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兵緒 有友友上傳廟會的照片到朋友圈,照片上小商小販云集,閑下來的人們在廟會上選擇需要的過冬物件。 特別是還有一場大戲,吸引了不少老年人駐足觀看。耳邊似乎響起鑼鼓家什的樂聲,伊伊呀呀的唱腔…… 我們這里把戲劇稱為“老戲”,前多少年,每年村里都會安排三兩場老戲來村里演出幾天。 這戲臺一搭,我們這些小伙伴們就忙開了,奔東走西,叫姥娘,喚姑姑,乃至近親遠戚。誰家來看戲的親戚多,誰就傲驕的不行!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因而小時候就不知道啥是“老戲”。光聽大人夜里講閑話,說起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什么花木蘭代父從軍。記得第一次看“老戲”,大概十來歲。 那是“老戲”放開初始,八里外的白岸村將以前的老戲班子又進行了重新規整,重新排練。那年正月十五,首場演出吸引了四鄰八村的人蜂涌而至。 三叔也帶著我前去觀看。開場了,看那穿著的衣服挺奇怪,聽那“咿咿呀呀”的唱腔鬧不懂,出來進去的幾個“打把子”的,更不知是干啥的?這就是老戲?可實在提不起興致,因此也沒多少印象。 記憶深刻的是初中將要畢業的那年冬天,村里請來了一把“老戲”。這大概是1980年的冬天吧! 那時候,本家六爺任村支部書記。六爺很愛看戲,什么戲到了他老人家眼里,都是好戲。 所以村里不少人對六爺看戲的眼力不敢恭維。可這場戲,卻讓村里人改變了對六爺看法。 據說這把戲是來自河南某地,并且是河南墜子,就是盲人先生說書的那個調調。那個戲班子只有十來個人,初來白岸公社演出,串了不少村子了,得到了廣大山民的喜愛,可以說是在白岸唱響了! 六爺在公社開會時,得別村干部推薦介紹,于是就定下了這把戲,來村里唱幾天,讓村里人也樂呵樂呵。 得到要唱戲消息,三叔去白岸口村叫回二姑。我在大姑村上初中,正好到大姑家報告唱戲的消息。姥娘舅舅家是本村的,這個就不用費心了。其他正式非正式的親戚也都通知來看戲了。 記得當時這把戲就在村東校園的老戲臺上演出,現在的舞臺是1984年在原來舊舞臺的原址上重新翻建的。 那把戲白天唱得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夜里唱得是鍘趙王。那時候,對戲文不了解,只看個紅火熱鬧。好在老院的里間爺懂戲文,能把大篇幅的戲文背下來。 所以從里間爺那里了解了這兩場戲的大概故事情節。這樣到戲臺下看起來,還能看個七七八八。 開場演出,舞臺下聚滿了人,鄰近村也來了不少人,比白岸過會還熱鬧。多少年,村里也是第一次這么熱鬧非凡! 由于是說書的那調調,上歲數的人一般都能聽得懂,不少人還能哼上一段,再加上愛熱鬧的人又聽了里間爺的解說,了解得更加詳細了。 在舞臺下,大部分人都是聚精會神地看,把聽到的與正演著的又融會貫通,所以人人看得入迷,個個沉醉其中。 不少小伙伴們在戲臺下叫叫嚷嚷,都得到了大人的斥責。特別是六爺幾次在開戲前重點說了各家孩子各自看好,不要影響大家看戲,所以家長們都把自家孩子看得嚴嚴的。 可沒唱了兩三天,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自天而降。這場大雪持續下了三天三夜才住了,至少也有尺來厚。 雪一停,太陽出來了,村里人立刻忙著清掃積雪,把大街小巷,校園里與舞臺下都清掃得干干凈凈。雪一停,這戲又繼續開演了! 為了大家能看好戲,還不受凍,六爺組織各隊長,派出年輕人去抬回來幾個大樹根,多根大粗爛木頭,在舞臺下燃起了幾堆大火,晝夜不熄滅。 這些日子里,村里人興高采烈地全是議論著這場戲,不光議論故事情節,誰忠誰奸,誰好誰壞,還紛紛議論哪個小生演得好,哪個青衣演得真,特別對有個瘦高身材的“老袁”贊嘆有加。 這“老袁”人高卻瘦,看起來非常干練,且有一身好武功,來個十連翻不喘氣,弄槍舞棒更是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這家伙成了小伙伴們崇拜的偶像了!于是乎,每個小伙伴手中不是多了一支槍,就是多了一把刀,一見面就是砍砍殺殺,好不熱鬧! 大人小孩對這場戲的議論,也感染著我們這些上中學的學生們!盡管我們是畢業班,老師抓得很緊,但這場戲也影響著我們,讓我們也心癢難耐。人在教室坐,心早到舞臺下了。 經多次向老師請求,老師允許大家下午可看戲,但上課時間作了調整,早上八點正式上課,提前到了七點,中午十二點放學,錯后到了一點半,并且還取消了早讀時間。 這樣以來,雖然同學們得提前早起一小時,為了能看戲,沒有一個遲到的。每天不到七點,就全部到了教室。 其實,幾位老師也想去看看戲的,就采用此方法,既不耽誤上課,也不耽誤看戲,一舉兩得! 這樣一來,同學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了,為了能看戲,作業都能按時完成,沒一人拖拉,沒一人掉隊。 中午一放學,都能按時交上作業。走出教室,一溜小跑到家,匆匆吃口飯,到戲臺下正好趕上好戲開演!這學習看戲兩不誤,也讓我們醉了! 盡管天晴了,漸漸轉暖,可由于雪下得厚,直到定好的十一場戲唱完了,路仍消不開,這把戲一時也找不到下家,一時半時也無處可走。 就是想回家,也出不了大山。于是這把戲的領頭團長與六爺商議,接下來的日子,戲接著唱,但只管飯,不要戲錢了。這大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這幕布不缷,舞臺下的大火不熄,鑼鼓家什又敲響,青衣老旦又出場。 但接下來,這把戲又遇到了難題,可沒什么戲本可演了!這叫人實在尷尬了!可這沒啥的,里間爺得知消息,親自找到這把戲的團長,把自己熟悉的一本戲,傳給他們。 這下讓團長喜出望外,馬上找人著手記下劇本內容,立即投入排練之中。他們前晌排練,后晌就上臺演出,還別說,這下還真救了他們的大駕!既排練了新戲,又不誤演出。團長多次到老院向里間爺請教并致謝! 這場戲演演停停一直持續了十一天,直到雪消路開,他們找了下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我們村。 全村人這下可過足了看戲的癮,一連唱了十一天大戲,這在當年當時的白岸公社,可就拔了頭籌了!全村人,尤其是上歲數的人誰見了六爺都是夸贊,這場戲真是少見的好戲啊! 如今四十年過去了,不知當年看戲的村里人,還有幾人記得當時的情景?今天我將此記錄下來,也許會點燃些許人的記憶。但那場唱了十一天的大戲,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 圖片來源:《邢臺城頭微生活》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