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戈廖村原名小旮旯,隸屬邢臺縣路羅鎮,地處路羅川北側的一條溝谷中,四面環山,南距323省道一華里。 該村地理位置優越,尤其是邢汾高速公路的通車,大大方便了小戈廖村與山西和邢臺市區的聯系。 小戈廖村有村民約四、五百人,耕地主要分布在村西南的溝谷和路羅川中,方圓七、八華里皆為小戈廖村的山場。村民以務農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山坡栽種板栗、蘋果、核桃、柿子等果樹,山頂布滿橡樹林。 村口有一個中型壩塘,池水北岸有一顆柏樹挺立于棱角分明的紅石之上,壩塘兩岸紅石凸起,形若龍頭,此處地貌恰似二龍戲珠。 走進村內,一條南北向主街呈現眼前,邢汾高速公路如彩虹纏繞在北山腰。據村口石碑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有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如今村中主要有王、曹、趙、宋等姓氏。 走過石碑50米,主街東側一塊高地上有毀而復建的二神廟,供奉二神,護佑龍王以保風調雨順,墻體中壘砌兩塊建廟修廟的青石碑,可以清晰地看到“嘉慶17年”、“嘉慶21年”等字樣,據此推算建廟時間已有200余年。 小戈廖村的古建筑主要是用青石建筑的二層四合院,大都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分布于街道兩側的東西山坡,好似體育場的看臺,排列有序的從山坡伸向山腳。 在東坡人字形巷子的南股道臨近山腳處,有一看似普通的石頭房屋,門口放置兩塊大小不一練武功的“掇石”,小塊一百多斤,大塊二百多斤;兩塊石頭均為規則的長方體,正中挖一方形槽,以便練臂力者抓握。 推開院門,發現主房是坐北朝南的二層樓,下層是磚砌墻體,上層為磚木機構。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該宅院是從山西遷來后的最早建筑;在山區建起磚木結構的樓房,足以證明這里曾是一戶相當富足的家庭。 在東坡人字形巷子的北股道頂部,有一顆兩人不能合抱的古槐,老樹新枝,遒勁盤旋,形似飛龍。樹跟旁用石頭壘砌小廟, 紅紙書墨“槐仙之位”貼于廟內一塊石頭上。廟雖小,足見村民對于古木大樹的崇拜。心有敬畏是保持山清水秀的秘笈所在。 村子西南角高地上有一曹家祠堂的遺跡,祠堂的東南角建明柱挑檐門樓,門楣上書“竹籣芳”三個行楷大字。祠堂內是一四合院,西樓一層房屋現居住一近八十歲曹姓村民,北屋是祭祀用的正房,石木結構二層小樓,陽面是太行古村落少見的全墻體開窗結構,雕梁畫棟,刻有壽桃、祥云等精美木雕圖案。 歲月的風雨使精美的建筑構件灰頭土腦,幾予傾廢,新人拜天地時面對祖宗叩拜的喜慶場景不復存在。 深山寧靜之地,得水優土厚之利,村民當然感激上蒼,敬畏自然。曹家祠堂后側山坡上有土地廟,主街東側臺地上有毀而復建的二神廟,村口東側高地上有觀音廟,正是村民這種樸素心里的體現,也說明久居深山、遠離喧囂塵世的淳樸村民期盼平安健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永享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小戈廖村一帶地勢高,降雨豐沛,地下水豐富,井水是巖石中滲出的山泉水,村中的三口古井仍在使用。這些古井上沒有轆轤,用一根帶鉤的木棍就可提桶打水。 行走街道,穿家走院,門口院落隨處可見紅石石臼,村民仍然用它來搗豆沫食用;不時能看到帶有“百忍堂”“松竹蘭”“孝”“謙受益”等文字和鹿、龍、竹、蘭、牡丹等圖案的石雕、木刻,這些雕刻時時提醒村民注重修身、齊家,以世代相傳的智慧處理世間紛爭。 小戈廖,一個恬淡自然,物產豐盛且有人文情懷的村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