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宋藝 如何調節負面情緒? 魏新益、雷靂 假設我們在工作或家庭中遇到了挫折,情緒很糟,并盼望糟糕想法趕緊消失。但你發現你總是在不斷思考這件事。即使后來你成功解決問題,卻發現之前的糟糕想法仍在腦海中徘徊。此時,可供選擇的負面情緒調節方法有哪些?應該如何更好地調節負面情緒?為此,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研究者Kristin Naragon-Gainey、Tierney P. McMahon和Thomas P. Chacko從之前研究中篩選出常用的十幾種負面情緒調節策略,將其簡化為三種策略,并進行情景描述和利弊分析,從而為我們提供了使用負面情緒調節策略的參考指南。 第一,脫離。當遇到你的前任和他/她的新歡在一起時,為了避免產生消極情緒,你會在注意和行為上表現出回避,這就是脫離。它的特點是使用相對少的認知資源,特別適合于快速調節高強度情緒,比如前面提到的失戀刺激。脫離由多種情緒調節策略組成,其中的代表性策略是分心,次要策略是低正念、行為回避、經驗回避和表達抑制。研究表明,短期而言,分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然而,如果長期習慣性和無差別地使用分心,則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第二,厭惡性認知重復。當你的老伴去世時,你可能會陷入一段長時間的悲傷中,同時也嘗試著走出這段傷痛。這種對消極情緒的過度投入和希望回避消極情緒的矛盾心理,就是厭惡性認知重復。厭惡性認知重復也由多種情緒調節策略組成,包括憂慮、反芻、體驗回避和低接受。研究表明,與脫離策略相比,厭惡性認知重復對精神健康有更大的危害。反復的消極思維和渴望避免消極情緒的結合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它可能反映了兩個共生的情緒調節過程。例如,為了回避消極情緒,你決定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反思(反芻)或防止不良事件發生(擔憂)。然而,這時候你很容易陷入消極情緒的回憶中,從而形成想要回避卻難以脫離的矛盾心理。 第三,適應性投入。與前兩者不同,適應性投入較為有益于心理健康。它由多種情緒調節策略組成,代表性策略是問題解決,其他策略包括認知重評、正念和接受。問題解決是一種獨特的適應性策略,因為它利用對不合理外部情景的修正,來間接地調節情緒。但是,再好的策略也有缺點,因為問題解決對于一些難以修改或解決的問題可能無能為力,比如你基本不可能讓你的抑郁癥朋友快速被治愈。另外,在使用問題解決策略時,你需要更加注重對問題的情景和策略的情景適用性進行分析。 第四,作者還分析了痛苦忍耐力和情緒調節策略的關系。作者發現,如果你是低痛苦忍耐力個體,那么會傾向于某些策略。最可能采用的策略是體驗回避和擔憂,其次是低正念、反芻和低接受,再次是低問題解決、低認知重評和高表達抑制。也就是說,低痛苦忍耐力個體最容易厭惡性認知重復(特別是反芻和擔憂),其次是脫離。相反,高痛苦忍耐力個體最容易對當前體驗持有開放態度,包括接受和正念、低體驗回避。 總之,經常使用厭惡性認知重復和脫離可能會損害痛苦忍耐力。然而,我們還需要根據特定目的或情景選擇最有用的方法。即使是看起來不那么美好的策略,也可能有其適用情景和價值。反之,即使是看起來美好的策略,也有其不適用情景和缺點。 資料來源: Naragon-Gainey, K. , Mcmahon, T. P. , & Chacko, T. P. . (2017). The structure of comm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3(4), 384-4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