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文王姬昌頗有賢名,治理得西岐井井有條,并且深得民心。 經過七年的牢獄之災,文王在河南安陽的羑里城里拘而演周易。回到西岐后,又在渭水河畔訪得高人姜子牙。 經過太王、王季、文王等人的勵精圖治,西岐越來越強大。直到周武王姬發執政時期,姬發拜姜子牙為仲父,開始了東進伐紂。 《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武王最終伐紂成功,慘無人道的紂王,終因自己的荒淫殘暴,作繭作縛,在摘星臺自焚而死。 《封神演義》原著的最后結局,也以周武王仁者無敵,回國稱王,建立周朝,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同時分封列國諸侯而結束; ![]() 而姜太公順利完成了師父元始天尊交給他的“封神”大任,圓滿收官。 歷史上,對武王登殿稱天子以后的事跡,記載的內容并不太多。 查閱資料,“源易緣”注意到,由于武王伐紂時,勤于國政和帶兵打仗,操勞過度,又不幸身染重病。 武王姬發,在滅商后的第二年便不幸病故。從公元前1050年文王辭世,武王繼位,到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僅在位七年時間。 武王在世時,雖然將商朝的政治中心攻陷,將商朝的最后一任國君帝辛打敗。然而,當時四周還有商朝的反抗勢力,在時刻威脅著西周。 加上,武王以“小邦”建國,統治天下四周,也有一部分強大的諸侯,表面臣服,心里卻憋著一口氣。 史書記載:武王建國后,繼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征服者有99國,臣服者有652國。 ![]() 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時,接位的武成王,還是一個年僅十余歲的孩子。 武王去世時,一方面擔心四方諸侯,有不臣服造反者,也擔心成王年齡太小,難以駕馭臣服大臣。 內憂外患之下,武王的心情可謂:百般雜陳。 于是,臨終前,他將國事托付于有大德、大賢、大才、大功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后來聞名千秋的周公。 為何武王最終選擇了弟弟姬旦輔佐成王,結合史料,“源易緣”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武王與姬旦為同胞親兄弟。姬旦也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的親弟弟。 二是姬旦為人孝賢,深得武王信任。文王在世時,姬旦就是孝順、仁義、慈愛的一個人。武王執政時,他就曾一心輔佐武王。 三是武王伐紂成功后,姬旦的封地在周,爵為上公,這也是后人稱其為周公,或周公旦的原因。 ![]() 四是姬旦是德才兼備,有治理國家的才干,又在國內有威望。武王去世后,姬旦繼續忠心輔佐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和武庚三人的叛亂。同時 助成王在周朝實行仁政,建立禮樂制度等; 《尚書》在記載武王去世之初,周朝一度失去重心。成王執政初期的內憂外患時稱:有大艱于西,西人亦不靜。 如果沒有周公的仁心輔佐,成王很難應付得了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 周公后來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高的評價。以圣人孔子為首的儒教學派,將周公的做人處世,及其仁義才德,作為最高典范。孔子一生倡導的禮樂制度,正是周公建立的。 據說,孔子在年老之時,常以夢到周公為榮,并留下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的名句。 當初,周公輔佐成王之初,面對管叔等人的異心和風云變幻般的朝局,及時稱”攝政王“。 此舉也為他引來了不少的爭議和麻煩。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作《放言》,稱贊周公: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假若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周公稱王后,他的哥哥的管叔有意爭權,四處散布謠言,稱周公日后將不利于孺子(成王)。并于三年后,管叔鼓動并結聯十幾個與殷商關系密切的方國,舉兵反周。 此時的周公果斷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一方面周朝內部,召集姜子牙和召公夷等重臣,向諸侯說明自己稱王迫于內部形勢,為了平息管叔等人虎視眈眈的異心;另一方面又可東征平反三亂,同時掃清了殷商的外圍殘余勢力。 從此以后,周朝才真正從弱小的邦國,發展為泱泱大國。 而周公為了周朝的發展,也可謂嘔心瀝血,歷史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正是說周公在輔佐成王期間,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有一次,他正在洗頭,有賢士來訪,周公正在吃飯,便吐出口中的食物,虛心聆聽賢人們的治國方略或教誨。 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長大成人,有能力管理朝政。周公便心甘情愿地,還政于成王,本分做臣子之事。 后來,周公因治理天下有功,被周王加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并命后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 周公稱王后,他的哥哥的管叔有意爭權,四處散布謠言,稱周公日后將不利于孺子(成王)。并于三年后,管叔鼓動并結聯十幾個與殷商關系密切的方國,舉兵反周。 此時的周公果斷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一方面周朝內部,召集姜子牙和召公夷等重臣,向諸侯說明自己稱王迫于內部形勢,為了平息管叔等人虎視眈眈的異心;另一方面又可東征平反三亂,同時掃清了殷商的外圍殘余勢力。 從此以后,周朝才真正從弱小的邦國,發展為泱泱大國。 而周公為了周朝的發展,也可謂嘔心瀝血,歷史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正是說周公在輔佐成王期間,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有一次,他正在洗頭,有賢士來訪,周公正在吃飯,便吐出口中的食物,虛心聆聽賢人們的治國方略或教誨。 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長大成人,有能力管理朝政。周公便心甘情愿地,還政于成王,本分做臣子之事。 后來,周公因治理天下有功,被周王加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并命后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