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方劑配伍上有著精明的搭配。雖然有些方劑的成分只有差異,但針對兩種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卻有相反的效果。中藥的劑量用得非常精準,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這個體現,尤其是麻黃湯和麻杏石干湯最為明顯。雖然兩者都是解表藥,只是成分上與中醫不同,但卻對應著病因相反引起的疾病表現。 點擊加載圖片 1.成分差異 麻黃湯和麻杏石干湯由麻黃、杏仁和甘草組成。唯一不同的是麻黃湯使用桂枝,重新使用桂枝和麻黃,而麻杏石干湯使用石膏,重新使用石膏,石膏的含量是麻黃的幾倍。 2.功能差異 兩者都是解表方,但針對的是不同病因引起的病機。麻黃湯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表虛證,為純表寒而無內熱。還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的功效。用于外感風寒引起的出汗、頭痛、發熱、惡風,營衛不和,如肺胃不和、惡心嘔吐等。 而麻杏石干湯則治療相反的癥狀,如外感風熱阻肺。肺部的熱量大于外部的寒冷。同時具有解表清肺平喘的功效。因為邪氣郁結,內熱入肺,身體感到熱、汗、渴,或因熱邪入肺,肺功能受損、失職。沒有出汗。 點擊加載圖片 3.處方配伍的差異 麻黃湯:大量使用桂枝、麻黃。桂枝性溫,以辛溫溫經通絡解表。與麻黃配伍,重在發汗解表。 麻杏石干湯:與石膏配伍,用量為麻黃的兩倍。再用石膏,辛涼,清肺生津。與麻黃同用,主要用于散肺風熱,清肺郁熱。全方以辛涼為主,屬“辛涼重劑”。它有很強的潤肺、清熱、平喘的功效。 4.主治疾病的差異 兩者都是解表風、平喘止咳的方劑。 而以麻黃湯為主治療的咳喘,多為風寒證、肺氣失和失職所致,其證在于風寒證。故麻黃合桂枝宜以發汗解表為用;麻杏石干湯主要用于治療肺熱郁結,故麻黃、石膏用于宣肺清熱??梢?,前者為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喘,后者為外感風熱或肺熱引起的咳喘。 醫圣張仲景的這兩個經典方劑雖然只有一處不同,但它們的功能主治和病機卻大相徑庭。由此可見,張仲景在藥物配伍上格外聰明和精準。同時,麻黃湯、麻杏石干湯的治療也反映了體內臟腑病變由輕到重、由表及里的變化過程。 |
|
來自: 用戶08204546 > 《對藥、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