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 趙愛利,福建醫科大學,營養與食品專業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醫學博士,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營養與食品專業博士生導師 牛雜、羊雜、鹵煮是牛、羊、豬肉的邊角料,俗稱“雜碎”,通常包括肚、腸、心、肝、肺、筋、蹄、頭和血等十多種。 中國人吃“雜碎”的歷史由來已久,山東有“九轉大腸”,四川有“干煸肥腸”,重慶有“毛血旺”,廣州有“燉牛雜”,而北京有“鹵煮”。 “雜碎”的吃法眾多,令人聞之便垂涎欲滴,且因其價格低廉,深受廣大“吃貨”朋友們的喜歡,但也有人問牛雜、羊雜、鹵煮這類邊邊角角的肉到底臟不臟?能不能放心吃?今天讓我們一次說清楚。 牛雜、羊雜、鹵煮到底臟不臟? 人們擔心這些動物“雜碎”臟不臟,主要是因為肝、腎、腸、肚等是食物代謝、盛放食物和食物殘渣的地方,如果清洗處理的不當會導致食物異物污染、血液殘留等。 因此針對此問題主要是看如何處理這些食材,針對不同的動物內臟(以腎、肺、大腸為例)有不同的處理辦法: 1. 腎:撕去外表的膜,切成兩半后去除中間的白筋。 2. 肺:將肺的主血管對準水龍頭,進行灌洗,反復清洗4-5次,直到肺葉發白,焯水后去掉肺管。 3. 大腸:將腸里外翻洗,用鹽和淀粉反復揉搓,去除粘液和異味,并用刀去除腸壁上的脂肪。 所以無論是哪個部位,只要清洗得當,便不必擔心“臟不臟”的問題了。 動物的“雜碎”到底能不能吃,吃多少? 動物內臟因為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血紅素鐵、硒等,因此推薦每月吃2-3次動物內臟,每次攝入量50克左右,可以補充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動物的這些“雜碎”雖美味,但不宜多吃,且對某些“特定人群”而言盡量不吃,原因如下: 1. 毒素殘留 內臟尤其是肝、腎等是代謝器官,可能有代謝廢物和重金屬蓄積。 2. 高膽固醇 動物內臟膽固醇含量比較高,以羊的后腿肉為例(83毫克/100克),羊肝的膽固醇(349毫克/100克)是羊后腿肉的4.2倍,羊肺的膽固醇(319毫克/100克)是羊后腿肉的3.84倍,羊腎的膽固醇(289毫克/100克)是羊后腿肉的3.48倍,羊肚、羊大腸、羊心的膽固醇含量也比羊后腿肉高。吃過量會導致血脂高,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因此肥胖、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宜吃。 牛、羊、豬各部位“雜碎”膽固醇含量表(每100克食物含量) 數據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楊月欣等編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