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目: **************************************** 541.恩格爾河墓群 元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 542.和碩端靜公主墓 清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543.四平山積石墓地 新石器時代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 544.馬城子墓地 夏至西周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縣 545.東山大石蓋墓 夏、商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 546.石棚溝石棚 夏、商 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市 547.崗上樓上墓地 西周至春秋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 548.東大杖子古墓群 戰國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 549.望江樓墓地 西漢王東漢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 550.營城子漢墓群 漢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 ************************************************ 541.恩格爾河墓群  恩格爾河地區元代墓葬分布在恩格爾河廟西北10公里處,方圓18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恩格爾河地區墓葬發現于2001年,原為木棺,外飾金箍,棺內葬一個女性,并隨葬一批金、銀、絲織品等質地文物,經專家鑒定為元代墓葬,而且是內蒙古罕見的獨木棺墓葬,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據專家推測,該墓附近有可能分布著更多的古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很罕見的龍鳳紋鏤雕馬鞍具,花卉紋馬飾具,高足金杯,十字架金飾片,綠松石金耳飾,金鐲等。經內蒙古文物專家組鑒定,共有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43件,一般文物21件,考古學家疑為“黃金家族”文物。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恩格爾河墓群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2.和碩端靜公主墓 
和碩端靜公主墓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十家村東北約1.8公里溝北坡地上,墓向正南。陵墓占地10余畝,四周是約3米高的石圍墻。這座清公主墓在1949年春遭到人為的破壞,拆除建筑,挖毀靈堂,扒掉圍墻,將整個墓地辟為耕地,現只存一石牌坊,一對石雕華表和那統御賜碑。為了保護這些清代歷史文物。和碩端靜公主,康熙帝第五女,排序為老三,母為布貴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生。三十一年受封為和碩端靜公主,同年十月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烏梁罕氏噶爾臧。公主于康熙四十九年,時年三十七歲。康熙五十八年,葬。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和碩端靜公主墓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3.四平山積石墓地

四平山積石墓地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新石器時代。四平山積石墓地規模宏大,排列有序,對研究積石墓的結構、葬式和當時的社會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對該墓地的認識,為大連地區新石器——青銅時-古學文化的年代框架與譜系結構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四平山積石墓地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4.馬城子墓地  馬城子墓地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馬城子村,太河右岸斷崖山的三處洞穴,洞穴編號分別為A,B,C。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3年、198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66處墓葬。墓葬獨特,有火葬和揀骨葬,隨葬動物骨骼等。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該墓地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為研究遼東地區青銅時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馬城子墓地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5.東山大石蓋墓
 東山大石蓋墓(位于鳳城縣東北9公里草河鄉管家村。坐落于海撥589.4米的老黑山南端的1條呈帶形的山坡和臺地上。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墓葬分布在山坡頂部10座,坡下臺地上15座。大石蓋墓有的露出地面,有的在地下。墓葬石板封頂,墓室石板壘砌,墓向統一,頭向東北20度。墓室長2米,寬0.5米,深0.3—0.4米。隨葬品放置有規律,陶器放在頭部的右側,石器放在右腳下側。該墓群1983年5月由鳳城縣文化局考古工作者崔玉寬發現并試掘。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泥質夾細砂含云母的陶罐。陶器內壁黑褐色,外部紅褐色或黑褐色。1989年,由省考古研究所許玉林主持,組成省、市、縣聯合發掘組,認定此墓群是青銅時期墓葬,這一發現,為研究丹東地區青銅文化、墓葬類型、習俗等提供了新的有價值資料。)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東山大石蓋墓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6.石棚溝石棚  石棚溝石棚,位于大連市普蘭店市安波鎮儉湯鄉戴家村石棚溝山坡上。石棚是指用三到四塊板石套合在一起立在地上作為壁石、上覆一塊大蓋石的一種古代巨石建筑物。石棚是墓葬,石棚的墓主人身份應是大小奴隸主貴族或氏族部落酋長。石棚的分布很廣,它在世界很多地區都有。
 我國的吉林、山東、湖南、四川和遼寧省均有石棚,其中尤以遼寧省石棚為多,而遼寧省石棚又集中分布在遼東半島上。大部分石棚座落在臨河呈蘑菇狀的丘陵臺地上,少數在平地,但很少在高山峻嶺上。多數石棚所在地和附近有遺址。石棚的年代,上限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但絕大多數石棚屬于青銅時代,有的可能晚到春秋。這里介紹的石棚溝石棚和小關屯石棚,都屬于青銅時代,距今大約3000年。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石棚溝石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7.崗上樓上墓地  崗上樓上墓地,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崗上墓地是春秋時期的一座古墓。崗上墓地是以青銅短劍為特征的氏族公共墓地。墓地東西長28米,南北寬20米。崗上不僅出有六件曲刃短劍、一件劍柄,還出有矛、鏃、馬銜、釧、簪等,并發現斧、劍柄、鑿和泡飾的鑄范四件,表明此期生產力水平和冶鑄工藝水平有所提高和發展。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崗上樓上墓地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8.東大杖子古墓群  東大杖子古墓群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的西南部,臨近河北;背靠燕山余脈,面臨大凌河,地處華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上。隨著對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群的考古發掘,40余座墓葬得以撥云見日,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極具史學和美學研究價值。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群在600余個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名列201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自2004年后,時隔8年遼寧考古重新進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行列。在發掘的眾多墓葬中,當屬M40號古墓最為驚艷,該墓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兩槨一棺,帶墓道,平面呈“凸”字形,填土中有人骨以及大量馬、牛、羊、豬、狗等動物頭骨,墓內出土鼎、豆、簋、壺、盤、盨、燈等陶禮器,以及大量的滑石飾件、瑪瑙器、銅器等,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東大杖子古墓群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49.望江樓墓地
 望江樓墓地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是古代積石墓墓葬構筑形式,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旅順地區的積石墓出現較早,以老鐵山一將軍山積石墓為代表。桓仁望江樓積石墓是桓仁地區目前發現的高句麗最早的積石墓群,在遼東半島南端的積石墓葬和太子河流域的洞穴文化的影響下,最終發展為高句麗早期的無壇石壙積石基。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望江樓墓地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50.營城子漢墓群
 營城子漢墓群中的漢墓多為磚砌結構,看似“山”字型,建有主室、套室、前室和側室,中間高,側室低,錯落有致,墓室全部由青磚砌筑。磚的一端均飾有環狀紋、羽紋、方格紋等圖案。有的磚飾還涂有紅色、黃色或白色色彩,使墓室內富麗堂皇、絢麗多彩。墓室的穹頂采取青磚向上內收、交錯疊壓式砌筑工藝,線條柔和,結構科學,堅固耐久至今約兩千年。此外在對營城子漢墓的發掘中,在我國首次發現了“品”字形漢墓,顯示出與中原文化有別之處。墓中的壁畫則多繪于墓室主室內壁和東西兩權門門外墻面上。
 2006年,營城子漢墓出土了一個特別的隨葬品,這是非常罕見的陶制四合院。漢代四合院在全國也有過發現,但出土于營城子的這個陶制四合院非常完整,院子里有主人正樓,有糧倉,門口有狗,院內養豬。甚至連豬槽,水溝都完整保存。 在營城子地區已經發掘的漢墓中,陶雞、陶豬、陶魚甚至不少的動物骨頭也經常能夠在隨葬品中發現,故可以確定大連居民當時的動物性食物與現在沒什么差別。而糧食作物差別更小,經對營城子墓群的考古發掘可以證明現在北方地區人們所常吃的糧食在2000年前的大連地區都已普及。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營城子漢墓群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