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屆奧運會女子舉重87公斤以上級項目,中國舉重選手,李雯雯困難重重,不是他訓練不認真,不是他實力不夠,原因是他要面對一個變性人運動員,新西蘭的哈伯德。 這也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位的跨性別運動員哈伯德。什么叫跨性別?講白了,就是“變性”。換個賽道,玩一把“降維打擊”。 今天和大家聊聊跨性別運動員,以及他們參賽是否公平呢? 早在2013年以前,來自新西蘭的哈伯德一直參加的是男子舉重比賽。后來,哈伯德做了變性手術。等到2017年的時候,哈伯德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女子參賽名單上和冠軍頒獎臺上。輕輕松松,6塊金牌到手,達到了職業生涯的巔峰。 這位變性運動員參加本屆奧運會的女子舉重項目已經是板上釘釘!因為按照國際奧委會2015年推出的指標:跨性別運動員,只需要聲稱自己為女性運動員且四年內不更改;同時在比賽前12個月,自身的睪丸酮含量低于10納摩爾/升即可。一般女性體內的睪丸酮含量上限為3納摩爾。 為什么要限制睪酮? 睪酮是男性的主要雄性激素,能讓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還能幫助消除多余的脂肪,快速恢復體能。更重要的是,睪酮還能夠提供比賽所需的運動攻擊性。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體內睪酮含量越高的運動員,運動能力就會越強。 這么神奇的東西,就像大力水手的菠菜。來一口,就可以源源不斷賜予我力量吧!還真別說,讓很多運動員又愛又恨的興奮劑,就有睪丸酮類的興奮劑。 變性運動員哈伯德的睪丸酮分泌雖然由于年齡和藥物的作用已經降低了,但仍然是正常女性的5倍。 而且睪酮跟人體肌肉的質量、力量、乃至紅細胞產生都息息相關,曾經經歷過職業男子運動員訓練的哈伯特在肌肉力量等生理指標上完全超過女性。作為一個三十多歲才變性的職業運動員,很多身體條件已經定型,在這一方面優勢明顯。 2019年的紐約時報的一項報道,瑞典曾對變性女性做過一年的睪酮抑制試驗,數據顯示她們的大腿肌肉力量僅僅出現略微幅度的下降,肌肉質量只減少5%。 那變性就是為了鉆空子奪金牌么? 其實,我認為很難有人是單純為了奪金牌來故意變性,但是確實享受到了變性帶來的好處。 其實,在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1896年的現代奧運會,女性是不被允許參加的。直到1900年,奧運會才真正得到進步,男性運動員和女性運動員可以共同出現在會場上。 但是由于身體結構、激素水平的差距,在大部分項目上男性的確比女性更具有優勢。歷史上,就曾經出現多起男性運動員“性別偽裝”,出現在女子體育項目的情況。 比如波蘭運動員,斯坦尼斯洛娃·瓦拉謝維奇。她是非常傳奇的運動員,一生獲得的獎牌超過5000枚,在1932年奧運會的女子100米短跑中獲得金牌,死后被法醫發現她的完整男性生殖器官,但是后期又宣傳是擁有XXY染色體的特殊性別,到底如何,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1936年,輪到了柏林舉辦奧運會,美國黑人選手杰西·歐文斯連獲四枚金牌。希特勒氣得拒絕出席金牌頒獎儀式,卻示意手下動手腳。 德國男性跳高運動員赫爾曼,被脅迫以女子運動員的身份參加比賽,并且獲得了一枚跳高金牌。 從此以后,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讓各大體育賽事開始重視性別鑒定。最開始的舉措,是讓女子運動員出具醫生開的“介紹信”/“證明信”,但這種方法太過于松懈。后來就選擇專業婦科醫生檢查的方法,無論是保持著世界紀錄的名將還是無名小卒,都需要脫褲子,被人肉眼觀察自己的外生殖器。 后來由于隱私的問題,或者是擔心還有人故意在外生殖器上做手腳?更多采取染色體檢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體育界和醫學界聯合思考---如何真正界定女運動員的標準?等到了這一步,就迎來了睪酮檢測法。把正常男性血清里睪酮含量下限的數值認定為女性運動員的標準,為今天的舉重選手哈伯德創造了一個“奧運會性別漏洞”。 最后你一定要問 變性人參賽到底合理么? 變性運動員也是運動員,我們當然不能剝奪他參加奧運會的權利,但問題就是參加什么組別? 參加男性他自己不想,參加女性,其他女選手不想。 有人說:雙性人、變性人、性別認知障礙群體自己單獨分出一個組別來比賽? 要么就學習殘奧會的制度。視力障礙的選手們根據自己視力損傷的具體程度分組,真正站在客觀生理的基礎上進行公平競爭。 既然在生理上定義“男性”和“女性”的標準如此模糊,那么干脆直接按照睪酮高于XX數值的為一組,在XX-XX區間的為另一組。這種方法更客觀、公正,保證天衣無縫。 對于少部分人的公平,可能又是對于大部分人的不公平,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而且,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哪怕完成變性人的群體在人口基數上僅僅占據1%,那也確實值得討論。 但是目前,爭議和質疑一定會不斷存在。 你覺得呢?這公平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