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勤快,孩子多么幸運!錯了,勤快的父母,孩子才過得不那么愜意! 勤快的父母,看不得孩子休息娛樂。 孩子剛做完作業,正高興,可以放松一下。結果父母看見了:來,把這道題做一下。孩子頓時不高興了! 孩子年齡小,還能招架住孩子。到了初二,孩子對父母見縫插針安排學習的做法就會以各種憤怒的形式發泄出來。常常為此父母和孩子關系鬧僵。 勤快的父母,有的非常勤奮愛學習。從孩子上學起,就開始和孩子同步學習,到處打聽收集其他學校的考題來給孩子做;一聽說哪本資料好,立即去買回要孩子擠出時間練習。 這且不說,這類勤快的父母還硬撐著充當老師,每天孩子放學后,要給孩子復習,預習,像老師一樣詳細講解。 結果怎樣呢?孩子上課大腦休息,心不在焉。問孩子為什么這么疲倦,上課精神渙散?孩子說:老師,反正回家后爸媽還要給我上課,上課聽了回家再聽太煩躁了!不如上課耍,回去聽爸媽講。回去不聽要挨罵。 勤快的爸媽,你能聽到孩子的真心話嗎?聽到后作何感想? 勤快的父母,恨不得說到嘴里,就立馬顯現效果。如果短時間見不到好的效果,馬上否掉,又急匆匆去尋找或執行另一套方案。 一個孩子數學略為遜色,家長打聽到一個名師,千托萬托把孩子送去名師那兒輔導,一個月后考試,成績沒見大的增長。家長急了,問老師為什么還是沒啥提高?老師說:成績只是一個方面,關鍵要看小孩數理邏輯思維建構起來沒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是否有提高。 家長認為老師在搪塞,立馬換掉,另尋名師。一段時間下來,家長累了,孩子更累,累到恐懼數學。這個結局是誰造成的呢?孩子不上心嗎?家長不用心嗎? 一個“快”字造成的,違背規律受到的懲罰。 另一個孩子,做事慢,但質量高。老是在速度上吃虧。家長著急,怎么改變這個磨蹭的習慣呀? 也許不是磨蹭,是孩子行為做事的風格,個性使然。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觀察到—— 有的人做事快,但潦潦草草,質量不高;有的做事慢,慢工出細活,質量好;有的能做的又快又好。這是三種不同的氣質類型決定的做事風格。要對他們做出改變,比較困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那是否就不可改變?也不是。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訓練,養成習慣才能改變。心理學實驗表明——形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一個月,習慣養成至少要花三個月。 可見,在期待孩子行為習慣良好轉變方面,在期待孩子學習進步方面,家長還真不能按自己的“快”去要求“慢”的增長和轉變。 就是煲一鍋好喝的湯,也要瓦罐文火慢煨。急了,食材的美味出不來。 勤快的父母,看不起孩子做事。孩子洗衣、拖地、做飯、整理房間,總是拖泥帶水,而且費時不少,浪費不少。家長干脆把孩子趕走,自己做。或者孩子做的時候在一邊嘮嘮叨叨,弄得孩子無所適從,手足無措。 于是,孩子上了大學不會照顧自己,以致家長還得去陪讀。成了家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被嫌棄。 世界變成地球村,中國傳統的家務操持方式在現在的孩子身上會發生巨大變化。孩子沒有獨立的生活料理能力會遭遇很多生活麻煩。 懶惰的父母,樂于讓孩子做主。 在周末和假期,讓孩子安排一家人的生活。為全家人做飯。生活費交給他去打理。 這是對孩子的信任,這是對孩子理財規劃的實踐教育,這是考驗孩子統籌謀劃、解決矛盾、思考周全等品質。 在實踐中探討學習,孩子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很多東西。親:你看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學到些什么?會領悟到一些什么?是不是比過去說教效果好一些? 懶惰的父母不操心孩子的學習。懶惰的父母做好自己的本分,退守到孩子的后面,默默關注孩子的成長。適時詢問孩子是否有困難需要幫助。 外出旅行,孩子問媽媽——行李準備好了嗎?沒有。 我的用品幫我裝好沒有?沒有。 孩子非常生氣,自己去打理去了。衣服胡亂揉,不管他。用品散亂放,不理他。等他的東西放不下,在那里發怒的時候,對他說,有收納袋,你把東西用收納袋裝裝試試。 問題解決了!他不吼了!還得意地說——不要你幫忙,我還是可以。 旅游途中,家長始終慢半拍,孩子急得直叫:快點,我去拿行李,我去推行李車。 一路上,孩子照顧家長。 玩網絡、玩微信,家長遇到困難,找孩子。孩子有時也賭氣說:我又搞不來,你每次都找我,算啥子嘛? 給孩子說兩句好話,孩子就自己想辦法幫助家長。 這樣的互動模式形成后,只要在電腦上辦公,一喊孩子,孩子沖口而出:又遇到啥子問題了耶? 家長和孩子成了朋友。 孩子在幫家長的同時,也學到了東西。 其實孩子能幫助的家長自己也會,目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行!他有責任和能力幫助家長,從而心理得瑟下!體會得瑟傲嬌的感覺。 父母在孩子面前還是懶點好! 在孩子面前,父母降低光芒,孩子的光才能照亮他前行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