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慶敏 鄭洪恩(1913--1937),男,系原邢臺縣押石村人。1936年春在山西臨汾參軍,成為一名紅軍戰士。1937年8月,鄭洪恩隨八路軍129師轉戰山西抗戰;12月隨129師陳再道副旅長東進冀南開辟抗日根據地,途徑邢臺平漢(北平至漢口)鐵路日寇封鎖線時,為掩護大部隊通過,與日偽軍激戰英勇犧牲。曾任八路軍129師769團通訊兵班長、排長。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國際發展形勢和中國將來的發展方向,討論了轉變黨的策略方針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紅軍的軍事部署和作戰行動,應確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線”與“鞏固、擴大現有蘇區”這個基點上。把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的主要方向,放在東邊的山西和北邊的綏遠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蔣、渡河東征”的口號。1936年2月17日,毛澤東簽發東征宣言,東征紅軍進入臨戰狀態。2月20日,正式下達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擊隊,先頭絕對隱蔽,乘夜偷渡。一夜之間,全軍就突破了閻錫山的黃河防線。經過3個多月激戰,擊潰了晉軍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轉戰山西50余縣,殲敵13000余人,俘敵4000余人;同時,東征擴大紅軍8000余名,籌款50萬元,組織地方游擊隊30多支,建立了縣、鄉、村蘇維埃政權,發展了黨的地方組織,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種。鄭洪恩就在這個時候參加了東征的紅軍隊伍。他1913年出生在城計頭鄉押石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里,有兄弟三個,他排行老大。一家人只有3分旱坡地,生活十分艱難。1936年3月,為維持家庭生活,她丟下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女兒到外邊打短工。他輾轉山西好幾個地方,最后來到山西臨汾找活干。4月,紅軍東征臨汾時,他親眼看到了紅軍是為貧苦窮人打天下的隊伍,路途遙遠未能與家人聯系,就毅然決然報名參加了紅軍,并當上了通訊兵。為了擴大抗日統一戰線,促使蔣介石、閻錫山共同抗日,紅軍帶著勝利的戰果返回陜北革命根據地。鄭洪恩跟隨部隊到達延安后,積極參加軍事訓練和通訊技術的學習,由于表現突出,8月被提拔為通訊班班長。 “七七事變”后,華北危機,全面抗戰迎來高潮,紅軍按照國民革命戰斗序列改編成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8月,鄭洪恩的通訊班隨八路軍129師769團開赴山西開展游擊戰。通訊兵的重要職責就是要保持領導機關電話暢通,接聽命令無誤。通訊工作非常重要,相當于指揮員的“眼睛”和“耳朵”。那時的他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并且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讓電話出現任何故障。為了保證769團與師部的通訊聯系順暢,他和通訊班的戰友們常常冒著被敵人發現的危險,在山間鋪設電話線。有好幾次架線,被敵人發現,呼嘯的子彈擦著他的頭發、肩膀飛過,有一次肩膀上還受了輕傷,可他忍著疼痛硬是把線架好。由于鄭洪恩在山西三個多月的戰斗中表現優秀,同年11月升任769團通訊排排長。1937年12月,為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由八路軍129師第769團抽調兵力組建東進抗日游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在司令員陳再道、政委李菁玉率領下,向河北南部地區進軍。鄭洪恩所在的通訊排隨團部一起向冀南挺進,當翻越太行山脈路過家鄉時,到家住了一晚。晚上,村里的一起光屁股長大的伙伴、自家長輩和左鄰右居都到他家來看望他,大人孩子擠了滿滿一屋子。都聽說他從山西回來了,問這問那,天南海北的新鮮事都打聽。最后,當只剩下幾個窮哥們時,他神秘地悄悄告訴大伙兒:“現在有一支抗日的隊伍,是為咱窮人打天下的隊伍,那就是八路軍!以后咱們有地種,有房住,還會過上好日子的。”年輕人都半信半疑地說:“那真好,只不過你說的都是笑話,實現不了!”“你們好好干,總會等到那一天的!”第二天,他悄悄地離開家,和戰友們一起踏上了抗日東征的道路。經過近一天的行軍,傍晚十分,部隊到達西黃村一帶隱蔽起來。到晚上10點,部隊悄悄地越過了石頭莊日偽軍第一道封鎖線。經過1個小時多的行軍,隱蔽到平漢鐵路會路段,觀察鐵路附近日偽軍活動情況。這時,鐵道旁崗樓的探照燈向四周不停照射,鐵軌上的裝甲車、路邊上的士兵來回巡邏。到半夜時分,敵人防控稍微松懈,探照燈剛轉過時,部隊迅速地越過鐵路。當探照燈轉回時,戰友們又迅速臥倒隱蔽……過了一會兒,崗樓上敵人突然發現了什么動靜,四處亂射,頓時槍聲大作,胡喊亂叫。鄭洪恩和負責掩護的其他戰友速向探照燈和崗樓射擊,探照燈熄滅,他們迅速越過鐵路。這時崗樓、巡邏車機槍亂掃。鬼子偽軍因天黑不敢追擊,用迫擊炮轟炸,不幸一顆炮彈在鄭洪恩身邊爆炸,他身負重擊,壯烈犧牲……天亮時,大部隊到達任縣預定的村莊。戰友們面向西方,脫帽向鄭洪恩和另外兩個戰友犧牲地默哀致敬。隨后,大部隊繼續向南宮進軍。一年后,在徐向前副師長和陳再道司令員領導下,部隊由由五百人發展到一萬多人,建立了以南宮為中心所轄十幾個縣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給予日偽軍沉重打擊。當時,鄭洪恩烈士犧牲在東進冀南的敵占區,抗戰又經歷了八年,黨組織多年尋找烈士的遺骨,但始終沒有找到。烈士的遺骨也許被日寇埋進了“萬人坑”,也許粉身碎骨化作了春泥,也許......鄭洪恩烈士和千千萬萬個革命烈士一樣,為了民族獨立和新中國建立灑盡了最后一滴血!黨和政府以及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建國后,邢臺縣人民政府追認鄭洪恩同志為革命烈士!鄭洪恩烈士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浩氣長存!作者簡介:安慶敏,男,生于1959年12月,邢臺縣城計頭鄉押石村。大專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