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唐時期,太湖的入海水道主要是東江、松江和婁江。 北宋時期的吳淞江出口到達今復(fù)興島以東的南蹌浦,吳淞江南岸最東的幾條支流是:上海浦、下海浦、爛泥浦: 吳淞江出海通道逐漸淤塞;到了元代,吳淞江出水更加不暢: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是在吳淞江“自然淤積-人工疏浚-不斷變遷”的背景下建造的。 根據(jù)志丹苑元代水閘的遺址發(fā)掘簡報: 元代水閘位于志丹路和延長路交界西南角的志丹苑,
黃浦江和長江口的潮差: 杭州灣蘆潮港的平均潮差3.27米、吳淞口2.23米,黃浦公園站平均潮差1.85米;700年前,吳淞江元代水閘位置的平均潮差超過2米。 元代水閘的挖掘現(xiàn)場: 水閘施工非常精細(xì),水下基礎(chǔ)非常扎實,水閘寬度是6.8米, 根據(jù)現(xiàn)在的閘河配套關(guān)系推算,這條吳淞江岔道虬江的寬度30-50米以上。 這是水閘全景鳥瞰, ![]() 首先閘底板護坦用石板鋪,石板和石板之間用鐵錠卯住。 水閘基礎(chǔ)下面全是樁, 密密麻麻打了一萬根4-6米長的松木樁: 而且每根木樁上邊都有編號,比如下圖左邊木樁“地伍佰柒拾號”: 右邊木樁上還有八思巴文戳記,就是元朝的蒙古文。 木樁編號的首字“地”、“黃”,應(yīng)該是“天地玄黃”的順序,它是《千字文》開篇的第一句話。由於《千字文》影響廣泛,古人計數(shù)也用《千字文》的文字順序。志丹苑水閘每根木樁編號題記,說明工程中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有詳細(xì)的記錄,它是對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一種監(jiān)督措施,也反映了志丹苑水閘工程的重要性。 引用2015年10 月24 日“東方講壇”,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燮君的講座《蘇州河、黃浦江與上海工業(yè)文明》: 最讓人震撼的是木柱。在那1500 平方米的泥漿里,露出很多柱子,其中最短的是4 米,最長的7 米,平均是5 到6 米。一共有多少根?有整整1 萬根。讓我們想象一下,元代的時候,1500平方米的建筑中有1 萬根立柱。如果把一根立柱看成是一個生命體,1 萬根立柱,組合成了偌大的生命方舟,這是何等的壯觀! 僅僅從志丹苑水閘遺址的工程質(zhì)量來看,我們今天的人不得不汗顏。我在很多場合說過,我們今天動不動就頒獎,但是在工藝水準(zhǔn)甚至管理水平上,700 年前的上海先民并不比我們今天差多少。 比如,一萬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用毛筆寫上編號,今天我們哪個工地鋼筋水泥上面有編號?而且,因為它是一個水利工程,造完以后,水一放進來,它就永不見天日,做得粗糙不粗糙,是沒人看得到的。但是考古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這個工程地下的石頭與石頭之間的間隙、工藝水準(zhǔn),做得都精益求精。 可以說,700年前我們的先人,一點都不輸給今天的人! “元代水閘遺址”不愧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閘址內(nèi)還出土了銅錢、鐵環(huán), 這是水閘內(nèi)出土的鐵鉤和扒釘用于固定木樁, 木頭和木頭之間用鐵扒釘咬住。元代水閘的設(shè)計、施工和整體功能,已經(jīng)達到什么高度!大家可以看得出來,還有元代上海當(dāng)?shù)亟?jīng)濟實力的支撐! 到了明代,吳淞江上海段北移,出口段在南蹌浦朝北拐,南蹌口向東入長江口的分支出口被淤死。 1402年太湖因為下游泄洪不暢、造成嚴(yán)重洪災(zāi),永樂皇帝朱棣派戶部尚書夏原吉來治理吳淞江,兩個辦法。第一“擎淞入瀏”, 把青浦趙巷到昆山這段吳淞江洪水通過新洋涇、夏駕浦導(dǎo)入瀏河,從瀏河排長江口入海。明朝鄭和下西洋是從瀏河出海,因為瀏河拓寬了,可以停100多米長的寶船。 第二個辦法是“以浦代淞”,疏浚范家浜上接黃浦、下接吳淞江的河口段, 為什么黃浦江的出口叫吳淞口?不叫黃浦口? 因為拓寬后的范家浜接老吳淞江的出口段,所以叫“吳淞口”。范家浜疏浚后,吳淞江反過來成了黃浦江的支流。 到了清代,上海縣越來越繁華。 因為黃浦江不浚自深,靠潮水的漲落和充沛的太湖水源,又有沿途支流匯水,挾沙能力增強,保持了水沙平衡,黃浦江成為穩(wěn)定的航道。 1.2門泊東吳萬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還 1.1良渚五千年 湖絲四千年 0.2“安且吉兮”-黃浦江源頭 0.1水治理史與上海水文化 1.4漂泊的荷蘭人,怎么治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