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屬于中醫學喘證、水腫、痰飲、心悸等范疇。《懸壺漫錄》 曰:“氣為陽,陽為氣之體,氣為陽之用。”若陽氣不振則心氣虛,心氣虛則心動無力,久之則心力內乏,乏久必竭,從而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 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學從整體觀念上認識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狀態及心臟病變與其他臟器關聯,采用補偏救弊、扶正祛邪的多種措施,恢復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強抗病御邪能力,在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病情反復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對心力衰竭的治療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主要的治療方法有益氣養陰、活血化痰、溫陽利水、滋補肝腎法等,結果均顯示加入中醫藥治療后,能改善患者的癥狀,改善心功能和預后。 何某,女,79歲,2010年8月14日入院。病史:患者有慢性心力衰竭、心房纖顫病史 3年,每遇受寒而發。2010 年6月再次出現氣促加重。診見:精神稍倦,氣促,動則加重,胸悶,四末欠溫,無口干口苦,喜溫飲,二便調,舌暗紅、少苔,脈沉結無力。查體:雙肺呼吸音稍粗,右下肺可聞及少許濕啰音,雙肺上部可聞及哮鳴音,心率84次/分,房顫律。心臟彩超提示:室壁運動異常,心肌缺血,二尖瓣、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中醫診為心衰,證屬陽虛水泛,上凌心肺。治以溫陽化飲,方用破格救心湯合真武湯。處方:炮附子(先煎)、干姜、山茱萸各60g,黨參、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磁石(先煎)、甘草、邊條參(另燉,兌服)各30g,茯苓、白術各45g,赤芍 20g。每天1 劑,水煎服。藥后患者氣促改善,住院7 天,諸癥皆安,出院。隨訪 3月未再發作。 按:李老認為,“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于陰陽”,對于心力衰竭患者更重視陽氣的顧護。破格救心湯是李老救治心衰的常用方,此方脫胎于 《傷寒論》 四逆湯類方、四逆湯衍生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及張錫純來復湯,破格重用附子、山茱萸,加麝香而成。方中四逆湯為中藥強心主劑,救治心力衰竭,療效卓著。本例患者慢性心衰,不但陽氣衰微,而且陰寒內困,故每遇受寒引動伏邪。此次入院后已出現四末不溫、胸悶、脈沉結等亡陽之端倪,按照李老的經驗,心衰的典型癥狀出現急投本方平劑,同時合用真武湯溫陽化飲,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故可在短期內使心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科臨床以破格救心湯為主方救治心力衰竭患者,屢試不爽,效如桴鼓。 郭某,女,90 歲,2010年6月21日入院,住院號。病史:患者有高血壓病、慢性支氣管炎病史5年。2010 年 6 月中旬開始出現雙下肢浮腫,在本院急診科使用安體舒通及速尿利尿后,癥狀未見改善,反逐漸出現雙上肢浮腫,入院治療。診見:精神稍倦,呼吸淺促,稍怕冷,四肢尿頻,大便偏干,舌淡、苔白,脈沉細。查體:雙下肺可聞及散在濕啰音,心界稍向左下偏大,心率 92 次/分,律齊,心尖可聞及收縮期 3/6 吹風樣雜音。雙下肢膝關節以下中度凹陷性水腫,雙手掌輕度凹陷性水腫。中醫診為心衰,證屬陽虛水泛。治以溫陽利水為法,方用破格救心湯。處方:熟附子、干姜、山茱萸各 60g,炙甘草、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磁石(先煎)各30g。每天1 劑,水煎服。患者服藥后尿量無明顯增多,但6月22日雙下肢浮腫已不明顯,僅為外踝關節處輕度凹陷性浮腫。6月23日水腫完全消退,病情改善。 按:許多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此例患者舌淡,脈沉細,并伴有畏冷、納差、喜飲溫飲等陽虛證候。《醫門法律·水腫》曰:“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為腫。”患者年過九旬,久病失治,損及心腎。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水液內停,形成水腫。雖藥后尿量無增加,水腫卻消除,是以水液輸布失司得以糾正。破格救心湯在此病案中主要通過充實腎陽,恢復其氣化功能,使水液循環得以恢復通暢,則水腫自消。 本文節選自2011 年9月第43卷第9期《新中醫》之《運用李可老中醫經驗治療心力衰竭3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