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豬婆龍》原文 豬婆龍[1],產于西江[2]。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 岸撲食鵝鴨。或獵得之,則貨其肉于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3],世食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4],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塘,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5]。 
[1]豬婆龍:即鼉(tuó駝),亦稱“揚子鱷”。長約兩米余,背有角質鱗, 以魚、蛙、小鳥及鼠類為食。生活于長江下游岸邊及太湖流域等沼澤地區。 [2]西江:指長江下游以西地區,即下文“江右”。 [3]友諒:即陳友諒(1320~1363),元末沔陽(今屬湖北)人。農民起 義軍領袖之一。原為南系紅中軍徐壽輝部將,后殺徐自立,在江州(今江西 九江市)稱帝,國號漢。至其子陳理,為明太祖朱元璋所滅。 [4]江右:古人 敘地理,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右,即長江下游以西地區。后以稱江西省。 此下至“俄頃”,底本殘缺,據鑄雪齋本補正。 [5]估舟:商船。估,商人, 通“賈”。 聊齋志異《豬婆龍》翻譯 豬婆龍產于江西,形狀像龍,但比龍身子短,能橫著飛,常飛出水面沿江岸捕捉鵝鴨吃。有時有人捉住一頭,就把它殺掉,把肉賣給陳、柯兩家。這兩姓人家都是陳友諒的后裔,從祖輩傳下來就吃豬婆龍肉,別姓人家不敢吃。 一天,一個客人從江的西邊來,捉到一頭豬婆龍,把它綁在船上。這艘船停在錢塘江邊,因為沒把豬婆龍綁結實,被它跑掉,一頭扎進江里。一轉眼的工夫,江里波浪濤天,船立刻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