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腎好人不老”!不管男女,把腎養好了,人也老得慢一點。 那要怎樣才能把腎養好呢?《黃帝內經》是這樣記載的:“腎處于涌泉,涌泉足心也。”意思是腎氣來源于足底的涌泉穴,常常刺激按摩涌泉穴,就可以補充腎氣。 除了按摩,小編今天還有一招,同樣可以刺激足底穴位,補腎通經脈! 那就是——踮腳! 每天踮一踮腳,收獲4大好處 別看這個動作樸實無華,其實早在西漢就有記載“敦踵以利胸中”,而這個“敦踵”就是踮腳的意思。 在流傳了800多年的中醫傳統養生術八段錦中,最后一式“背后七顛百病消”,也有出現踮腳的身影。 中醫認為,踮腳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腎經穴位,益補腎氣;還可以刺激足太陽膀胱經,活血通經絡,緩解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腰痛。 除此之外,每天踮腳還可以收獲4大好處,比如: 1、緩解精神壓力 腳離大腦雖然最遠,但是它通過神經末梢與大腦有著特殊的聯系。對于工作壓力大、經常用腦的人來說,趁休息的時間,踮一踮腳能有效緩解精神壓力。 2、鍛煉腿部肌肉力量 踮腳,可以鍛煉到小腿肌肉以及生活中很少能活動到的臀肌、脛骨肌肉;這樣能夠增加踝關節的穩定性,順便減減脂。 3、保護膝關節 踮腳的時候,可以拉伸腿部、腰部肌肉,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有護腰和保護膝關節的作用;長期久坐、久站的人,可以多踮腳。 4、保護心血管 踮腳時,小腿肌肉的收縮和擠壓,可以促進靜脈血液向心臟回流,給心臟提供足夠的氧氣,保護心血管的健康。 花式踮腳,快看看你適合哪一種 踮腳,看起來不過就是兩只腳并攏,一上一下,非常簡單。但在不同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踮腳也有不同的姿勢要求,能發揮不同的養生效果,如: 1、坐著踮腳 動作要領:坐著時,兩腿微微分開;大腿和小腿呈90度垂直,輕輕踮起腳尖,然后放松;一組動作大概是踮腳30~50次。 坐著踮腳非常適合長期久坐的人,舒緩腿腳因久坐導致的腿麻、僵硬的情況,平時坐著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多踮腳。 2、站著踮腳 動作要領:身體站直,雙足并攏著地,雙手放在身體兩側;用力抬起腳跟,腳趾抓住地面,然后放松,20~30次為一組,連續做5組,每天堅持15分鐘。 站著踮腳,可以通過刺激足底的腎經穴位,改善腰腿疼、手腳冰涼等癥狀; 還能夠鍛煉到身體五大區域的肌肉:拉伸小腿后側、大腿前側肌肉,收緊腹部、臀部,強健脊背后側,有瘦身的作用。 小提醒:腿腳不好的老人,站著踮腳時一定要有支撐物如墻、欄桿,或者找個人幫忙扶著。腳跟落下時也要盡量緩慢,以防摔倒。 3、走路踮腳 動作要領:走路時,踮起腳跟,慢慢向前走路;一般是30~50步為一組;每組之間要注意休息,走10分鐘左右即可。 踮腳時是前腳掌內側、大腳趾起支撐作用,這兩個支撐部位集聚了肝經、腎經、脾經三條神經線,可以舒筋活絡。 走路踮腳和普通踮腳是有區別的,如果感到不適應,可以按照自身的情況調節,比如放慢速度、減少每組的步數等。 剛開始練習也可以扶著墻,熟練后可以不用借助外物。 4、躺著勾腳尖 我們平躺的時候,也同樣可以“踮腳”,但在這里的動作就變成了勾腳尖。 動作要領:首先平躺,兩腿并攏伸直,腳尖盡量往身體方向勾,一勾一放;每組是20~30下。 平躺勾腳尖,可以選擇在睡前做,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退下肢腫脹,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還能微微出汗,幫助入睡。 這幾個踮腳姿勢,看似簡單,但也不能操之過急。 過度踮腳或用力過猛,都會導致足跟疼痛,得不償失。如果出現不適,要馬上暫停練習。 有三類人不適合踮腳,別弄錯了! 踮腳好處多,做起來也簡單,但是以下三類人還是不要做踮腳運動~ 1、骨質疏松患者 踮腳對人體的平衡力、協調性要求比較高,骨質疏松患者踮腳的話,容易會因站不穩而發生意外。 2、高血壓患者 這類人平時血壓就偏高,做踮腳運動時,體位的迅速變化,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進而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3、尿酸高患者 尿酸高容易導致痛風,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疼痛的情況,特別是大腳趾部位紅腫;如果還堅持做踮腳運動,可能會加重病情。 |
|
來自: hercules028 > 《健康&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