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簡單地說是1911年-1927年,由清廷時期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各個頭領控制下的中國中央和各省政權。 袁世凱從1911-1916,一共執政了六年,袁家男人壽命都是五十左右,因為有遺傳病,三高癥,那時候醫學沒有現在發達,不知道如何控制三高,袁世凱還喜歡暴飲暴食,所以短壽是正常的,袁世凱一生與日本一直為仇敵,迫使清廷退位,和平交接權力在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避免了生靈涂炭。 袁世凱去世以后,北洋軍閥集團出現了三股勢力角逐政壇,皖系、奉系、直系。時而聯合時而為敵,他們為了鞏固擴充自己的勢力,為了自己的名聲,也為了競爭權力,不太愿意向百姓橫征暴斂,而是借助外國勢力,例如貸款,給外國勢力提供經商便利,但是由于競爭關系,不免互相抹黑,過度渲染對方失誤,使得留下負面形象居多。這一點需要注意,必須鑒別,不然很容易對歷史產生偏頗的認識。 天津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就成了租界,最多的時候有英、法、德、俄、日、意、奧、美、比利時等國家,民國時期這里繁華程度不亞于同是租界的上海,由于是租界享有外交豁免權,中國政府不能進入執法,所以很多持不同政見者可以躲在租界里搞事情。 南漢宸到了天津租界以后,馬上和續西峰、續范亭等人取得了聯系,這二人本是山西原平縣人,續西峰(1880-1926)比南漢宸(1895-1966)大十五歲而續范亭(1893-1947)只比南漢宸大兩歲,他們和南漢宸一樣本來是都曾參加山西的辛亥起義,也都因不滿閻錫山投靠袁世凱,與閻錫山分道揚鑣了,此時二人已經加入馮玉祥(1882-1948)、胡景翼(1892-1925)、孫岳(1878-1928)三方勢力組成的國民聯軍,馮玉祥最早跟隨北洋軍,被陸建章招為侄女婿,屬于皖系,直皖戰爭皖系失敗,馮玉祥轉投直系,1921脫離了直系,控制了陜西,得到了蘇聯的幫,當時蘇聯支持的中國力量有孫中山國民黨,陳獨秀共產黨,馮玉祥陜軍,間或也曾準備支持吳佩孚,其目的在于無論將來誰統治中國都會與蘇聯友好,這樣可以全力應對宿敵德國和日本。 1924年馮玉祥趁吳佩孚與奉軍在山海關激戰,接受張作霖賄賂五十萬元,在北京發動政變,把大總統曹錕監禁在中南海,讓部將鹿鐘麟將溥儀趕出故宮,1925年溥儀在日本使館人員的安排下前往天津,滿清和平交接權利,溥儀在紫禁城是《清室優待條件》里規定的,馮玉祥逼迫溥儀出宮,使其心生怨憤走投無路與日后勾結日本人建立滿洲國留下了隱患。 南漢宸在孫岳的第三軍任職,當過軍需官、訓練處長、參議,也曾帶兵參加過戰斗。 孫岳的第三軍里還有一個人物叫徐永昌(1887-1959),此人也是山西原平縣人,比南漢宸大八歲,頗得軍長孫岳倚重,徐永昌從小是個孤兒,在軍隊中長大的,雖然參加陜西軍,但是對山西家鄉父老很有深情,對閻錫山的態度與南漢宸、續西峰、續范亭等人不同,認為閻錫山在山西實行保境安民、普及教育、發展經濟等政策,使山西這個落后省份成為全國模范省,對閻的政績深以為然。后來徐永昌成為民國抗戰時期軍委四巨頭之一,抗戰勝利代表中國在密蘇里號巡洋艦接受日軍投降,人生事業達到巔峰。 簽字儀式結束后,日本代表離開密蘇里號巡洋艦,美國飛機近千架同時起飛,盤旋在日本東京灣的上空,這場波及六十多個國家,造成九千萬人傷亡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此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