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長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條小路,也是一條山中小路。在那條小徑上,朱熹、張栻、王陽明、左宗棠、曾國藩……都曾經徘徊。從小徑遠眺,可以望見古長沙郡的城池和波光瀲滟的湘江。那條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范圍,叫岳麓書院。”這是一位作家對岳麓書院的描寫。
我們到岳麓書院時正值大雨,先在書院外的“愛晚亭”躲了一陣子。
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風峽中,距岳麓書院后門二百米。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
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由當時岳麓書院院長羅典所創建,因唐代詩人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而名聲在外,謝冰瑩為它提筆作文,毛主席在此揮毫題詩。
走進岳麓書院這座弦歌千年的學府,傳統庭院式建筑掩映在青山之中。史書上那些聲名赫赫的人物曾在這里學習、生活、成長,而后獨善其身或者兼濟天下,從一個個少年變成一個個傳奇。
暮春雨中的岳麓山,林木蒼翠,岳麓書院現在的主體建筑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教學齋、半學齋、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百泉軒、御書樓、文昌閣、明倫堂、大成殿等。
大門始建于宋代,現存大門建于明代正德四年,正上方懸掛宋真宗“岳麓書院”御匾,大門旁懸掛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是一個流水對。相傳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后,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袁出了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國(特指湖南)人才眾多;眾人苦思下聯時,貢生張中階脫口而出“于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在書院尤其興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