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錄: ************************************ 321.績溪文廟 清 安徽省績溪縣 322.荔城報恩寺塔 北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 323.崇福寺應庚塔 北宋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324.建甌值慶橋 明 福建省建甌市 325.安溪土樓 明清 福建省安溪縣 326.黃道周講學處 明清 福建省漳浦縣 327.芷溪宗祠建筑 清 福建省連城縣 328.福安黃氏祠堂 清 福建省福安市 329.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清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330.坂埔古厝 清 福建省南安市 ************************************** 321.績溪文廟 績溪文廟,坐落在安徽省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側,距績溪縣三雕博物館僅百余米??兿膹R占地面積6647.95平方米??兿膹R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廟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其規制成形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此后歷代均有不同規模的重修。后存的文廟建筑以南北為中軸線,作東西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廟門、欞星門、泮宮坊、泮池浮橋、戟門、露臺、東西兩廡、大成殿。 文廟,前跳廟門,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道。
績溪文廟于2012年6月為省保,2019年10月,升格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2.荔城報恩寺塔
底層塔墻外皮第面寬3.2米,南北距7.6米,東西同,面積為49平方米是基礎的1/9;基座外皮每面寬4.5米,南北距10.5米,面積為92平方米,約是基礎的1/5。塔基須彌座高1.2米,下有鐵戈外拓,上部束腰十公分,浮雕獅子每面5只,南面除石階外有2只,共37只,雕工精細,形態各異。
荔城報恩塔在1996年6月為省文保單位,2019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3.崇福寺應庚塔 崇福寺應庚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崇福寺,應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經閣北側。傳說此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該方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故名“應庚”。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進和鐘鼓樓,應庚塔。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復生樸樹于基座。今根柢盤繞,再無傾側之患?!睉咚恼?,廣二丈,八角七層,花崗巖石質實心樓閣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開元寺東西塔還早。其七級細長外形比例,除與近期開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閩南遺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風格迥異,屬于福州、閩東一帶做法。歷千年滄桑,越來越斜,2001年拆卸扶正重修。 2019年10月7日,崇福寺應庚塔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4.建甌值慶橋
**************************************** 325.安溪土樓 安溪土樓又稱西坪土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始建于明清時期。其主要建筑有映寶樓、聚斯樓、南巖梅記泰山樓。建筑布局有序、錯落有致,與南靖、永定的閩西客家土樓風格迥異,其外觀方形結構,為典型的閩南建筑風格,內部為傳統的合院式結構,保留明清時期的風格,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聚斯樓位于西坪鎮赤石村長坑角落,亦名赤石土樓。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現存建筑保持清中期風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48平方米。
左護厝四房二廳一天井,右護厝六房二廳一天井。除屋面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進行翻修外,其它均保持原樣。主人王三言于清末遣季子開設茶行于臺灣臺北市,遣孫開設茶行于印尼,成為開拓海內外茶葉市場的先鋒。該樓是安溪鐵觀音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
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面積3960平方米,坐西向東,門額題為“映寶樓”,落款“康熙庚成吉日立”。樓內三樓,有100多個用來烘干制作茶葉的土灶,見證了當時映寶樓主人茶業生意的興旺紅火。 2019年10月7日,安溪土樓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6.黃道周講學處 黃道周講學處(黃道周紀念館),位于漳浦縣城東郊石齋村前(龍湖大道旁),是黃道周25歲以后主要生活、講學和著述的地方,因為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護,每年春秋祭祀。紀念館朱瓦紅柱,沿中軸線往后依次是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廳堂,都是抬梁木結構,外鋪青石,內設紅磚。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門廳以及天井兩側的墻上介紹了黃道周的主要經歷,展柜里放置了有關的書籍和墨寶。往后走就是著名的“天方盤”。黃道周二十六歲時,去朋友鄭懷魁家做客,因答不上他的問題十分慚愧,發奮研究天文星象。兩年后,他弄懂了南北中分、陰陽盈縮的道理,并設計了教具天方盤,那是他一生易學思想的精髓。由于天方盤太過深奧神秘,數百年來,都沒有人能完全解讀出來。2019年10月7日,黃道周講學處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7.芷溪宗祠建筑
集鳣堂設有外大門、內大門和正大門三進大門,謂為“重門遞進”,外大門樓飛檐翹角,雕塑優美、華麗壯觀;廳堂內雕梁畫棟、紅門漆柱,有鏤空雕、浮雕,花卉、鳥獸、人物、山水應有盡有,楹聯書法遒勁秀逸,既有歌頌祖德之麗句,又有啟迪后昆之勉詞,還有慶吉祝福之華語,顯示了廳堂文化的濃厚風韻。
澄川公祠座落在沙圳巷西北角,該祠是芷溪黃氏開基祖第十四世澄川公于清代同治年間建造的。祠堂坐南朝北,由牌樓、廳堂、回廊、廂房、宇坪等構成,建筑面積僅400多平方米,但牌樓的建筑工藝卻為閩西少有,是為一大建筑特色。據傳,建造澄川公祠的黃澄川并非芷溪村的豪富之家,而敢于建造稱雄芷溪的石牌樓僅是因為同石場主的一場賭氣而建造的。 翠疇公祠又稱明馨堂,位于芷溪村,為芷溪黃姓第三房十七世裔孫翠疇公祠堂,祠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類似客家“圍屋",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整座祠堂共有天井七口,方塘兩口,月池一口,寓意“七星拱月”、“二泉映月”。該祠裝飾華麗、工藝精致,在整個閩西客家地區民居建筑中較為罕見。芷溪翠疇公祠是臺胞黃永滋的祖祠。
芷溪宗祠建筑牌匾文化較為突出。一是歷史年代較遠,最老的邱姓孝子祠的“純孝”匾,為明朝萬歷年間所賜;二是牌匾數量較多,歷史上被譽為“千匾之村”,現仍存古匾數百塊;三是內涵層次較高,楊顯桂的“洲司馬”匾,楊輝公祠的功德匾,楊煥藜的“孝廉方正”匾,楊氏兄弟的“登科”匾,楊建的“經魁”匾,制作精美,都有較深刻的歷史內涵,全為當時朝廷所賜。 2019年10月7日,芷溪宗祠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328.福安黃氏祠堂
為朱熹門徒黃干祠堂,是家族祠堂建筑?,F存的建筑為清代仿明建筑,屬于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陽頭黃氏先人良壁自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幾度遷,至徙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遷入陽頭定居,已傳40多世,繁衍近千戶,近萬人,成為福安韓陽望族。 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三進建筑,儀門面闊4.13米、高3.95米,為青磚墻體。中間開一門洞,闊2米,卷頂高2.73米,不設門扇。門洞上方為歇山式瓦脊。門洞正上方瓦脊比兩邊肩墻高約0.5米,瓦脊兩端設雀尾。儀門前額書有“示我周行”。 祠堂內有戲樓、大廳堂、寢堂、后院。戲臺屋頂建有牌樓式"太祖亭",飛瓦重檐,氣勢恢弘。祠堂分三進,深57.3米,寬18米,十四根大柱挺立雕梁畫棟,朱漆尤存。前座、后座均為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七柱。
祠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大廳堂、寢堂之間的天井上的雨亭獨具一格,寢堂正中設太祖龕,兩側廊屋設各支派祖龕,堂后有庭院,南側有祭祀房。整個建筑規模龐大、布局完整、保存完好,在福建傳統民居建筑中極為罕見,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建筑風格。 經祠堂前埕是祠堂正門,正門墻體與四周墻體將祠堂主體圍合,兩側與后側墻體為鞍式封火山墻。祠堂南側為祭祀廳,祭祀廳北側墻體與祠堂共墻之三山五岳式青磚墻體砌于祠堂前座與后座南側鞍式墻體之上。祠堂北側及后側墻外有小弄,小弄地面高于北側入口處室內陸面。正門處有三扇大門,中間大門上有“黃氏宗祠”匾額;匾額之下,青石大門框,鐫兩副楹聯,正聯曰:“一帶溪環流世澤,千秋典祀重名賢”,側聯曰:“源承江夏,派衍環溪”,書法雄勁;側門額上寫著“蹈規”“履矩”。 2005年5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福安黃氏祠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329.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白石宮始建于明朝,經受嘉靖年間倭匪浩劫及清初戰亂,宮宇幾近毀廢,后來這里經濟逐漸復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白石宮得以重修,宮宇坐西北朝東南,磚石結構,硬山式屋頂,殿宇雕梁畫棟,體現了閩南古宮祠的傳統建筑風格。
三孔井原為廈門口市碼頭,船舶停靠的漁民補給淡水所設,口徑2米,井盤直徑2.31米,井深15米,由三塊石板所封蓋,在封蓋上鉆三個井孔,每個井口為0.5米,讓人們提水較為安全。 廈門口市碼頭位于重安府對面,曾經是一個繁華的碼頭,水路直通嶼仔壁港,為主要貨物聚散地的規模龐大的港市,土坑港市起于唐五代,興于宋元,盛于明清時期,與泉州古港群自東北向東南連成一線,是泉州海外貿易在大陸的終點,和海外的起點之一,“廈門口”原名叫“下門口”,因當時閩南廈門港逐漸繁榮,土坑船隊與廈門港的貿易逐漸頻繁,加上“下門”與“廈門”方言諧音,人們就開始把土坑村的古碼頭改稱為“廈門口”。如今碼頭以不復往昔,淤泥越積越深,海岸線越退越遠。 繡花樓,建于清乾隆年間,面積200多平方米,這里原本是迎賓樓,迎接當年海商興盛時期南來北往的客商,以及運到來鋪金融街的各種貨物,隨著時間推移,迎賓樓后來成為大家閨秀出嫁前的繡花樓她們在樓里學繡花、頌經典。 長春堂藥鋪位于土坑祠堂口街坊,由三厝及邊房組成,其中主厝為兩過三開間,為土坑長房第十一世祖劉端山建造,嘉慶年間,該房產由其四子劉建連繼承,用以開辦中、西醫結合的藥鋪。至清末民國初,土坑商業發達時,開辦多所藥鋪和醫、藥結合的診所,經營有許多外國進口的藥材,后因族運衰落,房產出賣給長房劉端耳后裔“布店二”,改為經營絲綢布匹,建國初期,出租給外來商販制作出口線面,遠銷至東南亞各國。
*************************************** 330.坂埔古厝
建于清乾隆年間。平面布局為單進兩落五開間帶雙護厝,建筑面積514平方米。主建筑為土木結構,紅磚白墻,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天井、正廳。前落,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穿斗式木構架。大門內凹作“凹壽”式。
建于清乾隆年間。平面布局為單進兩落五開間帶單護厝,建筑面積339平方米。主建筑為土木結構,紅磚白墻,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天井、正廳。前落,面闊五間,進深五檁,穿斗式木構架。大門內凹作“凹壽”式。 建于清乾隆年間。平面布局為單進兩落五開間,建筑面積268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土木結構,紅磚白墻,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灰瓦屋面。主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天井、正廳。前落,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穿斗式木構架。大門內凹作“凹壽”式。
建于清乾隆年間。平面布局為二進三落五開間帶雙護厝,建筑面積806平方米。主建筑為土木結構,紅磚白石,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灰瓦屋面,燕尾屋脊,脊角上翹。主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下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后廳。前落,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外墻立面以規則六邊形石板和紅磚砌筑,中設花格窗和直欞窗。大門內凹作“凹壽”式,石質門檻,木質門框。前、中落中為前天井,天井呈長方形,條石鋪設。 建于清乾隆年間。平面布局為兩進三落五開間,建筑面積482平方米。主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下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后廳。下廳,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七檁。下廳后為前天井,呈長方形,花崗巖條石鋪設。前天井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穿斗式木構架,進深七檁。
************************************** 我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