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阮昌齡 阮思道子昌齡,丑陋吃訥,聰敏絕人。年十七八,海州試《海不揚波賦》,即席一筆而成,文不加點。其警句云:“收碣石之宿霧,斂蒼梧之夕云。八月靈槎,泛寒光而靜去;三山神闕,湛清影以遙連。”(《皇朝事實類苑》卷四十)。 二、劉 遁 晉公舊有園在保康門外,園內有仙游亭、仙游洞,景趣瀟灑,有道士劉遁相往來。遁作《仙游亭詩》贈公云:“屢上游仙亭上醉,游仙洞里杳無人。他時駕鶴游滄海,同看蓬萊島上春。”公南遷,遁住見公于崖,公方思其詩,乃知遁異人也。與之泛舟海上而散,公曰:“今日之游,成子之詩意也。”(《類苑》卷四十三)。 三、僧無夢有僧法名無夢,自云鄯州人,多教化村落間,手持一木牌,上書詩二首,一云:“身為車兮心為軾,車動軾隨何計息。交梨火棗是誰無?自是不除荊與棘。”二云:“身為客兮心為主,主人平和客安堵,若還主客不康寧,精神管定隨君去。”后至封丘縣富固村,曰:“此一片地,可以寄吾身。”乃坐化去。(《類苑》卷四十四)。 四、石曼卿石曼卿,天圣寶元間以詩歌豪于一時,嘗于平陽會中,代作《寄尹師魯》一篇,詞意深美,曰:“十年一夢花空委,依舊山河損桃李。雁聲北去燕西飛,高樓日日春風里。眉背石州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汾河不斷天南流,天色無情淡如水。”曼卿死后數年,故人關詠字永言,忽夢曼卿曰:“延年平生作詩多矣,獨常以平陽《代意》一篇最為得意,而世人罕稱之,能令余此詩盛傳于世,在永言爾!”詠覺后,增演其詞,隱度以入《迷仙引》聲韻,于是天下爭歌之。他日復夢曼卿致謝。(《類苑》卷四十六)。 五、詩 讖丁晉公(丁謂)在中書,總領真宗山陵事。李維在翰林,援其親識為挽郎者懇請于謂曰:“更在陶鑄。”丁應聲曰:“陶鑄復陶鑄,齊郎又挽郎。”李繼曰:“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斜陽。”未幾丁敗。(《類苑》卷四十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