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水如,圖|安水如 在“茉域茗香”這公眾平臺,我反復了很多次說,“不同于小說,繪本是圖畫為主,文字很少”。那,我們在講讀繪本的時候,就需要盡可能地將繪本,給吃透,理解了繪本的深意,而后,用自己的話語,將這繪本,給描繪出來。這描繪繪本的能力,不可小覷,這方面的能力強了,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調動孩子閱讀的興趣,放下玩耍,認真聽讀故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幼兒老師,應該是精通故事,善講故事的那種。 較之于之前兩本繪本,這仍舊是翻翻書(a lift-the-flap book)的《Dear Zoo》,我可是有預習功課的,自己捧著這頁數不多的繪本,大致看了一遍,也有去琢磨,這小繪本的作者,所要表達的,都會些什么,并經由電子詞典,學習了新的英語詞匯,乃至于盡可能地將英文給熟悉,脫口而出。我這么做是為了避免自己在給孩子閱讀繪本的時候,沒法做到英文表達,脫口而出。對于外語繪本的親子閱讀,我還是比較支持,繪本里頭的東西,盡可能用英文來表達。繪本之外的東西,經由繪本而擴展出來的那個部分,可以適當地采用中文。 給孩子閱讀繪本,就那么一本繪本,從頭到尾地講下去,并結合游戲,花不了多少時間,至多半小時就可以結束。但為了這短短的半小時,從查字典,到背誦臺詞,再到游戲設計,我往往會是需要花費好幾個半小時,才能將功課給準備好。及至陪伴孩子的時候,這游戲又往往會是有所變化。孩子是一個多變的獨立個體,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僅不會那么地聽話,反而會是冷不防地出來一些“措手不及”,而這離不開我們的隨機應變。不然,親子閱讀就可能會是不歡而散,而自己也不甚愉悅。 閱讀《Dear zoo 》這繪本的時候,我家孩子就不怎么地聽話,我說,我們來給動物園寫信,他就給我玩起扮演快遞員這游戲來了。其實,我能理解孩子,“寫信”這樣的事,他沒有接觸過,也沒有遇見過,那自然地,他的腦袋里頭,也就沒有給幼兒園園長寫信這樣的概念與場景。于是,我就當即改變臺詞,轉而電話聯系動物園,現場演繹快遞游戲。 因為,孩子他爸在家,我就把他給當作了動物園園長,靠著墻,坐著客廳地毯上,拿著這本書,用手模擬手機,放在自己的耳朵旁,呼叫the zoo,說,“喂,親愛的動物園園長呀,我想麻煩你給我選一種動物過來,我在家閑著,有個小孩兒,想養著寵物,解解悶,不然,我與孩子,在城里待著,都怕要得動物缺失癥了”。孩子他爸是外語文盲來著,那自然地,我就沒辦法采用英文,而只能是中文了。 過了一會,孩子就從廳的那一端,給我送來了一個紙盒,我打開一看,裝作很驚訝,說,“天吶,elephant,Very heavy,too big,我家太小,這大象又重又大,我就一百來平米的房子,都裝不下它,不行,我得退了它。he was too big,I sent him back”.緊接著,我又撥通了那個動物園的電話,說,“這大象真的太大了,我將他給退了回去,麻煩你們幫我再物色一個相對要小一些的動物過來吧。謝謝你們了”。 不一會兒,孩子又給我送來了一個盒子,我打開一看,裝作很驚訝,說,“天吶!Giraffe,這長頸鹿的脖子那么長,還容易被折斷,fragile,放我家里,我家的天花板豈不是要給撐破了。不行,我不能要這動物”。于是又呼叫動物園了,說,“這長頸鹿長得太高了(he was too tall),我家的空間不夠高,恐怕會是要養不了他,麻煩你們再給我物色一個身高要矮一點的動物過來吧。謝謝你們了”。所以,I sent him back。 緊接著,孩子給我送來了別的東西,我打開一看,裝作害怕的樣子,說,It's dangerous,he is a lion,too fierce!please help me send him back。而后,就給動物園那邊電話說,我將這危險又有攻擊力的獅子,給送了回去,并告知了自己的需求是溫和一點的動物,而不是這種危險又有攻擊力的動物。 …… 就這樣的,我們將這小繪本給演繹了一遍,及至最后,孩子給我一個狗的快遞,我們的游戲,也就結束了。而后,我還拿著這本繪本,按著繪本內容,用純英文表達方式,給孩子聲情并茂地讀了好幾遍。 這《Dear Zoo》繪本的很多動物,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是沒有見過的,就是我,都沒有見過。這不打緊的。在模擬演繹的時候,我們可以是采用替代品。或者像孩子爸爸那樣地,用筆畫出那動物的樣子,乃至于簡單地,就用一個小玩具代替。在游戲當中,我們就是用了很多的物品替代。 人世間的動物或植物,我們不可能是全都去親身經歷、去觀察一遍,乃至于近距離摸一回。我們也不大可能會是為了讀一本繪本,就跑大沙漠去看一下駱駝。其實,就是可以這樣去做,有這資金,那也沒有必要,這在浪費時間的同時,還有點是勞身累人,弄不好還會徒增不必要的不可控的人身危險。 孩子的成長,不一定要是踏遍萬水千山,看遍千萬植物,閱盡人間物種。因為,人世間的東西,不論動物,還是植物,亦或其他事物,那也不過就是花花世界里頭的花紅柳綠罷了。一個人的成長,是生命的滋潤,而不是在花紅柳綠里頭沉醉、迷離。 人世間的東西是我們學習的道具與工具。道具與工具,不一定就是需要數以萬計。在這其中,老師與家人的智慧引導,很重要。也因此,我很是認可,育娃先育己這樣的教育觀念。孩子成長過程中,好老師可遇不可求,但好媽媽、好爸爸,卻是可以去塑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