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之胃痛,又稱胃脘痛。“胃以通為補”是指治療胃痛的方法而言。 1 古典醫籍中對本病的論述 論述較多,《素問·舉痛淪》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內經》還指出造成胃脘痛的原因有受寒、肝氣不舒及內熱等。《仁齋直指方》對胃痛的原因已經認識到“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蟲”等不同。《金貴要略》將胃脘部稱為心下、心中,將胃病分為痞證、脹證、滿證與痛證,對后世很有啟發。如“心中痞,諸膩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按之心(-)蔭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書中所擬的方劑如大建中湯、大柴胡湯等,都是治療胃脘痛的名方。而《丹溪心法·心脾痛》在論述胃痛治法時曾指出“諸痛不可補氣”,對后世影響很大,而印之臨床,這種說法尚欠全面,后世醫學逐漸對其進行糾止利補充。對于胃脘痛的辯證治療,《景岳全書·心腹痛》分析極為詳盡,對臨床頗具指導意義,指山“痛有虛實,……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為虛,暴病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痛在腸臟中有物有滯者多實,痛在腔脅經絡,不干中臟而牽連腰背,無臟無滯者多虛。脈與證參,虛實自辨”。《證治匯補·胃脘痛》對胃痛的治療提出“大率氣食居多,不可驟用補劑,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若曾服攻擊之品,愈后復發,屢發屢攻,漸至脈來浮大而空者,義當培補”值得借鑒。《醫學三字經·心腹痛胸痹第七》總結前人治療經驗,概括“心胃痛,有九種,辨虛實,明輕重。……一蟲痛,烏梅園;二注痛,蘇合研:三氣痛,香蘇專;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詮;六食痛,平胃煎:七飲痛,二陳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熱痛,金鈴痊”。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胃痛的病因病機 胃痛是由于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脾胃虛弱,導致“不通則痛”。胃痛與胃、肝、脾關系密切,初起病位主要在胃,間可旁及于肝;病久則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胃為陽土,喜潤惡燥,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胃氣一傷,初則壅滯,繼 則上逆,此即氣滯為病。其中首先是胃氣的壅滯,無論外感、食積均可引發;其次是肝胃氣主滯,即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所造成的氣機郁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氣滯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入絡之意。另外,“氣有余便是火”,氣機不暢,蘊久化熱。此火也有單純在胃或同在肝胃之說。火能灼傷陰津,或出血之后,血脈郁阻而新血不生,致陰津虧虛。陰血虛少也有腎陰不足或脾胃陰虛,或肝胃、肝脾陰虛的不同。胃病延久,內傳于脾,脾屬陰土,喜燥惡濕,主運化,輸布精微,以升為健。故脾氣受傷,清則中氣不足,運化無權;繼則中氣下陷,升降失司;再則脾胃陽虛,陰寒內生,胃絡失于溫養。總之,胃痛病因雖有上訴種種不同,病理尚有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之異,但其發病機理確有共同點,即所謂“不通則痛”。 3 胃痛的治法 胃痛在治法上常以理氣止痛為基本原則,但須審證求因,審因論治。邪實者以祛邪為急,正虛者以扶正當先,虛實夾雜者又應邪正兼顧。其中受寒、冒署、傷食、積熱易傷胃,使胃氣壅滯,甚至不降反逆:情忐不遂易損肝,肝氣郁結則橫逆犯胃,致肝胃氣滯。氣滯郁久化 熱或久病入絡,日就則耗傷胃陰。胃病失治,由胃及脾,脾病以虛證居多,虛中夾實,間而有之。脾病或見脾氣虛弱,或見中氣下陷,或見脾陽不振。故胃病的治療,治胃以理氣和胃通降為主,依病因之異,或散寒,或祛濕,或消食,或清熱,或化瘀,久則陰傷者當養陰益 胃,分別施治。治肝以疏肝解郁為主,化熱則清肝,入絡則行血,陰傷則滋養。治脾以健脾益氣為主,下降者升提,陽虛者溫補。古有“通則不痛”的治痛大法,但在辨治胃痛時,不能把“通”狹義地理解為通下之法,而應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散寒、消食、理氣、 瀉熱、化瘀、除濕、養陰、溫陽等治法,均可以起到“通”的作用。在審因論治的同時,適當配合辛香理氣之品,如青皮、陳皮、元胡、川楝子、木香等,往往能加強止痛功效。但服用此類藥物,應中病即止,不可香燥太過,以免耗津傷氣。臨證時應“謹守病機,各失其屬”,辨證地運用通法。如《醫學真轉·心腹痛》曰:“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理氣消導為治,漫云通則不痛,大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瀉為通,則妄矣”。正是說明這個道理。古人所說的“胃以通為補”亦應同樣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