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藝術(shù)品投資收藏的逐漸盛行,紫砂壺也不再是拍賣界的“小配角”,其在拍賣行的身價上漲之快,著實演繹了紫砂壺版本的“速度與激情”。但火爆的紫砂壺市場,也存在不少亂象。但是陳鳴遠、時大彬、顧景舟作品市場價值一路飆升成為紫砂收藏投資首選。 1.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鳴遠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shù)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fēng),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fēng)格,作品名孚中外,當(dāng)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fā)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勛。 2.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shè)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yè)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shù)體系,生于明代萬歷年間,歿于清代順治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設(shè)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3.顧景舟,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曾自創(chuàng)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陳鳴遠紫砂壺幾大特點 1、在茶壺形制設(shè)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如壺。 2、把自然形體作為茶壺的重要創(chuàng)作思路,還從日常生活著眼,作品栩栩如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 3、擴大了紫砂陶造型藝術(shù)的外延,把青銅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進來,并使其達到了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陳鳴遠紫砂壺市場趨勢分析 陳鳴遠所制的作品被許多博物館珍藏。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南瓜壺為東陵瓜壺。該壺引人入勝的地方是瓜形身筒上的“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的詩句。刻款楷書“鳴遠”,銘“陳鳴遠”陽文篆書方印。 陳鳴遠作品存世稀少,僅數(shù)家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幸存有記載的十余把壺,拍市也僅僅見過3次:南瓜壺842萬港元成交,三足圓壺246萬元人民幣,拼砂梅樁壺358萬元人民幣成交,且都是十多年前的價格。近年來未曾有陳氏壺上拍賣市場,可見其珍貴和藏家的珍惜程度。 紫砂壺行情再度發(fā)燒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紀(jì)80年代,港臺一些藏家大量購藏紫砂壺,使得其市場價格直線上漲,上世紀(jì)80年代末逐漸回落。隨著國人的錢袋子越來越富足,精品紫砂壺開始成為各路藏家追捧的對象。“2010年至2012年,高級工藝師制作的紫砂壺價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 的幅度攀升,個別名家名壺的價格更是成倍飆升。”半島收藏協(xié)會會長王濤說,其中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當(dāng)屬上世紀(jì)90年代中期辭世的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作品了。2012年顧景舟的“提璧壺”、“雙圈壺”、“虛扁壺”分別以1288萬元、1150萬元、943萬元成交,總價超過3300萬元。2015陳鳴遠制素帶壺以3162萬成交,刷新2014年2800萬的成交記錄。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紫砂依然有著強大的市場,其價格也將會持續(xù)上漲。“未來的升值能力主要看作者的發(fā)展前景,還有社會對作品的認(rèn)知度,甚至是作者背后團隊的炒作因素,這都會決定日后紫砂作品的價格走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