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莊王商莊王祖丁,子姓,名新。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314年在位。 事跡不詳。 商頃王商頃王南庚,子姓,名更。公元前1313年—公元前1308年在位。 南庚在位時將都城由庇遷到庵,商朝國力進一步衰弱,曾出兵討伐戎族。 南庚的退位至于是主動退位還是死后退位,不得而知。 商悼王商悼王陽甲,子姓,名和。公元前1307年—公元前1301年在位。 商文成王商文成王盤庚,子姓,名旬。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73年在位。 盤庚是商朝中興之主,經(jīng)過九世的混亂商朝國力已經(jīng)衰弱,內(nèi)部矛盾重重。盤庚先是將都城由庵遷到商湯故地 盤庚將都城遷到殷后,推行商湯政策,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因為這段中興,所以商又稱殷、殷商。商朝都城基本確定于殷。 盤庚 商章王商章王小辛,子姓,名頌。公元前1272年—公元前1270年在位。 小辛放棄了盤庚時期的治國政策,商朝轉(zhuǎn)為衰落。 商惠王商惠王小乙,子姓,名斂。公元前1269年—公元前1260年在位。 小乙征討東夷和鬼方,制定商朝的祭祀制度。 小乙讓還是太子的武丁去田里耕種。 商襄王商襄王武丁,子姓,名昭。公元前1259年—公元前1201年在位(又有推斷稱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 武丁開創(chuàng)了商朝的盛世,史稱“武丁盛世”。 武丁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從事農(nóng)耕勞役,“從小人之事”,所以武丁知道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與需求。繼位后任用賢臣治理國家,進行改革。 武丁的改革主要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了君臣秩序,加強王權(quán);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增加君王對官員的掌控;三是制定祭祀制度,掌握神權(quán)。 武丁通過戰(zhàn)爭途徑,不僅解決了商朝邊關(guān)的外患情況,還開拓了商朝領(lǐng)土和獲得大量奴隸,促進了商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 武丁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本是要傳位于太子祖己,祖己孝順父母,有賢才,深得武丁喜愛。生母死后,繼母多次說祖己壞話,武丁將太子祖己流放。武丁本就被小乙流放過,本意是讓祖己流放避開與繼母的矛盾,體會“小人之事”,所以流放祖己在武丁看來是一件有利于祖己的事。祖己沒有體會到武丁的用意,認為武丁流放自己是因為自己失德,含冤而死。 太子祖己死后,武丁知道次子祖庚無才,想立三子祖甲為王。祖甲認為兄長祖庚還活著,自己不適合越過兄子繼位,于是逃到民間當平民去了。武丁死時,立次子祖庚為王。 武丁 商后平王商后平王祖庚,子姓,名躍。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190年在位。 祖庚在位時推行武丁政策,商朝的國力十分強盛。本身祖庚并沒有太大的建樹。而且王位是其生母誣陷太子祖己得來的,常常遭到文武百官議論。 商定王商定王祖甲,子姓,名載。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57年在位。 祖庚感動祖甲不爭王位,死后傳位于祖甲。祖甲繼位后文治武功,商朝延續(xù)中興。 祖甲 商共王商共王廩辛,子姓,名先。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153年在位。 廩辛在位時政治、軍事、經(jīng)濟都頗有建樹。 商安王商安王庚丁,子姓,名囂。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145年。 庚丁在位期間,羌方崛起,屢犯商王朝,是商王朝重點軍事對象。 庚丁晚年信奉巫教,巫教勢力大增,威脅王權(quán)。 商烈王商烈王武乙,子姓,名瞿。公元前1144—公元前1110年在位。 武乙是商朝末期一個很重要的君王,武乙在位時神權(quán)壯大,想由神權(quán)轉(zhuǎn)向王權(quán)。周圍的夷族也強盛起來。武乙南征北戰(zhàn),雖然多有勝利,但是對商王朝的走勢來說成效不大,武乙應(yīng)該是死于征戰(zhàn)方國的途中。 武乙將歧邑封給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為周部落首領(lǐng),是周王朝王室先祖。 商匡王商匡王太丁,子姓,名托。公元前1109年—公元前1097年在位。 (太丁是《史記》的稱呼,其他另有記載為武丁、文丁,是同一人。) 太丁繼位時周人勢大,太丁對逐漸強大起來的周人采取懷柔政策,周人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 太丁在位時,時常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國力日漸衰弱。 商德王商德王帝乙,子姓,名羨。公元前1096年—公元前1076年在位。 帝乙二十六歲而亡,繼位時六歲,少年天子。 帝乙將商朝國都遷至朝歌。 帝乙在位時商朝已經(jīng)沒落,常被周人、東夷、人方侵擾。 商紂王商紂王帝辛,子姓,名辛。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在位。 帝辛是商王朝最后一任國君,周武王伐紂后自焚而死,商朝亡國。 帝辛在位時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時有勝負,看似有中興之勢。但是帝辛改變用人制度,限制了權(quán)貴特權(quán),其種種舉措既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引發(fā)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 商王朝滅亡的原因除了周武王伐紂外,內(nèi)部不可緩和的矛盾也是一大助力。 葉史評曰:商王朝是一個由奴隸制轉(zhuǎn)變?yōu)榉址庵频倪^渡王朝,對我國歷史有著別樣的意義。 商王朝對內(nèi)凝聚了中原各個方國,使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基礎(chǔ)。對外,可以調(diào)動中原各國勢力抵抗入侵。 自盤庚開始,商王的陵墓中時常發(fā)現(xiàn)白人、黑人陪葬的骨頭。這些白人是作為戰(zhàn)俘奴隸被用來殉葬的。武丁時期,黃河流域中華文明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都遭到雅利安人的入侵。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在抵抗雅利安人的入侵戰(zhàn)爭中失敗,古印度文明被破壞,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建立起來了至今仍在 另一支入侵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雅利安人,遇到了盤庚遷殷后由武丁開創(chuàng)的商王朝盛世,這一支雅利安人遇到商王朝為首的中原各國的抵抗,被擊敗后以奴隸的身份為商王殉葬。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