 (4)定癇丸見癲癇(5)滌痰湯見癲癇(6)六君子湯見咳嗽(7)止痙散歌見流行性乙型腦炎第八章.其他疾病第一節 夏季熱1.暑傷肺胃證(1)暑傷肺胃證候歌夏季熱由暑氣侵,肺胃郁熱熱難清, 無汗熱持午后高,皮膚灼熱渴飲勤, 精神煩躁口唇燥,小便清長多且頻, 發熱雖高無表證,久無化火入血營。 【簡釋】夏季熱由暑氣侵身,侵犯肺胃,郁而發熱,發熱常難清除,持續不退,無汗,熱勢持續,午后升高,皮膚灼熱,口渴引飲,精神煩躁,口唇干燥,小便清長,量多而頻。本病發熱雖高,但無表證征象,病程雖長,亦無化火入血入營的傳變。 (2)王氏清暑益氣湯歌王氏清暑荷洋衣,斛連竹麥草粳知。 【簡釋】王氏清暑益氣湯是益氣生津的,由荷梗, 西洋參,西瓜翠衣、石斛、黃連、竹葉, 麥冬,甘草、粳米, 知母組成。 (3)白虎加人參湯歌白虎加參益氣津, 人參石膏知草粳。 【簡釋】白虎加人參湯補益氣津, 由人參,石膏,知母, 甘草,粳米組成。 (4)竹葉石膏湯歌見嘔吐2.上盛下虛證(1)上盛下虛證候歌上盛下虛夏季熱,本虛標實后期則, 神萎蒼白下肢冷,大便溏薄尿清沏, 身熱難除多渴飲;虛煩屬于陽浮越。 【簡釋】上盛下虛型之夏季熱,屬本虛標實,乃后期表現,證見精神萎靡,面色蒼白,下肢清冷,大便稀溏,小便澄清,頻數無度,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等;若見虛煩不寧,屬水不濟火,陽氣浮越之象。 (2)溫下清上湯歌驗方溫下清上湯,附子補盆蓮菟桑, 花蛤生津連清上,磁石用來潛浮陽 【簡釋】驗方溫下清上湯,由附子、補骨脂、復盆子、白蓮須、菟絲子、桑螵蛸、花粉,蛤粉、黃連、磁石組成?;ǚ?,蛤粉善生津,黃連善清上,磁石潛浮越之陽。 (3)白虎加人參湯歌見夏季熱(4)金匱腎氣丸見哮喘第二節 紫癜1.風熱傷絡證(1)風熱傷絡證候歌風熱傷絡起病急,鮮紅紫癜伴風熱, 臀部下肢呈對稱,或伴癢痛或尿血。 【簡釋】風熱傷絡證,起病較急,鮮紅色紫癜伴有風熱表證,臀部及下肢呈對稱分布,或伴癢感,腹痛或關節腫痛,?;蚰蜓?。 (2)連翹敗毒散歌連翹敗毒散連銀,防桔前胡草黑荊, 枳殼柴芎獨羌芩,薄荷生姜白茯苓。 【簡釋】連翹敗毒散由連翹,銀花,防風,桔梗,前胡,甘草,黑荊芥,枳殼,柴胡,川芎,獨活,羌活,黃芩,薄荷,生姜,白茯苓組成。 2.血熱妄行證(1)血熱妄行 證候歌血熱妄行多屬實,斑色鮮紅起病急, 鼻齒嘔便尿鮮血,發熱煩渴腹痛秘。 【簡釋】紫癜之血熱妄行證,多屬實證,斑色鮮紅,起病較急,或伴鼻衄、齒衄、嘔血、便血、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或伴發熱,或伴心煩、口渴,或伴便秘、腹痛。 (2)犀角地黃湯歌見流行性乙型腦炎(3)獨參湯見肺炎喘嗽(4)參附湯歌見硬腫癥(5)生脈散歌見胎黃3.氣不攝血證(1)氣不攝血癥候歌氣不攝血紫時長,斑點淡紫反復常, 鼻衄齒衄面蒼黃,乏力頭暈心發慌。 【簡釋】紫癜之氣不攝血證,紫癜時間長,久病不愈,斑點色淡紫,易反復出現,且常有鼻衄,齒衄,面色蒼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慌。 (2)歸脾湯歌見臍部疾患4.陰虛火旺證(1)陰虛火旺證候歌陰虛紫癜時作止,火旺衄血色鮮赤, 低熱盜汗煩少寐,大便干燥尿黃知。 【簡釋】陰虛之紫癜,時作時止,火旺可見鼻衄,齒衄,血色鮮紅,低熱,盜汗,心煩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黃赤可知。 (2)大補陰丸歌大補陰丸豬脊髓,龜板柏知熟地隨。 【簡釋】大補陰丸由豬脊髓,龜板,黃柏,知母,熟地組成。 第三節 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1.衛氣同病證(1)衛氣同病證候歌衛分發熱微惡風,持續熱高氣分癥, 斑疹生成渴喜飲,目赤咽紅脊核疼, 手掌足底潮紅見,咳嗽泄瀉亦可能。 【簡釋】衛氣同病證,初起發熱,微惡風,為病在衛分,在短暫衛分證后,高熱持續,迅即傳入氣分,此時皮膚斑疹布發,口渴喜飲,目赤咽紅,頸部脊核腫大疼痛,手掌足底潮紅,亦可見咳嗽或輕度泄瀉。 (2)銀翹散歌見感冒2.氣營兩燔證(1)氣營兩燔證候歌脈洪大煩渴高熱,咽目赤唇紅干裂, 頸部腫疼有脊核,也能疼痛在關節, 偏營嗜睡或煩躁,血瘀斑疹紅紫色, 硬腫指趾端脫皮,質絳紅如草莓舌。 【簡釋】氣營兩燔證,偏于氣分可見脈洪大,煩躁,口渴,高熱,咽紅目赤,唇紅干裂,或頸部脊核腫痛,或見關節痛,偏于營分可見嗜睡或煩躁,熱凝血瘀,見斑疹色紫紅,手足硬腫,隨后指趾端脫皮,舌質紅絳,狀如草莓。 (2)清瘟敗毒飲歌見驚風3.氣陰兩傷證(1)氣陰兩傷證候歌氣陰兩傷熱漸降,納少動輒汗出倦, 唇裂咽干渴喜飲,脫皮脫屑指趾端。 【簡釋】氣陰兩傷證,見于恢復期,身熱漸降,納少,動輒汗出,倦怠乏力,唇裂咽干,口渴喜飲,指趾端脫皮或潮紅脫屑。 (2)沙參麥冬湯歌見咳嗽第四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1.肺脾氣虛證(1)肺脾氣虛證候歌感冒反復自盜汗,大便不實食欲降, 發稀枕禿肌松軟,囟大夜驚煩不安。 【簡釋】肺脾氣虛證,可見反復感冒,自汗盜汗并作,大便不實,食欲下降,發稀枕禿,肌肉松軟,囟門開大,夜驚,煩躁不安。 (2)人參五味子湯歌見肺炎喘嗽2.脾虛肝旺證(1)脾虛肝旺證候歌脾虛肝旺易驚剔,甚則抽搐夜多啼, 頭部多汗便溏薄,納呆枕禿發疏稀, 囟門遲閉出牙遲,骨軟坐立行無力。 【簡釋】脾虛肝旺證,可見易驚多剔,甚則抽搐,夜啼不寧,頭部多汗,大便溏薄,納呆,枕禿發稀,囟門遲閉,出牙延遲,骨軟,坐立行走無力。 (2)益脾鎮驚散歌益脾鎮驚調脾肝,參術朱勾燈茯甘。 【簡釋】益脾鎮驚散可調和肝脾,由人參、白術、朱砂、鉤藤、燈心,茯苓、甘草組成。 3.腎精虧損證(1)腎精虧損證候歌腎精虧損骨骼易,頭顱方大囟遲閉, 肋軟骨溝肋串珠,虛煩多汗肢無力, 漏斗雞胸手足鐲,出牙坐立行走遲, O型X形腿,舌淡苔少脈象細。 【簡釋】腎精虧損證有明顯的骨骼改變癥狀,如頭顱方大,囟門遲閉,肋軟骨溝,肋骨串珠,虛煩多汗,肢軟無力,漏斗胸,雞胸,手鐲,足鐲,出牙延遲,坐立行走遲緩,O型或X型腿,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2)補腎地黃丸歌見胎怯作者簡介 石志喬,男,江蘇泗陽人,1943年12月生于中醫世家,早年隨父石礎學醫。1968年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1998年晉升主任中醫師,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后又被評為宿遷市首屆名中醫。曾執教中醫內兒科學八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四十余年,理論基礎扎實,臨床經驗豐富,先后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著有老中醫經方歌括譯釋一書,由人民軍醫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發行。醫德好,醫風正,醫術精,診療認真細致,效果好,深受一方群眾的贊譽和信賴。 內容提要 本書由備課筆記整理而成,是著作者多年教學經驗和四十年臨床經驗的深厚積淀,并與其詩學基礎完美結合的產物,是活學活用中醫兒科學后作出的全面概括,既有兒科證候歌括,又有兒科方劑歌括,形式新穎,重點突出,讀來瑯瑯上口,好學易記。 全書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包括兒科學發展史。病因病理。四診概要等內容。各論是兒科各病之證方歌括,每一病種依辨證分為若干證候,每一證候依其特征編成歌訣,證候之后首列優選主方歌括,次列備選方歌歌括。 本書可作各類院校中醫兒科學教學用同步參考書,亦可作中醫內兒科工作者的臨床參考書,是各類中醫院校學生和中醫愛好者必備且不可多得的案頭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