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把錘子,那么看誰都會像一枚釘子。這兩天羅老師比較火,在網上流傳一篇文章,是講羅老師的錘子手機的,從砸西門子冰箱開始,然后在不久以后出現了錘子手機,順便聯系到了與羅老師年紀差不多的章燎原(三只松鼠的創始人,他們內部叫他松鼠老爹),乃至于后來,羅老師的錘子手機取名為“堅果”手機。 據說,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給章燎原投資的種子機構的投資經理,也是羅老師的老同事,再比如,對內對外講故事炒作這件事,雙方都是手到擒來,羅老師更為爐火純青技高一籌。如果不理解,請查看羅老師的新品發布會,永遠都讓德云社都自愧不如。對于這篇文章,我沒好說話的。正如局部的介紹,角度不同,結論不同。只是想從一把錘子談起?;卣憬?,我自己的心態上似乎也在發生著某種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外人未必知道,但我的內心里非常清楚。有時候會覺得,跟我談項目的人在專業領域本身就比較弱,還是他們變弱了,才導致了我對其漠視的狀態,但似乎人家也不弱,為什么又會讓我產生這樣的看法?我想來想去,沒有答案,于是,想到了錘子,想到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把錘子,那么看誰都會像一枚釘子。其實這話是說給我自己聽的,我寫在這里,也是告誡自己,某些時候,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除非被我證實了,對方的確很弱,但該有的尊重與風度還是要給。畢竟,這里面有傲慢,偏見與不理解! 在不了解之前,先放下姿態,以一種令人舒適的狀態與其交往,或許在人家身上能學習到什么也不一定(前幾天與人聊天的時候,脫口而出一句話,感覺還是挺傷人的)!當然,我這個人不管怎么說,也會通過對方一張嘴一講話去迅速判斷對方的水平和能力,我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可能與我的職業有關,畢竟自己是做運營的,運營人更善于關注心理與行為,更多的會去解讀動機,進而快速得出一個結論,這簡直就是職業病。 我未必認同你的觀點和所講的話,但我還是覺得應該讓你把話說出來,我得耐心聽完,不然,我怎么知道有沒有用?看法這件事,一定是有角度和立場的。也不是誰比誰高明,能否準確的預見,一定來自于見識和眼光,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局。 生活也不是證明題,只是,在某些事發生之前,有經驗,你會有一點點感覺,對,就是它了! 當然,談到見識和格局,我想在此寫下一句話,正確與否各位自己理解:格局與見識反應出來就是,有些人只會盯著同行和競爭對手,有些人學會了跨界,而有些人則會盯著時代的賽道。站位不同,結局往往不一樣。 二、企業運營管理中,要警惕,別淪為新思維的試驗場。新思維層出不窮,我們如果跟在新思維新概念的后面,一點個性沒有,只有迎合,你會發現,自己會疲于奔命,還收效甚微。所以,對于那些新概念新思維可以聽其言觀其行,再加以理解,理解一定是深刻的那種,這就需要有過深刻的商業思維的訓練,比如說運營管理這份工作。最后,還需注意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的企業。企業是要發展,如果是跟在新概念后面疲于奔命,那一定是方向錯了。優良的企業發展總是圍繞用戶而展開的“利他”動作,深刻的理解用戶,才能更好的滿足用戶,用戶理解的方向在于“人性”。流行什么做什么?這不是一個企業正常經營的思維。優秀的企業,一定是創造流行,而不是跟隨流行。可惜,某些看起來很優秀的企業,最后成了新思維新概念的試驗場。 如果再換一句話,跟在流行后面,或許能做成一筆生意,但不會做成一個事業。這是我的觀點。之所以,突然寫下這么一段話,是因為在我的朋友圈中,我發現某些企業和他的高層,每天都會發送一些正在踐行的商業新思維,這讓我覺得挺擔心,是我們在疲于奔命的成為別人的試驗場,還是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這股能量的召喚,還是這些企業其實已經失去了方向,才用新思維這個名頭來彌補自己戰略上的短視和對未來思考的不足,如果一家企業想要長久發展,這事是一定要搞清楚的。 三、自信是件什么事?好像我之前在局部中有講過,自信的背后一定是包容,是你發自內心的,面對異議,不做任何回應,甚至是允許其存在。我記得我在《圈子與過客》中說到過一段話:余光中有一次接受訪談節目主持人曹可凡的采訪。曹可凡問他如何面對李敖的攻擊卻從不反擊,余光中回答:“他(李敖)一直罵我,我則保持沉默,這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span> 自信就是這樣,當你覺得他是件事情,你還必須強制著讓他按照你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去解決的時候,意味著你就是不自信的。一個粉絲跟我說,真要是自信,那就是包容文化,美國那么多唐人街,也沒說要改成中國人街,這就是區別。 自信反應出來一定是包容。中國這個國家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我們創造了多少GDP,而是我們的文化,具備極強的包容性,一個學術包容的時代,一定有兩個特點:大亂,整個國家危機重重,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新的東西層出不窮,文化的張力與生命力,煥發光彩。 而保守的出現,則往往與既得利益相關。但無論怎么講,自信,是我們繼續向前乃至更加發達的標志,反之就是落后。 四、職業素養是什么?是任何時候都尊重自己的工作。2017年,我寫過一篇《職業素養,好公司的細節》的文字,那篇基本上是長篇大論,是我工作和生活里的職業體驗和細節。前幾天跟幾個人聊天,還談到了職業素養,回想起來,所謂的職業素養,就是別人在麻煩了你且深感抱歉的時候,您的回復是:這是我的工作。當你把你的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做好,做到位,這是你的分內之事(盡管您可能確實辛苦了),當你說出,這是我的工作的時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你在尊重你自己的工作。尊重這件事,一定是自己先進一步,別人也才能進一步。我希望,請把:這是我的工作,記在心上,放在嘴上,這會讓你的工作心態發生根本改變,也會讓你的為你的工作結果與此前大不相同。 在工作中,還有一點小感悟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所遵循的,我們的到來不是來否定對方,告訴他們做錯了,我們的到來,更多是基于他們曾經的操作手法,以及當中所表達出來的某些不足,協助他們更好的工作,讓他們變得更專業。那么,對于,過去和當下的了解,是繞不過去的檻。在對過去和現在模式不了解的情況下,貿然做出規劃計劃,會落入外行指導內行的真實陷阱。 五、線上與線下。在運營中,我們總是提到線上線下互動,但必須注意,線上的事情,要在線上解決,線上最容易做爆款,其傳播性和爆發性要強于線下,所以,想從線下爆發,基本是還沒睡醒的狀態,線下只能是引流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最優方式,線下是輔助線上的,這一點在運營中必須明確,真正爆發的還在線上。這一點,我想提醒各位運營同學針對不同項目不同運營階段,拿捏好運營力度上的分寸。 曾經有段時間,我們的大Boss一直在跟我提社群,我想這是大Boss旁邊的高參們給Boss的建議,貌似高大上,其實一點用處沒有。提出這個建議的前提是,覺得自己是家景區,是希望線下流行與分裂,關鍵是,高參的意見聽聽就好了,沒有實戰經驗的高參,也不過是個江湖郎中而已,甚至還有點侮辱了江湖郎中。他們連江湖郎中都不如。可我沒想到Boss認真了,所以本來做的好好的那個項目,現在裸奔在一日不如一日的路上。 六、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當中,忽悠力,一直都是某些人和某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當每個人都只負責表演,不負責點贊,鼓掌與喝彩,那么表演到最后,所有人都會覺得索然無味。而此時,最有價值的,是那個唯一鼓掌的人。所以,在某些時候,要學會觀察關注,攻守異形,學會讓自己成為那個對別人有價值的人。 也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工作更有質感,我想,不僅僅是要學會做那個唯一鼓掌的人,還得學會刪除生命力那些不重要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在刷朋友圈,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過的一塌糊涂。如果你停止刷朋友圈,甚至連自己的朋友圈都不再關注不再發,生活里似乎也找不出可以曬的“儀式”,那么說明,你可以專注自己的生活,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因為時間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你更關注自己。你的人生別人也幫助不了,那就學會自己幫助自己。 七、領導人的水平決定了公司的水平。如果高管都云里霧里中層也就稀里糊涂,基層就更找不到方向。有時候,不是鄙視,是的確不想與某些人交流,層次不同的交流基本都是在浪費時間,有那時間,還不如喝杯茶,看看書,也比這對個人更有幫助。管理自己要比管理別人難太多了。嚴以慮己和寬以待人,只要你是個普通人,還沒做到“圣人”的程度,往往都是反過來做的。能把自己管好的人,才能更好的管理別人。 八、人際交往中的尺度拿捏。再好的關系,也要拿捏好分寸。該有的距離要有,哪怕是親密距離,也不要越界!這對雙方都是尊重。每個人都應該也要有自己的獨處空間,超過這種空間和距離,矛盾由此產生!最好的關系是不談錢也不談工作也不談感情,因為關系不需要談(相識多年還不散)。我的朋友一向不多,我們彼此知道對方做什么做的怎么樣,更不談自己公司里的事情,也不拿自己的困惑在飯桌上聊,就吃飯聊天,閑扯淡。 最好的關系是,他知道,需要你幫忙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回事,他知道該付費的一定不會省,即便你要免費,他也會換種方式,給你找補回來,這就是一種處事的成熟。 最后,我想說一點,我這個人喜歡將自己做的一些案子,交給熟悉的人,讓他給我提意見。這不是不自信,而是我希望提意見的人能彌補我在考慮上的不周,彌補我的思維缺陷。但經歷的多了,我發現一個矛盾,甚少有人能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這讓我開始思考:千萬別讓我的思路干擾了你的思路,我擔心的是,你被我繞了進去。作為讓你提意見的方案,你就只看大的東西,然后給出合理意見,別被我帶跑,就是我所期望的意見。 ps:本次所寫的都是段子,都是日常工作生活與人交流過程中個人的感悟,而照例的,我會將這些感悟放在我的新浪微博@淡水平流上,偶爾的時候,整理在此,供有需要的同學取用,感謝您對局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