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價值、素養、創新、建議、中考 價值引領 素養立意 穩中求新 與時俱進 -------2021年連云港市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分析與建議 連云港市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與前兩年相比,總體平穩。試題設計貼近課標、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試卷結構嚴謹,比例恰當,布點均衡,立意新穎,圖文并茂,難度適中;考查內容合理、考點分布均衡、板塊構成有層次、比例分配規范、情境創設有時效性、情感滲透有效、能力考查開放。在考查學生必備知識、關鍵能力的同時,綜合考查學生學科素養。縱觀整張試卷,貫徹考試說明,依據課程標準,試題以穩為主,穩中有變,沒有超綱題、偏題、怪題;試題難易占比合理,整體難度和考試說明保持一致。以下就試卷特點進行分析并給予教學建議: 一、關注時政熱點,注重價值引領 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體現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科特點,突出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如第18題以我國航天技術創新、 全球抗疫、中國擔當等時事熱點創設試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富強、科技的進步以及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體現出引導考生樹立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發展的價值導向。試卷呼應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要求,通過最新的法律法規,引導學生參與法治生活,應用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法治意識,涵養法治精神。如以戍邊英雄、網絡安全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體會國家好,大家才會好;引用國家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等,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以醫護人員齊心抗疫、志愿者服務等背景材料,讓敬業、友善的價值情懷躍然紙上。又如11題,選取連云港2021年民生實事,使學生通過身邊事,真切感受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合理呈現情境,注重素養立意 2021年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在素養立意方面向縱深推進,考查學生在面對問題情境時,有效整合學科相關知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試題命制上,注重情景化設計,合理呈現情境,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學科素養。如非選擇題第17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18題我國航天技術創新、 全球抗疫、中國擔當,根據考查的需要,注重選擇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參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進行了合理的處理來設置問題情境。如第17題設置了 (1)完成圖表,寫出相關舉措所對應的理論依據。(4分) (2)綜合小玫、小聰兩人的觀點,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8分) 第18題設置了 (1)從《天問》到“天問一號”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什么特點?中國航天人的創新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5分) (2)結合小詩,概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3分) (3)結合材料,闡釋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擔當,并舉出一個實例加以佐證。(4分) 兩題的設問注重考查要求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能力上涉及語言解碼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歸納概括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考查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了素養的導向。 三、有機銜接高考,注重穩中求新 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以教材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依據,同時借鑒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初中命題的啟發與過渡。在總體平穩的情況下,為了與高考相適應,在試卷形式和試題考查方式上做了微調,立意上更加強調學科素養。 (一)試卷形式上。在板塊組成方面做了些微改動:全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單項選擇題(16分),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24分),兩部分共18題,分值為40分; (二)試題考查方式上。非選擇題方面改變以往一段材料后面便呈現設問的方式,集成使用材料,問題情境更具綜合性;集中而有層次地設置問題,更加注重情境材料、設問、學科素養之間的聯系;強調情境化設計,以表格的形式、漫畫形式、小詩的形式呈現問題情景,設置新穎的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設問與情境聯系更加緊密,體現了“創新性”。 附: 17.中國素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道德勸導。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出臺,從前只能道德譴責的食品浪費行為,現在或將涉嫌違法。比如,商家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最高可罰1萬元,制作、發布、傳播暴飲暴食視頻節目最高罰10萬元。以下是某位同學學習筆記中記錄的問題,請你幫他解答。 (1)完成圖表,寫出相關舉措所對應的理論依據。(4分) (2)綜合小玫、小聰兩人的觀點,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8分) 18.【星辰眼中的人類】小詩《衛星眼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節選自新華網,有刪減) (三)立意上。試卷與試題形式上的變化也會帶來其內涵導向的變化,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過渡,銜接初高中,逐漸適應新高考對初中教學的新導向。命題在立意上更加強調素養的導向,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 四、深化雙重功能, 注重引導教學 中考是兩考合一的考試,具有初中畢業考試與高中升學選拔考試的雙重功能,必然起到引導教學的作用,有利于理順教考的關系,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注重價值引領,注重素養立意,注重銜接高考,注重穩中求新。命題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引導師生重視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與核心價值;引導師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恰當地處理好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關系,引導教學重視教材,夯實學生學習基礎,給學生提供深度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改變“教死書、死教書”“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的教學現狀。 五、教學建議 針對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呈現出的新變化、新導向,我們要轉變思想,積極適應新要求新變化。一場考試下來,不要盲目地判斷試卷的難易程度,因為難易是相對的,難與易更反映的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狀況。我們還要繼續去探索:去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是讀不懂題,是不會分析,是不會綜合運用知識,是知識沒有掌握,是答題不規范,還是馬虎大意……去尋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不是信誓旦旦地押寶,結果一個沒考?是不是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材料還是兩三年前的?是不是還教學生不看問題情境便直接答題?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和不等不靠的態度。要立足于我們的經驗,重新梳理思路,在新的起點上思考“我該做些什么、我能怎樣做”。 (一)要挖掘教材,用好教材 中考既是在考學生,更是在考教師。題在書外,答案在書中。教師必須挖掘教材,讀通、讀懂、讀透教材,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課程理念;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和學科視野下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深刻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把握教材內容的邏輯,幫助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如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選擇題第14題考查訴訟的類型,其內容在“相關鏈接”中;第18題“結合材料,闡釋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擔當”則考查學生對教材模塊知識構建的把握;第17題第2問則要求學生同時運用七、九年級的知識跨年級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這些都啟示我們要用好教材,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來理解知識,切忌過于主觀地濃縮考點——不僅會遺漏知識點,還會割裂知識點在原生態的教材系統中的聯系。(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校編寫的知識點或知識提綱小冊子,選編的考點多具有主觀選擇性,有舍棄、有強調,但大多忽視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 (二)要關注生活,關注熱點 自連云港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取消純時政的考查以來,時政材料便擔負起了問題情境和價值引領的作用,發揮考查載體的功能。本次命題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問題情境、設問和答案之間的聯系,最直觀的例子如第18題第2問和第3問,其情境材料本身就映射了答案。啟示我們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熱點。 只有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熱點才能為學生開一扇窗,辟一條路,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只有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熱點,才能設置出真實的問題情境,避免“照本宣科”,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引導學生由“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向面對問題情景,打開思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轉變,為提升學科素養打下基礎。 (三)要強化教研,關注素養 “死記硬背”一直是本學科教學中難以克服的頑疾,如何運用知識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直制約著學生在本學科的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強化教研來解決。 反對“死記硬背”并不是反對記憶——作為文科,沒有記憶是不可想象的,記憶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是反對機械的記憶方式,反對不加分析地全盤記憶,反對脫離能力與素養提升的單純記憶。上課劃知識點、要求背書,缺少對問題的思考,對知識無取舍,全拋給學生去背,教師做甩手掌柜,看似知識全交給了學生,其實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推脫了自己的責任。學生背完之后,面臨不知道背的是什么問題,不知道背的東西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不知道怎樣用背的知識解決問題的困境。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必須立足教研,扎實地做好教研工作。無論是個人教研,還是集體教研,都要克服教研上的“懶”(等待別人歸納知識點、別人命題、別人傳授秘籍)和教研上的形式主義(相聚而言不及義),多研究教材、研究課堂、研究中考命題、研究學生…… 素養引領的評價時代已經到來,“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的收效將大大降低。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畢業考試,還要關注升學選拔。而往往具有區分度的試題,恰恰是素養導向要求較高的試題。隨著學科素養要求的提升,能力要求必須跟進,要求在復雜的情境中解決復雜的問題,在復雜的情境中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進行綜合應用。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師必須能夠設置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以情境為載體提升學科素養,引導學生從“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必須立足教研,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四)要優化教學,注重高效 課堂是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要夯實基礎知識,培養綜合能力,提升學科素養,必須立足于建構高效課堂。高效課堂不僅要在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和綜合性上下功夫,還要在應用性和創新性上有突破,要立足于學科素養的引領。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必須修煉備課基本功。備課除做到常態下的備學生、備教材、備目標外,還要備情境創設、備流程構建、備學法選擇、備活動開展、備問題生成、備資源開發、備語言優化等。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六度”,即學生主體的參與度、學生心理的調適度、學生思維的有效度、學生情感的內化度、學生語言的鮮活度、學生能力的形成度。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活用方法,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路徑探索,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學習潛力,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五)要強化規范,注重訓練 應試技巧本身即關涉學科素養問題,是在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過程中總結的方法技巧、注意事項等。我們常說,答題方法、技能不是靠學生背出來的,也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平時教學中,老師要精選習題、合理地設置情境,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答題訓練,教給學生每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前面已述,本次命題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問題情境、設問和答案之間的聯系,我們不僅要研究分析中考試卷,更要分析其參考答案,參考答案告訴我們如何把問題情境和教材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如何有層次地呈現答案。這都啟示我們要做到:(1)語言表達規范和書寫有條理,要盡量用術語回答問題;(2)答案要有層次性、全面性。我們已經在做的,如初三學生練習要求使用答題紙、答案要求序列化呈現、強調卷面等都真實而有效。下一步,我們要在引導學生閱讀情境材料和設問上下功夫,練習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撰寫:曹培亞 審核:王常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