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fā)在滅亡了商紂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隨后大封天下諸侯以建國,分封制成為周朝的基本國策,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國的國君有五種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根據(jù)周朝的制度,公爵與侯爵的封地是一百里或者數(shù)百里,伯爵的封地是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是五十里,不同爵位之間有著等級森嚴的制度。 根據(jù)史書記載,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姬姓諸侯國,只有宋國、陳國、薊國、虢國、焦國、祝國、杞國等七個諸侯國是公爵,而侯爵的諸侯國最多,代表有魯國、齊國、晉國、衛(wèi)國、唐國、隨國等,一些比較小的諸侯國只是子爵或者男爵,比如楚國國君最早的爵位就是子爵。 楚國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諸侯國都要晚,楚人最初的部落首領(lǐng)是鬻(Yù) 熊,鬻熊在商朝末年帶領(lǐng)自己的部落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服侍了周文王與周武王兩代,成為周朝的火師,負責(zé)在祭祀時點燃火把及保存火種,因為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周朝立國后,楚人并沒有得到分封,周天子似乎忘記了楚人的功勞。 鬻熊去世后,兒子熊麗成為楚人首領(lǐng),熊麗后來率領(lǐng)自己的部族在睢山與荊山一帶的荒野之地生活,到了周成王時期,執(zhí)政的周公有一段時間因為避禍,而逃到了楚人居住的地方,熊麗熱情接待了周公,待為上賓,周公回朝后,把這個事告訴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就封熊麗的孫子熊繹為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在丹陽,在今河南省淅川縣境內(nèi)。 至此楚國正式建立,盡管只有五十里地,但好歹也算是個諸侯國了,熊繹則成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國也意味著得到周王朝的承認,在那個時代周王朝代表著華夏與正統(tǒng),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認與分封,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興,對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 那個時候剛剛建立的楚國真的是啥也沒有,非常窮非常弱小,整個部落連一頭祭祀的牛也找不出來,于是楚人就跑到鄀國去,偷了一頭還沒長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來,于是連夜殺牛祭祀,所以后來楚國的祭祀都在晚上。 但是熊繹侍奉周天子卻是非常恭敬,盡管楚國窮,但是熊繹經(jīng)常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由此產(chǎn)生一個成語,叫“篳路藍縷”,意思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后來引申為創(chuàng)業(yè)剛開始的時候。 盡管如此,楚國仍然不受周王待見,《國語 晉語》上記載了楚國國君與周天子及諸侯會盟的情況,是這樣記載的:
當初周成王在岐陽與諸侯會盟時,楚國當時是荊蠻,在會盟時負責(zé)擺放包茅草(一種祭祀用的茅草)、擺設(shè)木制的姓名座次表、與鮮卑首領(lǐng)一起守著祭祀的火種,根本不能像其他諸侯一樣面見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國當成了與鮮卑一樣的蠻族。國語上直接稱楚國為荊蠻,這就是證明。 荊是指荊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荊山,包括湖北的房縣、十堰、荊門、當陽、遠安一帶,這里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蠻是華夏人對南方異族的一種稱呼,有一種蔑視的感覺,除了蠻之外,還有夷、狄、戎都是華夏對異族的蔑稱。 但是,按照楚國的世系來看,楚人最早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裔,顓頊是昌意的兒子,也是五帝之一,顓頊有個兒子叫稱,稱有個兒子叫卷章,卷章有個兒子叫重黎,重黎成為帝嚳的火正(負責(zé)管理火種的官職),也就是祝融,重黎因為平叛不力被帝嚳所殺,重黎有個弟弟叫吳回,接替了重黎的官職。 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季連,季連姓羋,季連有個兒子叫附沮,附沮有個兒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時期,季連有個后代叫鬻熊,這就是楚人的祖先,算起來楚人的祖先明明是華夏正統(tǒng),但在熊繹時代雖然被封為諸侯,但還是被當成蠻夷來看待,這對楚人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楚人將這種不公平待遇化作艱苦奮斗的努力,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到了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在位期間,楚國已經(jīng)把勢力擴張到江漢平原一帶,這個時候的楚國早已經(jīng)不是當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國了,而是方圓百里的大諸侯國,與此同時,還在不斷對外擴張。 熊渠在位時,先后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揚越(古時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楚國國力的強盛,也讓熊渠的野心越來越大,于是熊渠擅自稱公,并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
熊渠還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在蠻夷地區(qū),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謚號一樣。 這話似乎是楚國國君熊渠對一百年多前受到周天子冷落,被周天子當成與鮮卑一樣的蠻夷對待的報復(fù)性話語,熊渠的言外之意是:你周天子不是當我是蠻夷嗎?我現(xiàn)在就是蠻夷了,我還要做出蠻夷的行為,這就是僭越稱公與封王。 熊渠的爵位是子爵,這從他的祖先熊澤那里繼承來的,一直都是子爵,沒有改過,但是熊渠自稱為公爵,然后把他的長子康封為句亶王,二子紅封為鄂王,三子執(zhí)疵封為越章王,這是楚國歷史上第一次封王,也是西周時期第一個僭越稱王的事例,這個時候還是西周,周天子是周夷王,西周的第九位天子,時間差不多是公元前886年~前877年之間。 當時的西周已經(jīng)衰弱了,不像周初那么強大,而楚國則在南方的勢力越來越大,這也是熊渠敢僭越稱公與封王的原因,熊渠的行為就是靠自己的實力,故意來違背周禮,以顯示自己對周朝的不服,來表達楚人的反抗之意。 周夷王去世后,周厲王成為天子,熊渠擔(dān)心周厲王聯(lián)合其他諸侯來討伐自己,于是把自己兒子封王的爵位給去掉了,這說明楚國此時雖然強大了,但是這個時候的西周還是有點實力的,尤其是周天子如果聯(lián)合其他諸侯一起來討伐楚國,楚國是無法抵抗的,所以熊渠拿掉了兒子們的王號。 雖然熊渠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但并沒有自立為王,熊渠本人沒有稱王,所以這不算楚國公開稱王,楚國國君公開稱王則要到楚武王熊通時期了,楚武王熊通是楚國的第17位國君,熊渠是第6位,兩人之間相差了一百多年,楚武王是楚國歷史上第一個僭越稱王的國君,也是周朝歷史上第一個稱王的諸侯,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704年左右。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國君說:我沒有罪過,你為什么攻打我?熊通說:我生活在蠻夷的地區(qū),今天諸侯們都背叛周王室互相攻伐,我們楚國有軍隊,想?yún)⑴c中原的正事,請你向周天子請求,讓周天子尊奉我的名號。 隨國人無奈,只得請求周天子,當時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沒有答應(yīng),隨國人告訴了熊通,到了公元前704年,熊通才得知這事,然后很生氣地說: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子爵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 熊通的意思是讓周桓王增加他的爵位,因為這個時候的楚國勢力已經(jīng)是方圓百里了,是一個大的諸侯國,楚國仍然想通過周王室來增加爵位,以示正統(tǒng),熊通此時并沒有稱王的意圖,他就是想跟其他大的諸侯國獲取平等的地位,想讓周桓王封他為公或者侯,能讓周王室分封,這是一種肯定,同時也是擺脫蠻夷身份最大的證明。 但是,周桓王拒絕了他,這讓熊通很生氣,楚國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這么大了,但是仍然不能得到周王室的肯定,所以熊通稱王,以對周桓王的報復(fù),因為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熊通稱王等于是對周桓王的蔑視,當年周天子蔑視楚人,如今楚人也開始蔑視周天子了,這就是熊通稱王的原因。 歷代楚國國君的心態(tài)其實是復(fù)雜的,一方面他們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認,承認自己是華夏正統(tǒng)的身份,另一方面,當周王室不承認楚人時,楚人又表現(xiàn)出一種極度的反抗精神,這也是不服周的由來。 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東周的初年,東周王室的實力早就已經(jīng)不如西周了,王室的實力甚至不如一個中等的諸侯國,而楚國也越來越強大,再也不像一百多年前還擔(dān)心周天子討伐自己,這個時候的楚國不怕周天子了,所以熊通敢稱王,不僅敢稱王,楚國還在四面擴張,實力也是越來越強,這是楚國敢稱王的底氣。 除楚國之外,第二個稱王的諸侯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壽夢,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585年,比楚國稱王晚了119年,而第三個稱王的諸侯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允常是勾踐的父親,稱王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538年,比楚國稱王晚了166年,至于戰(zhàn)國時期的稱王則更晚了,比如說徐州相王,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這比楚國稱王晚了370年了。 為什么楚國第一個稱王,其他諸侯國不能稱王呢? 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稱王要有實力,沒有實力的稱王分分鐘被滅,楚國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成為勢力較大的諸侯國,從五十里的小國發(fā)展到數(shù)百里的大國,同時楚國還占據(jù)了江漢平原的戰(zhàn)略資源銅綠山,實力強大,所以有稱王的底氣。 二、楚國地處偏遠,遠離中原。春秋時期雖然周天子實力不行了,但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當霸主尊王攘夷還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原核心區(qū),周邊都是諸侯國,一旦稱王,就會受到其他諸侯國的聯(lián)合攻擊,但楚國又偏又遠,諸侯國想要聯(lián)合起來攻打,也是不容易的,盡量齊桓公聯(lián)合其他諸侯國討伐過楚國,但也沒敢開戰(zhàn)。 再看吳國與越國,都是實力強大,并且地處偏遠,遠離中原,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就敢稱王了。 三、楚國被稱為蠻夷是楚人心中的痛。楚人一直想證明自己不是蠻夷,但一直被周天子看不起,實力強大了還不被承認,所以就想以稱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是蠻夷,而是華夏,楚國事實上也是學(xué)習(xí)華夏文化最積極的諸侯,這在楚人心中就是一個矛盾與心結(jié),稱王可以讓楚人證明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