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中進士后的陳子昂不久就做了麟臺正字,這是個較低的官職,不久他又被提升為右拾遺,這是從八品的官職,掌供奉規諫,扈從承輿,相當于現在的監察助理機構,故后世稱他為“陳拾遺”。從二十四歲到三十九歲這段時間,陳子昂大部分時間是在朝廷擔任官職,其間正是武則天掌握著政治大權,起初是攝政,后來干脆取唐而代之以周,陳子昂因為這段經歷,使得后世在政治上對他評不是太高。說陳子昂是武后余黨,對李唐王朝不忠等等。 今天的我們自然不能太糾結于陳子昂是否是兩面派,而是要從彼時的角度分析,看他在那段時期發表了什么樣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是否是有利于整個國家和民眾的利益。 對于武則天的評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此文不作詳述,但我們能從陳子昂的奏折當中看到他對當時政治上的許多弊端認識還是十分到位,他也看出了底層民眾的痛苦與不安定,他不僅看出這些問題,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具體措施,這也看出了儒家文化對他的影響。本文不作專論。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曾經短暫地離開過京城,從軍邊塞。第一次是在公元668年,他26歲,隨左補闕喬知之護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軍,北征金徽州都督僕固,經歷居延海、張掖河、同城等地,后又來到山西北部邊塞,這次從軍經歷使他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有了較為深層地認識,他也寫下了不少富有政治遠見的文章和充滿人道主義的詩歌。前文已經提過,不提。 第二次從軍是在他36歲。彼時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變,武則天派武攸宜率大軍出征,陳子昂作為參謀軍事,隨軍來到了東北邊陲。奈何武攸宜這個人無將略且無威嚴,陳子昂多次進諫遭到拒絕。 陳子昂心情郁悶,寫下了著名的《登幽州臺歌》以抒胸志,早年辭官的想法此時更加堅定,38歲那年,他以父親年齡大需要照顧而辭官還鄉,結束了他十多年的政治生活。 然而辭官回鄉的陳子昂是否以后就真得太平無事了嗎? |
|
來自: 耕讀人家jkhpb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