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懷讀書會推出全新欄目“慈懷觀”:外觀世音,內觀自在。解世間迷局,洞世事學問,察人性之美,明人情道理。讓我們不僅僅是觀世界,更是觀內心,用心靈去洞察,用心靈去過更好的生活,達到通透明了的人生境界。本欄目周六周日更新,大家有任何的建議,皆可留言提出。每每此時便深感無力,覺得事事不順,生活的痛苦一齊而至。因為外在環境而影響到自己的心境,被情緒所左右,看不清真相,看不清事物的本質。要知道,世人眼中的功、名、權、利、色,都是擾亂我們內心的欲望之源。這些欲望如迷障一般,遮住了我們內心的善良與純粹,成為心中之賊,盜取我們的是非清凈心。有智慧的人都明白,想要戰勝自己,戰勝欲望,還需要反求諸己,磨練自己。一旦破除心中魔障欲念,就能掌握自己內心的方向,不管人生再怎么經歷曲折痛苦,也能堅定地前行。焦慮煩躁,無法安靜時,會損耗人的心神精氣,使人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做事也難以用盡全力。靜坐守心不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也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精神境界。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生活在隆中,兄弟二人搭了一間草廬,白天躬耕,夜里挑燈夜讀,閑暇時騎著毛驢拜會訪友。十年時間,他的才學淵博,名氣廣傳,有“臥龍先生”之稱。但他自己,不驕不躁,依然潛心修學。當時天下諸侯紛爭,許多有識之士都出山明主,得了地位功名,很多朋友替他著急。但無論外面形勢如何,他依然身體力行地躬耕隱居,不焦慮自己的聰明學識無用武之地。寧靜淡泊、靜心去浮的諸葛亮,面對劉備前兩次來訪,依然靜心穩坐。友人都勸他要抓住機會出山,他卻潛心修學如故。在劉備第三次在草廬前誠心求賢時,諸葛亮才見他。以一篇《隆中對》使劉備折服,輔助漢室成三足鼎立之霸業。反觀現代人,做事追求速成,靜不下心,也凝不住神。急于求成,焦慮成了生活常態。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夜成才,這樣的美夢固然很美,但沒有足夠的沉淀,沒有足夠的根基,只會讓人越來越焦慮。世間沒有一件事可以一蹴而就,也沒有一件事可以一朝一夕成功。與其焦慮追求速成,不如耐得住性子,坐得住椅子,靜心潛沉,破焦慮功利,才能終成大事。只有突破欲望牽引,掌控自己的心智,坦然面對得失取舍,不因功名生貪欲,不因利益生貪求,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的饋贈。有一天他背著一大袋金子過河,途中不幸遭遇暴風雨,船馬上就要被狂風掀翻了。船夫勸他,金子太沉了,不如趕緊把金子扔掉跳河保命。可是他不聽,死死地抱著金子不撒手。最后他隨著金子沉入河底。舍得財,得到命。舍得時間和辛苦,得到事業和成績。舍得愛,得到更多的愛。就像有一位禪師,他問弟子,如果要燒一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該怎么辦呢?有的弟子說,馬上去撿;有的弟子說,馬上去借;有的弟子說,馬上去砍樹。師父說,那為什么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水少了,所需的柴就少了。生活中許多事也是這樣,自以為有許多需求,世事總求完美。卻不知有舍才有得,許多事情,需要適當的舍棄一些,才能收獲另一些。王陽明的一個弟子名叫陸澄,他曾問過王陽明:為什么在靜坐靜守的時候,能做到內心平靜,但一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呢?王陽明回答說,你只知道在靜中存養,卻不知道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不知道磨練自己,所以一遇到事情內心就會動搖。在大事小事上刻意磨練自己心性的人,內心越是平靜,越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冷靜的判斷與正確的選擇。清代的著名文學家蒲松齡,便是從事上練破心中賊的典范。蒲松齡小時候便非常聰明好學,一直被鄉里家人以為是“神童”,認為他以后必將登科及第。誰知長大后,他屢試不中,屢屢落第。他的聰明才學,在科舉考場屢屢碰壁。于是他開始猶豫思索,他拼命追求的功名,到底是不是這一生所求。為了能考中,他不惜忍著羞愧,做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走后門”。他向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自薦,但是遭到了拒絕。這件事后,他想明白了,如果為了功名,放棄造福百姓的初心;為了高中狀元,放棄尊嚴與底線,那他還是他了嗎?后來,蒲松齡在經歷了愛妻離世的悲痛和清苦無著的生活后,更加意識到,科舉功名并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所以他不再猶豫彷徨。他一邊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學習中,一邊著書批判現實的黑暗表達他自己的意志。他常常靠在大柳樹下,鋪上一張草席,備好粗茶,凡是能路過此地給他講上一兩個民間傳說或奇異故事的人,他都請他們喝茶歇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蒲松齡在猶豫掙扎,理想破滅后,反倒在這些大小事中磨練出了自己的心性,把人生的光陰用在了他認為值得的地方,終于作成《聊齋志異》,開創了志怪小說的巔峰,對我們現代研究也有劃時代的意義。誠然,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理想實不實現的了,人生的苦痛掙扎和猶豫也終不會缺席;但重要的是,在掙扎之后,在彷徨之后,我們依然能不氣餒,不妥協,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把有限的一生活出無限廣大的自由。一顆光明的、純凈的、知行合一的心,能坦然面對世間所有逆境與痛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與人生方向。破除心中之賊,便如一面明鏡,對欲望與人事了然于胸,可以隨機而動,再無苦痛煩擾。古語道: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心上修、舍中得、事上練,修得一顆自在明凈的心,修得一顆篤定強大的心。 *作者:張小貝,軟件工程師,自由撰稿人,樊登讀書作者,慈懷講書人,多平臺簽約作者。遼寧省沈陽市作協會員。追求歷經山河與三千繁華,淡定從容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