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說到生病,我們會說,誰誰誰“發燒了”,或者“感冒”,“咳嗽”了…… 發燒,感冒,咳嗽,這些是最樸實的,最日常的一種對病的認識和歸類。 有人認為,發燒了就要吃退燒藥,咳嗽了要吃止咳藥。這個思路就是根據病名分類,然后找出對應的藥物。 這樣吃藥的成功率有多大呢? 大概就跟亂槍打鳥差不多大——打中了算是運氣好,打不中,傷到自己也是很有可能的。 學了一點中醫的小伙伴,可能對疾病的分類會更詳細,更接近根本原因。比如,我們會知道,有的感冒是受寒,有的感冒是積食,有的感冒是受寒加積食,還有其他的。知道這些,我們已經與完全的小白拉開一大截距離了。 但真的想處理生活中孩子常見的生病,光是受寒,積食,受寒加積食這幾個很模糊的概念,還不足以真的做到知己知彼,也沒法指導我們用藥處理。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精確的體系來幫助我們,把生病這個事兒搞得更清楚:到底病在哪兒,到底敵我力量對比是個什么局勢,到底應該從哪兒下手給身體幫忙? 于是今天要引入一個很高端上檔次的體系——六綱辨證。 看到這兒先別走。因為表里,寒熱,虛實等基礎概念,咱們之前都是講過了的。沒看到的戳這里復習—《表里/寒熱/虛實》,《三焦》 六綱辨證就是把這些概念,重新排列組合了一下,出現了六種情況: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而這六種情況,就能囊括幾乎所有的生病種類。 我們能遇到的病,再奇怪也不會超出這六種情況(或者這六種情況的組合)。如果你吃透了它們六個,就能搞明白所有所有的問題。(當然這六種情況沒有那么容易掌握) 今天先講太陽病。 太陽病 太陽病的概念:邪氣在表,正氣強,正邪斗爭比較激烈。可能出現的癥狀有,打噴嚏,鼻涕鼻塞,怕冷,咳嗽,發燒,頭痛等。 純粹的太陽病基本上就是經常說的風寒感冒,用太陽病這個術語,我們就可以更精確地理解生病背后的原理,也就是病機。 人體有邪氣侵犯,就像有敵人入侵,首先就是在體表抗邪,就是在邊境線上開始打仗。我方是正氣,敵方是邪氣,那么打仗這個現象就是生病的各種癥狀,癥狀越明顯,就是打仗越激烈。 打仗激烈的條件是:正方很強,敵方也很強,或者說敵方很強時我方仍然很強,這仗才能猛烈打起來。理解到這點,就能理解到“受寒高燒”是什么意思了。 高燒是人體在劇烈與病邪作斗爭的表現。受寒比較重,人的正氣很強,氣血被大量地調集到體表打仗,氣血調集得越多越充分,體溫越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戰場上,兩方大部隊聲勢浩大殺得昏天黑地的樣子。 如果邪氣很弱,對方只有一點小兵小卒,還沒打起來就繳械了,那是發不起來高燒的。如果我們自身不夠強大,沒有那么多氣血可以聚集起來升高體溫,也是發不起高燒的。 除了高燒之外,明顯的怕冷,打噴嚏,鼻涕鼻塞,頭痛,劇烈的咳嗽,都是身體正在激烈對抗病邪的一種形式。 太陽病與少陰病的區別 表實熱的太陽病與表虛寒的少陰病,同樣都是邪氣在表,區別就看人體正氣是否強,斗爭是否劇烈。 你可以想象成夫妻吵架,同樣是吵架,有的人性格暴烈,扯著大嗓門吼得震天響,還拍桌子摔碗,搞得全世界都聽得見動靜。有的就是冷暴力,倆人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互相不說話,一憋就是一個禮拜。 這就是風格的不同。在身體對抗疾病的表現上,偏陽的偏劇烈的,是太陽病,偏陰的偏壓抑的,是少陰病。 少陰病就正氣弱,仗打不起來,所以沒有高燒,一般都是低燒。可能會出現冷汗,困倦,體溫低等正氣不足的表現。 當然小孩子也有少陰病。許多小孩受寒高燒的,輸液后或者低燒,或者體溫低于正常體溫,全身摸著發涼,比如有的孩子輸液后“體溫36℃度,室溫32℃,還要給她穿長袖才行”,多半就是少陰病,正氣已經不足的表現。 太陽病的受寒發燒,可以發汗 體表受到寒氣入侵后,身體為了排出寒邪,會調動身體大量氣血到體表,升高體溫,讓自己發熱發汗,當汗發出去的時候,寒氣也會順帶著被推出去。 所以,順應身體處理問題的方向,治療太陽病的基本思路就是汗法。輕微出點兒汗,病就好了。 當我們的身體和病邪打仗時,在中醫看,首先是要看清局勢,然后幫我們的身體打敗敵人。如果單純是想讓這場仗(發燒的癥狀)停下來,比如扔個原子彈下去,仗是不用打了,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很不劃算的治療,不是中醫思維。有些孩子發燒后掛水用抗生素,燒退了脾胃卻受損,就是這個道理。 太陽病的發汗,用任何途徑都可以,不一定要吃藥。發汗的方式還有很多,艾灸、泡腳、小兒推拿等等,找一個適合的就行。 太陽病的病勢氣血往上往外(就是往表)排邪氣,只有處于這種病勢時才能順勢而為,幫助發汗。少陽陽明病就不行了,發汗會起反作用。曾有報道某國學班夏令營小孩高燒,老師一直給捂汗,多天燒不退,然后送西醫,最后小孩沒救回來。真不是發燒就能發汗的,太陽、陽明、少陽都會發燒,而太陽病才能發汗。 幫助發汗的常見家庭處理有: 艾葉煮水泡腳 艾葉抓一把煮10分鐘即可。泡腳到微汗即可,尤其老人和小孩不能出大汗。并可加上用艾條灸大椎。如果身痛、頭痛,加上內服生姜紅糖水效果更佳。 蔥白淡豆豉 即蔥豉湯,淡豆豉加水1200毫升,小火煮55分鐘,之后放入蔥白2—3段,再煮五分鐘,后得水90—150毫升。分三次服用。可以加紅糖。1歲左右淡豆豉可以用10克,2歲左右用15克,3歲以上可以用20克。 生姜紅糖水 生姜要用老姜,切片,四五歲小兒一般用量10—20克,大人用量20—50克左右,可以根據病情調整。 紅糖用量與生姜差不多即可,不要太甜。紅糖最好使用未經深加工的那種,超市買的深加工紅糖粉效果差一些,也可以用。 生姜與紅糖一起加水燒開,水開后小火熬20分鐘(與燉排骨湯一個道理),大人的話得450—600毫升藥湯,小孩的話得300—450毫升,一天內分三次喝完。加水量一般是2—3倍,可以自己摸索,不需要太精確。 關于太陽病的案例,可以看這篇:孩子舌苔厚、流鼻涕、食欲差,保和丸和大山楂丸可以一起吃嗎? 補充討論 怕冷,為什么是表實熱的太陽病證? 如果單獨怕冷這一個證據,是沒法區分太陽和其他陰證的,都要結合所有證據綜合看。 如果怕冷,同時發燒(可能還燒得挺高),這一般提示在表的抗邪很劇烈,可以大概率算成太陽的證據。 如果怕冷,手腳冰涼,不怎么發燒,一般提示在身體的表抗邪不劇烈,可以算成少陰的證據。 所以,我們要注意,孤證不立,不要做死板的一一對應,要全面的看問題。 怕冷,如何觀察? 答:小孩子在怕冷的時候,一般會蜷縮著身體,或者老是要貼著媽媽的身體取暖,或者睡覺的時候要扯被子蓋,等等。 是不是發高燒就一定是太陽?低燒不一定少陰? 可以這么理解,針對太陽和少陰判斷的情況的話。 正氣足可理解為身體體質好么? 可以。小孩的正氣是動態的,體質再好,如果輸液抗生素不停打壓,也會出現正氣暫時不足;當然體質好的,恢復也快。 那平常能怎么保健,保證孩子正氣足呢? 不幫倒忙是第一步。保健的話,比較簡單,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好好睡覺,好好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