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有個寡婦叫秀華。在5年前,秀華的丈夫在工地上意外身亡了。失去了丈夫的秀華艱難地帶著兩個孩子過日子,許多人都以為秀華會改嫁他人,因此,也不斷有媒婆上門提親。但村子里的李大嫂認為:秀華是不會改嫁的。李大嫂曾篤定地對別人說:“如果秀華改嫁他人,我愿意給全村老少挨個鞠躬道歉。” 李大嫂為什么會這么篤定地認為秀華不會改嫁呢?我感到很好奇,于是,便向李大嫂探究原因,李大嫂說: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看看寡婦身上衣,是否改嫁便知悉”這句俗語嗎?如果你聽說過這句俗語,你就知道秀華是否愿意改嫁了。 “什么?咱們農村還有這么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什么呢?”對于李大嫂的說法,我感到甚是疑惑。 李大嫂說:在咱們農村,的確是有這么一句俗語。如果你不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么,我可以給你絮叨絮叨。 接下來,李大嫂開始給我講解起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了。李大嫂說: 衣服又被稱為衣裳或服飾。在古代,人們穿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寒,后來,隨著人們有了害羞意識之后,人們穿衣的目的在避寒的基礎上又升華為遮羞了。 按照民族傳統來說,人們穿衣是非常有講究的,在不同的場合或不同的情景下會穿不同的衣服。《說文》中稱:“古者衣裘以毛為表”,但是,如果將獸毛露在外面,看上去有一種毛茸茸的感覺,與獸沒有多大的區別,非常不好看,因此,貴族在進行朝拜、祭禮或待客時均需要罩上一件布料衣服,以示敬重之意。 即便是民間的平民百姓,人們的穿衣打扮也是有諸多講究的,按照《周禮》的說法,人們穿衣必須遵守“禮制”,不得隨便穿衣。比如,平民百姓不得穿明黃色的衣服;再比如,青壯年必須穿藏藍色的衣服等。 另外,平民百姓出門串親戚,必須“拾掇一新”,“換上舊衣,穿上新裳”;姑娘在出嫁時必須“上紅下綠”,也就是說上身衣服為紅色,下身褲子為綠色,待姑娘出嫁滿半年后,必須“脫掉嫁衣,換上平裝”;人們在守孝時必須身著素衣等。 由此可見,古代的穿衣講究有很多。 當然,現在是新社會,人們在穿衣上都沒有這么多講究了。但是,作為很多非常細心的女人來說,她們在某些方面還是會恪守傳統的。 比如,一個寡婦如果時常懷念自己的丈夫,她們在丈夫去世后會時不時地將自己的嫁衣拿出來穿上幾天。而在平時,她們從來不會穿十分華麗的服飾,而常以身穿素衣為主,用以表達對亡夫的思念之情。而一個寡婦一旦經常思念自己的亡夫,想讓她改嫁他人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她們的心目中,只有亡夫這一個男人,而其他任何一個男人,都不會令她們所接受。所以,人們只要看看某一個寡婦經常會穿什么樣的衣服,就大概能夠知道她是否愿意再改嫁他人了。像咱們村的秀華,她不但經常身穿素衣,而且,還時不時地拿出她的嫁衣穿兩天,由此就足可以看出她仍然在思念著她的亡夫。在她仍然思念她亡夫的情況下,她還怎么有心思重新嫁人呢?其實,這就是我敢篤定地對別人說“秀華不會改嫁”的原因了呢! 聽了李大嫂的講解后,我總算是理解了“看看寡婦身上衣,是否改嫁便知悉”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了。由此可見,古代的勞動人民對生活細節的觀察還是非常細致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