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海 為 家 顧呈波 《漢書·高帝記》云:“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四海為家”,用于現代人指的是四處飄泊流浪,具有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廣闊胸懷。 這世界正如人們所愿,正在變得更加可愛、更加美好,讓人們不再只留戀家鄉,不再只局限在個人的小天地,而是志在四方,開辟無限可能。 從小生長在內陸,沒見過大海的氣魄和雄壯,還真不能理解“四海為家”的真諦,直到真的來到了“四處”大海,心潮起伏之后,才領略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 《外來妹》電影看過多次,看一次感動一次,我想我是看到了身邊的阿姐的身影了。 上世紀90年代初,發小阿姐來到廈門打工,在流水線上一轉就是十年,膽識和氣魄可不是從小鄉村里帶來的,那是歷經了多少次的磨難和困擾之后,才有了敢于入海的勇氣,終于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一個小學還沒拿到畢業證的小女孩,在經過不斷的成長之后,成為了廈門萬千闖蕩者中的佼佼者,在健身器材領域做到了非常不錯的業績,那是鳳凰涅槃之后的淬煉,那是上天對勇敢者的垂青。 我原來一直以為,她的成功只是時代給予的機遇,她會牢牢抓住罷了,可是在這次廈門的偶遇中,我忽然明白,一個會把細節做到極致的人,一個能全心全意為顧客著想的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她的大氣和豪爽,是我以前都不曾想象的,這為她未來的創業著實加分不少。 當鼓浪嶼的潮水又開始上漲時,當時代的強音正在加速推進時,阿姐的內心似乎更加磅礴更加堅定,這是時代的幸運,讓她擁有了只屬于奮斗者的一切。 我對大海有特殊的好感。在上海讀書時,“上海灘”三字對我像魔一樣的存在。我不止十次地來到上海外灘,只為感受那大海的廣闊,可是黃浦江畔只能聞見游輪的汽笛聲,并沒有大海的分毫氣勢。 我唯一到過上海海邊的就是金山衛,那里有潔白的海灘,洶涌的海浪,只可惜到海邊時正在漲潮,我沒有提鞋踏進細軟的海灘上行走的機會,只是靜靜地坐在海岸線上,眺望那遠方的輪船。我心里不禁在想,要是我也能夠像輪船那樣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上航行該有多好,整天可以面朝大海,心底的一切煩惱都可以被海風隨時吹走。 大學時光最沒有遺憾的就是大海,他讓我心底生出“四海為家”的決心,臨近畢業雙向選擇分配單位時,我會毅然考慮去外省上班。 等到妹妹大學畢業找工作時,我更是堅決支持她往大海更近的海南工作,因為大海的狂風巨浪早已掀起了我內心的小波濤,我心安處是我家,海島不再只是天涯,咫尺也不再是夢想。那次的三亞之旅更加證明了這點。 女兒考大學時,我也不再為地域問題而限制她的選擇。大連離家雖遠,我卻毅然讓她填上取得藝考合格證的這所大學,因為這里的大海,有我最親的人,在我來到這里的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跳進大海,與大海深情擁抱。 阿姐的故事像一座豐碑,立在我的心里已久,她以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四海為家”不是一個傳說,而是那么生動形象,成為我后半生更加親近大海的理由。我想,我到退休之后,一定要在大海邊,找一間面朝大海的房子,每天踏上海灘的細沙散步,聽聽海浪的聲音,看看遠方的海島,感受那似遠非遠的親人們的呼喚。 這樣的大海,可能是寶島臺灣的對面,也可能是三亞的某個沙灘一偶,更可能是大連渤海灣上的草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