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年:十五年青春獻紀東 小紀鎮 花善祥 農村開始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時,馬桂年所在的生產隊并沒有即刻響應。他有他的主張。他認為,生產隊的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此時并不適合推行責任制。他所在的生產隊,種植業上有百畝雙季稻、百畝棉花、十多畝稻田養魚、十多畝荷藕、幾十畝桑田,養殖業上有百頭豬場、百只水貂場、千只家禽場,加工業上有粉坊、糖坊、酒坊、變蛋加工坊、小型窯場、小型運輸隊等。真正做到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集體經濟明顯增強,社員純收入大幅提升,工分單價從四角三分提高到一元多錢。這個水平在當時的江都縣也是鳳毛鱗角。 馬桂年這個憨實的小隊長心中有個美麗的夢想:讓第四生產隊家家戶戶豐衣足食住瓦房。但是,時代的風云會打破個人的夢想。 農村的改革勢不可擋,集體生產的框框必然被打破,馬桂年盡管有思想有主張,但他明白:任何人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歷史潮流。在面上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第二年,他向蹲點的公社書記提出:第四生產隊不搞責任制,直接搞“大包干”,實行“兩田制”。書記默認,但提醒他:“大包干”沒有經驗可學,一切都靠你在實踐中學習完善,要多聽群眾意見。 土地是農民的飯碗和命根子。以往“大呼隆”生產,所有土地都是集體的,現在把田分到戶,可不是鬧兒戲,關系到今后的生存呢。馬桂年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多方征求意見,針對田塊的遠近、好差,既要合理搭配,又要堅持田地的方整化不能打破,統一種植的模式不能打破,在一方田中,各戶田地的分界只許定樁,不許做埂;超過勞力年齡老人的口糧田不單劃,一律隨子女。最終采取事先按人口、勞力劃分好二田,通過抓鬮的方法來完成。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別看生產隊長這個灰星大的官,管的事還真不少,千頭萬緒,稍有閃失就會引發矛盾,真是個泔水缸。馬桂年當隊長只認一條死理:為群眾著想,維護群眾利益。那年年終分配時,第四生產隊農副業大豐收,本著“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原則,工分單價預算的是一元二角錢。 分配方案要報公社批準后才能實施。馬桂年滿以為他主持預算的分配方案肯定會被批準,因為分配后,生產隊現金賬上還余有一萬多塊錢呢。誰知,在公社召開的年終分配大會上,那位分管農村工作的副書記不點名地嚴肅地批評紀東大隊第四生產隊在年終分配中三者關系擺不正,不顧集體利益,存在超分現象。最后,那位副書記大手一揮,把原定的工分單價下降五分錢。如果是一般的隊長,可能也就會忍忍氣,按照公社批準的方案實施了,但是,馬桂年不行,為了群眾的利益,他不怕得罪領導,堅持按原分配方案實施。這下可惹惱了公社那位副書記,后者一聲令下,公社組織了七八個人的分配復查小組進駐第四生產隊。那位副書記發話了:“這還了得,一個生產隊超分幾千元錢,40多個生產隊要超分多少集體資金?好好查,一定要剎住多分、超分這股歪風!”復查小組認認真真地把第四生產隊賬目查了又查,對照當時分配政策,第四生產隊并沒有多分,更沒有超分。財政所所長感嘆地說:“像紀東四隊分配后集體賬上還余一萬多元,別說在小紀,就是在江都縣范圍內也少見。”事實勝于雄辯。后來那位公社副書記再也沒有說什么。 紀東四隊的群眾對馬桂年是敬佩的,他們說:“馬隊長專門為我們解決難事,為我們辦好事。” 生產隊各家各戶種植西紅柿、蘑菇。到了收獲季節,銷售矛盾十分突出,公社收購站人手不夠,運輸量不足,急得群眾雙腳直跳。西紅柿、蘑菇都是鮮貨,時間一過,西紅柿會爛,蘑菇會開傘,賣不出去,別說賺錢,十有八九會虧本。馬桂年找到小紀供銷合作社,請他們在紀東增設蘑菇收購點,又請公社副業公司在紀東增設西紅柿收購點。群眾開心地笑了,他們也知道馬隊長為促成收購點設立跑了多少路、陪了多少笑臉、說了多少好話。 如今紀東四隊住在野田河河東的十多戶群眾還時常念叨著馬隊長,他們說:“如不是馬隊長求爹爹拜奶奶費盡心思,那座橋建不起來,我們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呢。”這個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那年,馬桂年出席江蘇省農業生產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后,當選為揚州市第一屆人大代表。人民代表總要為人民辦點實事和好事,這一點馬桂年不但銘記在心,而且付諸行動。他知道,開挖野田河后,原有的一座小橋被毀了,第四生產隊有10多戶人家住在河東,沒有橋,生產生活極為不便,生產隊又拿不出資金建橋,群眾意見很大,多次向上級反映都無結果。馬桂年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向人民代表大會遞交了關于興建紀東水泥橋的提案。江都縣政府的答復很快,交給相關部門辦理。然而,當馬桂年找到相關部門時,他們都很客氣,但都會打太極拳,弄得他急也不是,惱也不是。是的,人家都有理:這座橋不是交通河上橋,不歸他們管,他們心有余力不足,也只能貼上幾千塊錢,表示心意。馬桂年不答應,他一趟一趟又一趟,水利局、交通局、航道管理站等部門不知跑了多少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半年后,建橋的資金終于有了著落。 1984年4月,馬桂年被調到紀東村擔任總賬會計,9月份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被調到鎮政府工作,先后擔任審計所所長、合作基金會主任、統計助理。在新的崗位上,他一邊工作,一邊刻苦學習,1995年通過大專自學考試。不管在什么崗位上,不管職務高低,他從不計較,踏實工作,誠實做人。他是一顆革命的螺絲釘,黨把他擰在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