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望月聽雪“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浮生六記》,筆墨之間,纏綿哀婉,懷金悼玉,素有“晚清小紅樓夢”之稱。這是沈復寫給妻子蕓娘的絕美情書,更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唯美經典。《浮生六記》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院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還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淡雅出塵。“天上美人來,人間良夜靜。” “像古人一樣,順應天時地活他個一年?這個念頭在我讀《浮生六記》這本舊書的時候突然冒了出來。書中,主人公夫妻二人用紗布包好茶葉,放在待放的荷花芯里過一夜,隔天再拿出來沖泡慢飲。真的全程'生如古人’地活著,恐怕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沾染一些古人的緩慢沉穩,模仿一下古人的從容大度,體會古人順應自然的心態,也許多少能讓酸僵的肩膀和心態放松下來,減少些心理焦慮帶來的隱隱刺痛?”最近關于車、馬、郵的慢生活,寫了很多,看了很多,足以見得現代人對于如陀螺般快速轉動的生活有多厭倦,憧憬著閑庭信步中的詩畫人生,也過一過古人“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相濡以沫、歲月靜好,“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并坐小窗,仰見飛云過天,變態萬狀。”“無論鄉居或者歸隱,形式感的層層堆埋之下,那些對自己誠實的內心旅人,最終的目的地應該是心安的當下、無擾的心緒、悠然度過的朝朝暮暮。達此目的,其實遠不必尋諸鄉野。我們只需立定腳跟,歸隱到一門踏實的手藝里面,借由心勞手勤的堅持,尋找內心的安定,在目標如高山仰止般的終生挑戰里借境練心,在對誠實勞作、耿直生活的敬畏里度過坦然的歲月。”于是,在他們用了十二年走遍千山萬水之后,仿佛“倦鳥暮歸林,浮云晴歸山”一般,接下來,他們想再用一個十二年,與泥土為伴,將時光“燒在窯爐熊熊的火焰里”,一如當初將流年“燒在航班轟鳴的引擎里”一樣無怨無悔地過他們想要的生活。于是,新的想法涌動在腦海,“一周一次,一年為限;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器;自己設計,自己動手;順應天時,順應內心。給自己起了個用在器物上的簽名,叫作'順時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便誤入了桃花源里藕花深處了么?日子如踏雪無痕般緩慢劃過,將浮躁的心沉淀下來,體會一書、一茶、一室陽光的歲月靜好,待花開到荼靡,靜靜等候那個火熱的夏天姍姍來臨。——雨水:青黃不接,又充滿期待“雨水是春天的第二個節氣,細雨潛催,草木萌動,萬物生長。'南山雪未盡,陰嶺留殘白。西澗冰已消,春溜含新碧’。春天的一抹綠色,哪怕是在枯老的樹干中間,也給人一種無限的生機感。”——清明:挑戰重力“寒食東風細雨飛,分明聽得子規啼。年年只見清明柳,未聽人言介子推。”仲春與暮春之交,細雨紛紛,被水氣暈染的悲傷流轉在路上行人之間,生又何歡,死又何哀?人生短短數十載,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天地清明,草長鶯飛,柳暗花明。——夏至:涼面盆里的自制小宇宙“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將日子留在最綿長的日光里,月亮遮起面紗,羞澀地望著人間生靈歡呼雀躍在陽光下。——立秋:不要辜負失敗“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日子由熱轉涼,由涼轉寒,瑟瑟秋風之中,又一季的輪回伊始。——白露:葫蘆勻杯,春江逝水“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天氣漸轉涼,清晨時分,地面、葉子上露珠紛紛,一顆顆在清晨熠熠生著輝,待得陽光普照,便消逝殆盡,如同人生的縮影。——立冬:雪無痕“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夜晚變得綿長深重,落雪無聲踏雪有痕,呼吸間便是一重重的霧氣彌漫,散開間便覺越發寒冷了,珍重,珍重。——冬至:餃子·八方盤“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雪紅梅,古來詠之,“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旅行如修行,做陶如修心。能夠堅持的人,時間從不辜負你。二十四節氣,二十四款器皿”,遙相呼應著,在一年的二十四個日子里品味人生。“仿古人樂享慢活,用器皿留住時間,在平庸的日常中實現詩意的中國式生活。”“讓生活如陶泥般,平淡生長,奇跡閃光,生出'靜默的力量感’。他的做陶心得,就是我們的治愈良方。”“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將日子過成詩,慢慢在時光中優雅地老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