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文章,題目一般是“最偉大的教育是……”,教育也有偉大、不偉大和最偉大的區別了。比如:最偉大的教育是陪伴,最偉大的教育是媽媽的情緒平和等等,不知道“陪伴”與“媽媽的情緒平和”撞到一起,哪個更偉大。我們今天說一說“媽媽的情緒平和”這個最偉大的教育。 作者的第一個觀點是母親要“靜”。強調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后,做母親的都不要動,不要慌亂,理由是“孩子需要母親用良好的情緒去孕育和保護,只有母親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不露聲色的時候,才能賦予孩子內心的成長動力。”孩子的優點或缺點,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孩子的行為表現出了缺點沒做母親的不批評不教育,保持“靜”,結果會怎樣?今天揭了自己家房上的瓦,母親的“靜”就是一種默許、支持和鼓勵,你能保證明天孩子不去揭鄰居家的瓦嗎? 那時母親還能靜得住嗎?孩子有優點,不表示、不支持、不鼓勵,不給孩子發展方向。“靜”的結果只能導致孩子不知所謂、恣意妄為、胡作非為。這就是典型的“愛而不知教也”。 作者的第二個觀點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里面一點點的削弱。”我不知道其他家長怎么理解這個觀點,我的理解是孩子的自信是通過戰勝自己的母親建立起來的。何其謬也!一個人是否自信,應該是基于自身的能力的強弱和內心是否強大。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如果有一個更不自信的母親,慢慢會變得自信了。這可真是亙古奇聞,在孩子面前示弱,弱者怎么教育強者,這又就是“愛而不知教”的典型癥狀。 作者第三個觀點是“母親要慈”。 這個似乎沒有問題,嚴父慈母嘛。但是作者過于強調“母慈”,而不說“教”,奇怪的是作者還引用了司馬光的這句“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這句話似乎并不支持作者的觀點。我們還有一句古訓“慈母多敗兒”,何也?“愛而不知教也”。一味地喜歡孩子,孩子有毛病不指正,這就是溺愛,溺兒等于殺兒。 最后,還是用司馬光的話說明“愛而不教”的危害吧。“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陷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大意就是:愛而不教,其結果就是敗子、敗家、敗國,危害何其大也。 教育資訊。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
|
來自: 新用戶8972ieI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