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歷史時期武漢沙湖的變遷

     葉老師YP 2021-07-22

    湖北武漢多湖,其中武昌城1)近郊有東湖、沙湖等較大的湖泊。學(xué)界對東湖的形成及變遷多有研究,代表性的著作如石泉、蔡述明二先生合著《古云夢澤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和涂文學(xué)主編《東湖史話》(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等。而對于沙湖,探研者卻寥寥。1926年,任桐著《沙湖志》一書,所述涵括了武昌東、南兩郊所有湖泊群姑且不論,該書竟將沙湖與東湖混淆,稱今之武昌東湖為沙湖,然而學(xué)者未曾詳加考究,征引者甚眾。筆者不揣淺陋,考諸舊志,并實地踏察,試略述沙湖之形成及變遷,以為東湖、沙湖正名。

                                                           一、沙湖并非“東湖”

    任桐在《沙湖志·湖景》中說:“沙湖,舊名東湖,又名歌笛湖。湖方三十里,在武昌商埠東。明楚藩王種蘆取膜為笛簧處。”2)此說大不確。

    武昌之東有東湖。“東湖”之名,始見于《輿地紀(jì)勝》,其書卷六十六《荊湖北路·鄂州·景物上》云:“東湖,在城東四里,湖上有東園,為近城登覽之勝。哣東湖、東園皆因湖、園在武昌城之東而得名,正如其時尚有“南湖”“北園”之屬,東、南、北等皆是指方位。然而此說一開,即為后世志書所沿襲,明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即云:“東湖,在縣東四里,湖上有東園,為近城登覽之勝。”清康熙《湖廣武昌府志》卷二《山川志》亦云:“東湖,在城東四里。”直至同治《江夏縣志》卷二《疆土志》仍載:“東湖,在縣東四里,《輿地紀(jì)勝》謂:湖上有東園,為近城登覽之勝。”(3)可見此說不過是轉(zhuǎn)抄《輿地紀(jì)勝》陳說而已。

    按《輿地紀(jì)勝》所載,湖在城東四里,此“東湖”應(yīng)大約在今武昌螃蟹岬至紫金山(又名紫荊山)、小龜山之間的狹隙地帶;而東園應(yīng)建在湖之西側(cè)螃蟹岬或湖之東側(cè)紫金山、小龜山上,于此北瞰湖水,才能有“近城登覽之勝”的意境。南宋袁說友《游武昌東湖》詩云:“只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一圍煙浪六十里,幾隊寒鷗千百雛。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烏。如何不作錢塘景,要與江城作畫圖。”(4)另,其后戴復(fù)古《杜仲高自鄂渚下儀真》詩云:“鄂渚三千里,南樓看月回。東園花政好,去歲客重來。兄弟皆名士,文章動上臺。傾城傾國色,也用覓良媒”(5),也可證其時“東湖”及“東園”之存在,“東湖”通江,所以才有詩人文學(xué)化描繪的“一圍煙浪六十里”景觀。

    《輿地紀(jì)勝》所言“東湖”作為武昌近郊的游覽地,其來有自,似即南朝之曲池水。《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二《江南西道十·鄂州》載“曲池水,在縣東三里。梁太清四年,邵陵王蕭綸為富水郡太守,雅好賓客,樂于詩酒,每慕王右軍蘭亭流觴曲水之興,故以效之。”(6)也就是說,自南朝開始,武昌城東北近城湖山之間,已成文人雅士的游樂之所,并延至唐宋時期。

    有論者以為此東湖即是“賽湖”,即今之曬湖;似不確。宋代及此前,武昌城池的主體部分在蛇山以北,曬湖在其東南,稱湖在城南為宜。而且曬湖在武昌城南與江通,夏秋水漲,近旁并未有高地可建“東園”。

    除此“東湖”,據(jù)舊志記載,武昌城內(nèi)及周邊名為“東湖”者,尚有多處。《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六《湖廣二》記載:“府東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東湖。”(7)梁子湖因在武昌府東南,也偶被稱為東湖了。但此說僅此一見,似不足為據(jù)。另,康熙《湖廣武昌府志》卷二《山川志》載:“東湖、西湖俱在城內(nèi)”,可見武昌城內(nèi)亦有湖曰東湖。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則明確記載此“東湖”的位置,其云:“東湖在滋陽湖北,一曰歌笛湖,楚藩種蘆取膜為笛簧,今岸側(cè)猶多蘆。”同治《江夏縣志》卷二《疆土志》因之。按“滋陽湖”即今紫陽湖,此“東湖”應(yīng)是今紫陽湖以北原“長湖”,湖址原在今辛亥革命博物館之東的區(qū)域。只是長湖已被填沒,今只存長湖正街、長湖南路、長湖北路以及長湖小區(qū)等地名。

    而清代以來,則將紫陽湖之西明月湖(亦稱菱湖、寧湖)稱為歌笛湖,其湖在今張之洞路以南、復(fù)興路以西、解放路以東、水陸街以北。“建國初期,湖面約33畝,但湖面多被淤塞。1956年,為武昌造船廠等單位填用。”(8)今僅存歌笛湖社區(qū)地名。

    因此,任桐稱“東湖名歌笛湖'一說,乃是將同治《江夏縣志》等志書所載城內(nèi)“東湖”誤作武昌城外之東湖。而有論者強為之解,認(rèn)為“沙湖“東湖”不虛9)。另有論者以為任桐所謂“沙湖“大沙湖”概念,包含今沙湖、東湖、白洋湖、梁子湖等湖泊群,且與長江相(10)。這些說法都缺乏史料的支撐。

    的確,從任桐所總結(jié)“沙湖十六景”的地望看,其包含范圍竟囊括整個武昌東、南兩郊。其中,“寒溪漁夢”(11)“虎巖云嘯”“蘭嶺香風(fēng)”“夾山詠雪”“石壁龍湫”“梁湖放棹”,遠(yuǎn)在城東南今之武漢市江夏區(qū)與鄂州市交界的龍泉山、梁子湖地區(qū)(12);而“九峰晨鐘”“青山夜雨”又在遠(yuǎn)在東郊(13);金冢桃花”在珞珈山南廣東山殘碣”在洪山;“卓刀飲泉”“卓亭松韻”在伏虎山西麓卓刀泉,近于今之東湖廣琴堤水月”“雁橋秋影”“鷗鳥浴波”在今之東湖中;只有“溝口夕陽”一景在今之沙湖西隅。

    而在《沙湖志》書末任桐所附“沙湖名勝全圖”中,則具體將今之東湖標(biāo)注為“沙湖”,而將今之沙湖標(biāo)注為“小沙湖”。他在《沙湖志·湖景》述“小沙湖”,云其:“在武昌商埠東,武勝門外,方十余里,通青山港農(nóng)林試驗場、棉業(yè)廠皆在湖邊。14)其描述正與今之沙湖相同。然而將今之東湖名為沙湖,則于史無據(jù)。

    任桐在《沙湖記》中自述:“清光緒庚子宦游來鄂,一旦閑步出武勝門外,沿東北行至沙湖,遠(yuǎn)望洪山、靈泉、九峰諸山,星羅棋布,各效其奇,其中有一衣帶水、若隱若現(xiàn)、掩映于諸山之間者,曰沙湖。15)由武昌城之北門武勝門北行,確為沙湖,或可遠(yuǎn)望洪山,但以人之視力所及,斷不能望見靈泉、九峰諸山。沙湖與武昌東、南諸湖雖可說隱沒相通,但以諸湖之一隅,以偏指全,當(dāng)是虛妄之言。

    今之東湖,是指武昌城東以郭鄭湖(16)為主體的湖泊群,現(xiàn)有面積約22平方千米。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載:“東湖,一名郭鄭湖,在縣北二十里。”此應(yīng)是將郭鄭湖稱為東湖之始。同治《江夏縣志》因之,其卷二《疆土志》說:“東湖,一曰郭鄭湖,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該稱謂一直延續(xù)至今。而在歷史上,郭鄭湖從未被稱為沙湖。

    綜上所述,任桐關(guān)于沙湖的說法有誤,沙湖并非東湖,更非歌笛湖。

    關(guān)于任桐的《沙湖志》,應(yīng)當(dāng)以風(fēng)景規(guī)劃之書看待,該書或可對當(dāng)下城市規(guī)劃、園林建設(shè)和旅游規(guī)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如果以史料看待,則恐怕失之妥當(dāng),援引應(yīng)更加審慎。《沙湖志》并不是“沙湖”的專志,而只是采諸舊志、綜合整理而成的一部復(fù)述武昌城東南兩郊湖泊、山川、古跡、人物等的合集,其中除了任桐自建之園林——琴園的相關(guān)資料外,其他方面的史料價值相當(dāng)有限。

                                                        二、沙湖以北白楊湖的形成

    武昌郊外的湖泊,大約形成于全新世初期,該時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河流江處遂壅塞成湖。(17)因長江水盛,且在人類社會早期少有人類活動,武昌城南、東兩郊的大湖均與江通。因此,長江主泓的流向變化對于武昌郊外的湖泊形成、發(fā)育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最初,長江過龜、蛇二山,主泓右側(cè)武昌城以東今之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馬鞍山等一線殘丘、階地的北面,推測應(yīng)該是淺湖、河口、沙洲地貌,(18并與長江呈開放態(tài)勢,江湖連成一片,正是由于長江的河勢變化造成沙洲發(fā)育和湖水沉積,這一區(qū)域湖成堤和沖積平原發(fā)育,水面逐漸走向閉合,遂形成諸多的淺水湖泊。這些湖泊自北向南漸次形成,從大的湖泊看,先是在青山磯以南形成白楊湖,后大約在明代中期,又在白楊湖以南地區(qū)形成沙湖。

    長江武漢段在歷史時期頻有沙洲涌出,但從目前的成果看,論者對于龜、蛇二山上游的沙洲研究頗多,如舊新鸚鵡洲、劉公洲、金沙洲、白沙洲等的變遷19)而對其下游的沙洲研究則相對較少。但是,下游沙洲的變遷對于今之漢口地區(qū)成陸及武昌地區(qū)緣江湖泊群的變遷有著決定作用。據(jù)《水經(jīng)注·江水》,長江過夏口城,“江之右岸頻得二夏浦,北對東城洲”。可見其時龜、蛇二山下游江中即有沙洲形成,因在夏口城之東,故名。張修桂認(rèn)為,東城洲地近武昌江岸,二夏浦當(dāng)即東城洲右支汊道,“大體沿今沙湖、白楊湖至青山鎮(zhèn)西北與左支相匯”,6世紀(jì)以后,東城洲繼續(xù)向上游延伸并和夏口城相連,南宋以前已基本靠岸(20。這一研究表明,由于江中沙洲的發(fā)育,青山磯以南水面逐漸由北向南閉合。地質(zhì)調(diào)查也支持這一說法,“東湖的湖水來自長江,湖水沉積地形(沙嘴、沙洲等)也是自北向南,尖端所指的方向與湖水流來的方向一致。”(21

    由于長江的水力作用,在長江與今之東湖之間形成湖漫灘的地貌及湖成堤,經(jīng)地質(zhì)調(diào)查,湖漫灘在今之東湖西岸、沙湖東岸都有分布,東湖由北向南至湖光閣還有一條湖成堤,并發(fā)展成為沖積平原。因此,在今之東湖北端直至青山磯附近開始形成繼續(xù)河湖。白楊湖因此形成,該湖在歷史時期成為由長江下游往來武昌城的重要交通孔道。

    白楊湖,又作白洋湖(偶作白羊湖,或訛作白揚湖),其入江口為白楊浦,白楊湖似因白楊浦而得名。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亦稱:“白楊湖,一名白口湖,在縣東三里,北通大江,謂之白口。”但斷其在縣東三里,應(yīng)不確。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則曰:“縣東北五里曰余家湖,南抵郭鄭湖,江。又白楊湖,一名白口湖。”(22)即城之東北先是余家湖,再是白楊湖。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也稱:“白楊湖在縣北十里,一曰北湖口。”因武漢地區(qū)方言“白”“北”讀音相近,故此“北湖口”與前之“白口湖“白口當(dāng)為一地。白楊浦在青山磯南,溝通長江與武昌城東、北湖泊水系,因青山磯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該地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見圖1)


       圖1明代以前白洋湖與長江及武昌城、東湖的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圖根據(jù)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營務(wù)處石印本《湖北輿地圖》第4頁“江夏縣北”草繪。

    《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六《湖廣二》載“白楊浦:在府北。志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楊壘。”白楊壘,即是軍事工事。南朝齊中興元年,蕭衍攻張沖于郢州,吳子陽援軍將至,“乃命軍主梁天惠、蔡道祐據(jù)漁湖城,唐修期、劉道曼屯白陽壘,夾兩岸而待之”23。王僧辯進攻郢城的侯景部將宋子仙,誘其出城浮江赴建業(yè),乘機掩殺。“水軍主宋遙率樓船,暗江四面云合,子仙行戰(zhàn)行走,至于白楊浦,乃大破之,生擒子仙送江陵。”24于此可證。

    由江入白楊浦,前行則為白楊湖,即原東城洲右汊北段,初面積稍大,現(xiàn)已約束為青山港(白楊港),與江隔絕。其南與今之東湖亦一線相通,稱為白洋夾、白洋渡,后于其上修橋,即白洋橋,今作北洋橋,仍存。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稱:“白楊渡,在縣北三十里”;又稱“白洋橋,在縣北二十里,舊以竹木為橋,每水沖決,民涉病焉。正德丙寅,江夏義民周璽捐貲改造石橋。”其道里雖不一,但仍是指同一處。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云:“白楊渡,在縣北四十里。”又稱:“白洋橋,在縣北三十里。明弘治中周廷用建;萬歷己丑大中丞常居敬重修,有碑。土埠屬容,故水漲猶有容姓渡舟焉。

    宋以降,由青山磯經(jīng)白楊湖、白洋渡、白楊橋至武昌城下,是重要的交通路線。北宋歐陽修的《于役志》25,南宋陸游的《人蜀記》26都對此路線有詳細(xì)記載。

    同治《江夏縣志》卷二《疆土志》云:“白洋渡在縣東北四十里。”又云:“白羊湖在縣東北十五里,一曰白楊湖,西北流經(jīng)青山磯北入江,曰白楊浦。”又云:“白楊夾口在縣東北,陸游記曰距鄂州三十里,陸行止十余里。”比較清楚地標(biāo)明了三者的關(guān)系和位置。

    近年在原武勝門積玉橋附近,發(fā)現(xiàn)一個古沙湖船埠頭,船埠頭石墩上有槽痕,推測為當(dāng)年漁民系船的纜繩所勒出;同時還存留部分以紅色砂石砌成駁岸(27)。可以想見,長江下游來船,正是自青山磯通過白楊湖,經(jīng)白洋渡,通過今沙湖地區(qū)水面,直抵武昌城下。

    陸游《入蜀記》所云“距鄂州三十里,陸行止十余里”,說明其時白楊橋以南已有沙洲發(fā)育,水路曲折,至武昌城下反而迂遠(yuǎn),如果走陸路則節(jié)省得多。此陸路當(dāng)是沿今之東湖與沙湖間的一系列低丘崗埠而行,即今武昌南北向之主干道中北路及歡樂大道。它插入東湖與沙湖之間,成為兩湖的地理界限,可稱之為“分水嶺”,沿此路是由武昌城至青山磯最便捷的陸路交通線。這條“分水嶺”,首在紫金山、小龜山,而尾則正在白楊渡附近。是以白楊渡、白楊橋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白楊湖以南、這條“分水嶺”以東為今之東湖,以西在白楊湖形成以后,則仍與長江連為一體,系河道、沙洲、淺灘、濕地等綜合地貌。沙湖在這個地區(qū)的形成,其年代下限當(dāng)在明代前期。而“沙湖”被記錄,目前所知始見于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所附“武昌府總圖”,該圖在武昌城北標(biāo)示“沙湖”,經(jīng)白楊橋與長江相通。后乾隆《江夏縣志》,其卷之一《山川》曰:“沙湖,在縣北一里。”其中疆域圖也明確標(biāo)注了沙湖位置。

    三、明代前期以后沙湖的形成

    沙湖的形成,同樣是與長江的河勢變化密切相關(guān)。在歷史時期,長江主泓在武漢江段曾經(jīng)有過若干次的東西擺動。“其中最近一次即為19世紀(jì)末至20世紀(jì)20年代沌口至武漢長江大橋段(以下簡稱上段)主流自右向左擺動,從而引起長江大橋以下工程河段(以下簡稱下段)主流自左逐漸向右擺動。19世紀(jì)上段主流偏右,下段主流偏左。”(28)由此上推,考慮到明末清初武漢江段上段沙洲的變化,推測可能是上段長江主泓偏右,所以造成原鸚鵡洲的最終消失;而下段主泓受黃鶴磯頂托,可能偏向于左,即漢口一側(cè),如此則有利于武昌一側(cè)沙洲的發(fā)育。

    據(jù)記載,在明代蛇山以下確有江洲形成。至晚在明初,在鸚鵡洲以下江中武昌一側(cè)淤出一洲,名之“新游洲”,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云:“新淤洲在縣西,與鸚鵡洲相對。”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云:“新洲在鸚鵡洲下,明永樂十年為楚府立水母祠鎮(zhèn)之。”同治《江夏縣志》因之。據(jù)以上所記,該洲應(yīng)該在武昌城外江中。同時,還有黃鶴洲。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云:“黃鶴洲,在縣西北三十里。”同治《江夏縣志》卷二《疆土志》載亦:“黃鶴洲二,一在黃鶴樓江中,一在縣北三十里,俗名黃花洲。”第一個黃鶴洲,似在新淤州左近;另一則約在今武漢長江二橋附近。另外,據(jù)光緒《湖北輿地圖》(1901年)在長江武昌一側(cè)尚有天補洲、東興洲和白鶴洲,約在今武漢長江二橋上下,其中東興洲文獻有載29。而文獻中還有鐵板洲30、鴨彈洲31、廣興洲32等洲名可見,似亦應(yīng)在附近。此外,近武昌城北還有新河洲33)。據(jù)乾隆《江夏縣志》及同治《江夏縣志》記載尚有張公洲,其云:“張公洲在縣東二十五里,晉隱士張公灌園處。”但據(jù)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其云:“張公洲在縣南二十五里。”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亦云在縣南。結(jié)合晉隱士之語,該洲應(yīng)在縣南,《江夏縣志》“縣東”當(dāng)為“縣南”之訛。

    以上新洲逐步發(fā)育,或向武昌江岸靠攏,或在湖中淤為陸地。因此,今中北路一線低丘崗埠以西逐漸壅塞出新湖。因沙洲分割水面,在不同分汊處形成不同的湖名。

    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曰:“縣東北五里曰余家湖,南抵郭鄭湖,入江。”(34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載:“余家湖,在縣東北五里,南抵郭鄭湖,西通大江。”并說,“余家湖河泊所,在縣東北五里”。《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六《湖廣二》因之,并載:“俞家湖,在縣東北五里,南抵縣東南四十里之郭鄭湖,西通大江。”俞家湖,當(dāng)是余家湖之誤。另外,《康熙湖廣武昌府志》卷二《山川志》載:“余家湖,東北五里。”乾隆《江夏縣志》卷之一《山川》亦載:“余家湖在縣東北五里。”同治《江夏縣志》因之。唯《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百三十五稱其在江夏縣城東北十五里。綜合看來,所謂余家湖,當(dāng)是今之沙湖南半部分的稱謂,至少在清初,仍與江通,其西岸尚未完全閉合。

    余家湖今已不存,但今沙湖東側(cè)中北路近青魚嘴,沙湖大道近公正路處均有余家湖村。沙湖西側(cè)友誼大道沙湖立交橋之南有余家湖上段、之北有余家湖下段等地名。另,附近尚有喻家湖小區(qū)等,此“喻家湖”當(dāng)是余家湖之訛。這一較大的范圍,符合史料對余家湖的記載,當(dāng)是原余家湖湖區(qū)。

    所以,明中期以后,當(dāng)時的地理形勢應(yīng)該是:武昌城東北為余家湖、沙湖;其北為白楊湖;其東為郭鄭湖即今之東湖。而大約在清中期,這一帶開始統(tǒng)稱“沙湖”,并成為武昌城北的戰(zhàn)略要地,乃是江邊塘角地區(qū)至城東紫金山、小龜山、洪山一線的重要通道。塘角即是沙湖原來與長江相通之處,故為清中期武昌城外重要港口359世紀(jì)50年代,太平軍攻占武昌,“于沙湖樹木樁覆板為橋直抵小龜山,往來其上如織”36。胡林翼經(jīng)營湖廣,在其給北京所上的奏議中,多次提到清軍與太平軍在沙湖地區(qū)的反復(fù)爭奪37。另外,胡林翼還稱,“楊家橋為沙湖通東湖總路”(38。此楊家橋當(dāng)即北洋橋。在清末,其溝通東湖、白楊湖和沙湖的作用仍沒有改變。(見圖2)

    沙湖統(tǒng)稱的出現(xiàn),當(dāng)是與其西岸成陸同步的。至1899年春,張之洞修筑由紅關(guān)至青山的“武青堤”,從此基本上江湖隔斷,而沙湖與長江之間,“涸復(fù)田土甚多”。1902年農(nóng)歷九月,張之洞派員設(shè)立清丈局,“按地勘丈,詳加考察,清出官地或仍舊為畜牧之廠,或撥作通商場界址之用,或撥作農(nóng)務(wù)局耕牧之需。其民地驗有契據(jù)、糧券者,照契管業(yè);無主無契者,分別發(fā)給執(zhí)照,令其繳租墾種。現(xiàn)計南北兩路共清丈有官民田地近二十萬畝之”(39)。后經(jīng)人工不斷地填洼壘墩,據(jù)統(tǒng)計,沙湖西岸至江邊以墩命名的居民點就有16個之多40)。可見此地已是人煙阜盛。

    早在武青堤還在修筑中的1900年,張之洞即打算在此地自開口岸(41)。1902年冬,張之洞在“湖北省城北十里外沿江地方”清查官荒土地和收買民地約3萬余畝,籌劃建設(shè)武昌商場局42)。人民國后,武昌地方當(dāng)局仍沿襲原先的規(guī)劃而不改。1919年“十二月間,由湖北督軍、省長電請派政務(wù)廳長韓光柞兼署武昌商埠局長”43)。為此,政府遂在沙湖與長江之間建筑碼頭、填筑駁岸、興修馬路等,并將粵漢鐵路武昌總站設(shè)于此地區(qū)之徐家棚,平漢鐵路與粵漢鐵路在徐家棚車站通過長江輪渡溝通,此地遂成武昌交通和商業(yè)的中心區(qū)域。至此,沙湖的地理格局基本固定:西與江絕東隔分水嶺”與東湖相望;南抵積玉橋北由北洋橋與東湖、白楊湖相通。修筑粵漢鐵路時,線路穿沙湖而過,沙湖又被劈為內(nèi)沙湖(鐵路西)和外沙湖(鐵路東)。

    由民國至今,由于城市的發(fā)展,白楊湖縮為青山港,并與江斷絕,而沙湖與白楊湖也僅以沙湖港一線相通,中間全被填沒,進行了土地開發(fā)。沙湖水面面積近50年來縮減了一半,至2011年,沙湖水面面積僅292.66公頃,這是后話,不贅述。


    資料來源:本圖摹自《湖北輿地圖》“江夏縣北”,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營務(wù)處石印本,第4頁。但原圖誤將余家湖標(biāo)在沙湖之北,本示意圖改正。

    1)歷史上武漢市武昌的政區(qū)名稱多有變化,明清以來,武昌城之稱遂沿以為俗,本文因之。

    2)任桐:《沙湖志》,國家圖書館藏1926年油印本,第12頁。

    3)〈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六六《荊湖北路·鄂州·景物上》,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261頁。

    4)見(宋)袁說友:《東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7頁。

    5)戴復(fù)古:《石屏詩集》,《四部叢刊續(xù)編》景明弘治刻本,第21頁。

    6)(宋)樂史著,王文楚點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278頁。

    7)(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六《湖廣二》,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524頁。

    8)濮世谷:《武昌城區(qū)湖塘之演變》,《武漢文史資料》1994年第4期。

    9)國偉:《任桐與東湖風(fēng)景區(qū)的建設(shè)》,《長江建設(shè)》1999年第5期。

    10)陳麗芳:《任桐的〈沙湖志〉與揚鐸的〈沙湖三唱〉》,《武漢文史資料》2012年第3期。

    11)此典取自宋代馮京。據(jù)康熙《湖廣武昌府志》卷二《山川志》:“宋馮京墓在縣南百里保安池,靈溪鄉(xiāng)有宋司徒廟”,似在今梁子湖區(qū)之南。但根據(jù)任桐《沙湖志》所附“沙湖名勝全景圖”,馮京墓被標(biāo)在武昌東郊九峰山附近;似不確。

    12)虎巖云嘯之黑虎巖,在梁子湖西北畔龍泉山北;蘭嶺香風(fēng)之蘭嶺在龍泉山東;夾山詠雪之夾山為龍泉山支脈,又為龍泉山之異名;石壁龍湫之碧云山,在江夏區(qū)流芳;“梁湖放掉”之梁湖即梁子湖。

    13)“九峰晨鐘”之九峰指武昌東郊九峰山,“青山夜”之青山指長江邊青山磯。

    14)任桐:《沙湖志》,第16頁。

    15)任桐:《沙湖記》,第5頁。

    16)郭鄭湖之名目前最早見于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二《武昌府·山川》,其記曰:“郭鄭湖,在縣東四十里”,見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第118頁。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亦載:“縣東四十里日郭鄭湖”,載《合并黃離草》,明萬歷刻本,第464頁。康熙《湖廣武昌府志》做“鄭家湖”,此名僅此一見。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69頁。

    17)詳見石泉、蔡述明:《古云夢澤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年版,第108—109頁;蔡述明等:《全新世江漢湖群的環(huán)境演變與未來發(fā)展趨勢:古云夢澤問題的再認(rèn)識》,《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1998年第6期;伍維周、鄧健如:《武漢市地貌的形成條件與演變過程》,《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91年第1期。

    18)石泉、蔡述明:《古云夢澤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頁。

    19)主要研究如張修桂:《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劉盛佳:《武漢市歷史地理的初步研究》,《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尹玲玲:《明清兩湖平源的環(huán)境變遷與社會應(yīng)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詳見張修桂:《長江城陵磯、湖口河段歷史演變》,《復(fù)旦學(xué)報1980年第1期;張修桂;《漢水河口段歷史演變及其對長江漢口段的影響》,《復(fù)旦學(xué)報》1984年第3期。

    21)武漢測繪學(xué)院地理地質(zhì)教研組:《珞珈山附近地質(zhì)地貌調(diào)査報告》,《武漢測繪學(xué)院學(xué)報》1959年第2期。

    22)(明)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合并黃離草》卷二二,第464頁。

    23)《梁書》卷一《武帝紀(jì)上》,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1頁。

    24)《梁書》卷四五《王僧辯傳》,第626頁。

    25)三年,歐陽修被貶夷陵,經(jīng)水道赴貶所,“戊辰,次雙柳夾己巳,次白楊夾;庚午至于鄂州”見(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第884頁。

    26)(宋)陸游《人蜀記》卷四載:“(八月)二十二日,平旦,微雨,過青山磯,多碎石及淺灘。晚泊白楊夾口,距鄂州三十里,陸行止十余里,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軍人也。”

    27)見《武昌積玉橋曾經(jīng)也是水鄉(xiāng)》,《長江日報》2004年2月23日。

    28)徐芳:《武漢天興洲洲頭整治工程河段河床演變分析》,《港工技術(shù)》2008年第1期;丘鳳蓮、吳偉明:《武漢河段來水來沙特性與河道演變特性的分析》,《泥沙研究》1996年第2期。

    29)(清)胡林翼:《水陸追剿克復(fù)武昌縣黃州府城池仍即乘勝東下疏》,《胡林翼奏議》卷一二,民國《胡林翼全集》本,第124頁。

    30)見(清)載齡修,(清)福趾纂:《戶部漕運全書》卷四六“漕運河道,清光緒刻本,第454頁。

    31)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云:“鴨彈洲,在江夏縣東北江中。”見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三五,《四部叢刊續(xù)編》景舊鈔本.第6711頁。另,《方輿考證》云:“鴨彈洲,即鴨蛋洲,在江夏縣東北江中。”見許鳴磐:《方輿考證》卷五七,清濟寧潘氏華鑒閣本,第2554頁。

    32)(清)胡林翼:《官軍大勝并破新壘三座疏》,《胡林翼奏議》卷八,第71頁。

    33)新河洲在武昌武勝門外江邊塘角(一名壇角)對面。因洲之存在,清中期塘角為武昌港口。該洲早已并岸,今武昌上新河、下新河一段老臨江大道與長江呈弧形相交,舊江灣故跡仍清晰可見。

    34)(明)郭正域:《江夏縣方域志下》,《合并黃離草》卷二二,第464頁。

    35)見劉盛佳武漢市歷史地理的初步研究》,《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6)(清)陳言:《武昌紀(jì)事》卷一,清咸豐刻同治補修本,第5頁。

    37)詳見清)胡林翼:《胡林翼奏議》卷三、卷六、卷七、卷九、卷一

    38)(清)胡林翼:《官軍分攻合剿大破援賊疏》,《胡林翼奏議》卷一一,第107頁。

    39)(清)張之洞:《修筑省城堤岸折》,《張文襄公奏議》卷五六《奏議》五六,民國刻《張文襄公全集》本,第952頁。

    40)丁寶田:《武漢地區(qū)環(huán)境地貌》,《測繪信息與程》1988年第3期。

    41)(清)張之洞:《請自開武昌口岸折》.《張文襄公奏議》卷五二《奏議》五二.第881頁。

    42)(清)張之洞:《收買通商場地畝折》,見《張文襄公奏議》卷五六《奏議》五六,第953頁。

    43)孔慶泰:《1921年前中國已開商埠》.《歷史檔案》1984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伦理| 高清国产MV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人妻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在线播放亚洲成人av|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中文字幕少妇人妻精品| 久久婷婷国产剧情内射白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秋霞A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观看软件|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А∨怡红院| 中文字幕制服国产精品|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