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讀書的意義至少在于以下三點: 1、讀書有利于做好人生選擇題,有助于過更好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 據統計,每個人每天最少有500次選擇,最高可達到1000多次選擇之多。 從早上睜開眼睛醒來開始,到熄燈睡覺為止,選擇無處不在。 從用什么牌子的牙膏,穿什么牌子的皮鞋,到上什么樣的小學、中學,找什么樣的伴侶、什么樣的工作,就連吃飯都存在吃什么的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選擇A,不選擇B呢?答案是價值觀,用接地氣一點的說法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你的選擇標準決定了選擇的優和劣,明智還是愚蠢。。 又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呢,答案是認知水平。一個人的認知水平除了受不可改變的因素如父母、家庭、社會、親戚朋友等外,應該說主要還是由一個人接受的教育或者說是讀書能力決定的。 比如,一個人大學畢業,是選擇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就業好呢? 拋開個人特殊的原因(疾病、照顧老人)外,肯定是選擇大城市好,這是為什么呢?一般人給出的原因是,大城市機會多嗎? 如果我們再追問一句話,大城市的機會為什么多呢?很多人恐怕就回答不上來了,或者也不能說到本質上。 閱讀過《規模》這本書的人就明白,因為大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高。 城市規模越大,人均所需的加油站數量越少。因此,在規模更大的城市,平均每座加油站服務的人數會更多,每月賣出的汽油數量也比小城市更多。換句話說,人口規模每增加一倍,城市只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而不 ||因此,人口每增長一倍都會帶來15%的系統性節余。在對比5萬人的小城市與500萬人的大都市時,這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為了服務100倍于原來的人口規模,只需50倍于原來的加油站數量。因此,從人均意義上來說,大城市只需要相當于小城市一半的加油站。 這是規模效應的的一個例子,其它如供水、供電、停車場、學校、餐館、道路等都遵循這這樣的規律。 社會資本是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動,這就形成聚集效應,資本多了,工資不就提高了嗎? 這個對于城市的洞察,是不是比普通的大城市機會多的認知要高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此外,大城市的學歷溢價也高,人口規模越大,人才學歷的溢價也高, 《錢從哪里來:中國家庭的財富方案》 人口規模越大的城市,程序員的學歷溢價越高。在北京,本科學歷程序員的月平均工資為1.8萬元,而中專學歷程序員的月平均工資為0.8萬元,差了1萬元。而在濰坊、濟寧這些城市,本科與中專學歷程序員的月平均工資的差異僅為1000元。人口規模越大的城市,程序員的工作經驗溢價越高。在北京和杭州,有5~7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與有1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的月平均工資差異將近1萬元。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什么,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認知,改變人的價值觀,利于做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 2、讀書的意義在于讀更多的書 這一點很多人不明白,好像以一句廢話,其實不然。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作者夏萌在《你是你吃出來》這本書說到,一個人能吃什么,能消化什么,取決于消化系統的蛋白酶的數量和種類。別以為這是無稽之談,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中國人特別是60-70年的出生的人,很多人不能喝牛奶,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其原因是這些人小的時候,全國性的經濟條件不足,很多人沒有喝過牛奶,因而在他們的腸道中沒有建立相應的菌群和蛋白酶。 讀書也是一樣,遵循以舊信息理解新信息,以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學習路徑。 知識是分層次,不懂底層的知識,上一層的概念就無法理解。不清楚赤道的概念,就無法理解什么是北緯,什么是南緯,也無法理解什么是高緯度地區,什么是低緯度等概念。 學習數學,不清楚正負數的概念,就無法解方程題;沒有學習如何解方程,就無法學習解析幾何題。沒有代數與幾何知識,非要做三角函數題,難度可想而知。 因此,只有讀書,才能讀更多的書,才能讀更更多的書,人的認知才能不斷提高。 3、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讀書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的。 作為一般的觀察,我們可以學歷為標準,評估接受不同學歷教育人的氣質,比如只接受初中教育的、接受過高中教育、接受過大學教育、接受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育。不同學歷標準的人氣質是不一樣的,這個區別的主要原因在于讀書(接受學歷教育是讀書的一種) 氣質可以細分為言談、穿裝打扮和舉止三個方面: 一個人的語言素質和語言能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庭、親戚、朋友和周邊社會與工作單位的影響,另外一個就是來自于讀書,來自于自我的學習和積累。讀書,特別是閱讀詩詞歌賦、小說、哲學歷史等文史類的書籍是提升語言豐富和水平的最重要的方式。 書讀的多了,掌握的詞匯概念就多,邏輯思維能力就強,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同一種意思就會以更好的形式表達,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 當你看到夕陽余暉讀過王勃《滕王閣序》的人腦海浮現的應該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看哪,好多鳥,好多鳥,真TMD太好看了!” 一個人的穿裝打扮,反映的是他(她)審美觀和價值觀。一般而言,讀書越多、文化知識層次越高的人,思維和判斷能力越強,審美水平越高,因而穿著打扮水平也就越得體,這是因為在他讀過的書里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關于審美的科學標準,比如色彩搭配的標準,長短配比的黃金分割法則等等,標準的高低,自然就覺得了穿衣打扮的水平。在這方面著名主持人楊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電視上出現的楊瀾,穿著打扮總是非常得體,恰到好處。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受教育影響的。讀書就會懂得一些道理、懂得必要的禮節,所謂知書達禮就是這個道理。懂得人生的道理,人的心態就會變得平和,心態平和就會不急不躁,不急不躁就會寬宏溫和,寬宏溫和就能與別人容易相處。在社交場合中就會禮讓,謙恭, 禮讓、謙恭,就會變得有涵養,有涵養就會氣質高雅。一個人通過讀書,懂得必要的道理,他就會沉著冷靜,不緊不慢,氣定神閑,譬如在飛機場排隊登機,凡事不著急,走在隊伍后邊的一般都是修養比較高的,彬彬有禮,氣質相對好的,因為他們知道,早一步晚一步是沒有區別的。 最后,我們的結論是,讀書不但有意義,而且意義很大。不但年輕人要讀書,而且老年人也要讀書,要終生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