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之所以能夠取代中原王朝,成功站穩(wěn)腳跟,與幾代人的努力分不開,在這其中,男兒立下赫赫戰(zhàn)功,攻城掠地,在政治方面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改革,如此才融入了漢人的天下。不過在這其中也有幾位女性的功勞,比如有名的孝莊太后,她是一位杰出優(yōu)秀的女政治家,伴隨著兩位皇帝的成長,只是盡力輔佐,從未想過越俎代庖,如此被后世稱為一國賢后。 她的名字是布木布泰,博爾濟吉特氏,在她嫁給皇太極后,當時的孝端文皇后是她的姑姑,后來她成為了孝莊文皇后,皇帝死后,她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等到兒子長大后,她逐漸放權。兒子死后,她又輔佐孫子康熙皇帝,鏟除了功高震主的鰲拜,等到康熙徹底掌權后,她在后宮頤養(yǎng)天年,活到七十五歲高齡,死的時候囑咐皇帝要將自己安葬在孝陵附近,可她的丈夫皇太極是被安葬在昭陵的,如此決定實在是讓人不解。 有人認為這與她一生中的那次改嫁經(jīng)歷有關,所以她無法和第一任丈夫合葬,可她是否真的下嫁攝政王一事,還沒有蓋棺定論,仍然存在異議。相傳她嫁給了攝政王,也就是多爾袞,此人是皇太極的弟弟,所以多爾袞是孝莊的小叔子,這樣的事情放到現(xiàn)代讓人都是難以接受,更別提是在禮法嚴明的皇宮中,這樣的事情足夠成為長時間的笑談。按照電視劇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兩人是真心相愛的,只是身不由己,不過在寡情的皇宮中,真的會有愛情嗎?所以民間說法更傾向于兩人是因為利益結(jié)合,一個要色,一個要權,所以才會發(fā)生這樣荒唐的事。 皇太極駕崩后,兒子年紀尚且年幼,僅僅七歲,不適合做皇帝,所以朝中大臣排除了這個選擇,將視線放在了先皇的兄弟身上,多爾袞和其他兩位皇子手中都有兵權,所以他們想從這三位皇子中挑選出新皇。但這一切都沒有問過孝莊皇后的意見,她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孝莊皇后并非普通的后宮女子,她很有手段,選擇多爾袞作為盟友,她成功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這才有了后來的順治皇帝。 多爾袞為什么會選擇唾手可得的皇位,而要扶持小孩子繼承皇位呢?當時的孝莊也就三十歲左右,貌美如花,風韻猶存,多爾袞正值壯年,一來二去,兩人互生情愫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答應了孝莊的請求,成為攝政王,輔佐年幼的小皇帝,還以皇父自居,如此人們便認為這兩人之間有私情,太后改嫁也是很有可能發(fā)生的。可后來多爾袞在打獵途中不慎落馬,沒有治療好,一代風云人物就此逝世。 沒有了攝政王的威懾,小皇帝對他的不滿全都爆發(fā)了,將他生前的不敬行為全都細數(shù)定罪,比如他自稱為“皇父攝政王”,又比如他經(jīng)常進入后宮內(nèi)院,一樁樁一件件,全都記在順治心中,之前是他能力不足,無法反抗,還需要多爾袞的輔佐和權力,所以他對母后和多爾袞的私情沒有多說什么,就連改嫁一事,他也沒有提出意見。 雖然這件事沒有被記載,但當時下的詔書卻被發(fā)現(xiàn)了,宣統(tǒng)初年,清政府的檔案館倒塌了,工作人員去收拾的時候,竟然發(fā)現(xiàn)了順治年間宣布太后下嫁攝政王的詔書,如此似乎有了石錘,大家都基本相信了確有此事。 時隔三百年,一樁宮廷秘聞,竟然隨著圍墻的倒塌而大白天下了,這也是天意如此。試想,如果孝莊沒依靠多爾袞,很難想象一個女子和一個幼童,能坐穩(wěn)滿洲的天下,在滿洲八旗戰(zhàn)功赫赫的王公貴族比比皆是,能取而代之的也絕非爾爾,孝莊靠什么,能讓順治的寶座兼顧如磐石呢?仔細想想,由不得你我不信。 孝莊死后不愿意和先帝合葬,難道真的是為此嗎?當時兩處陵墓相距甚遠,皇太極安葬在沈陽,可孝莊是死在了京城,若是要夫妻合葬的話,孝莊的尸體就要經(jīng)過長途跋涉被運往沈陽,她很有可能是不想死后受苦,所以想要直接葬在京城,這樣也能夠陪伴自己的兒孫,如此說來她想要安葬在孝陵,也是有可能的。 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賢后,輔佐兩位皇帝,這已經(jīng)足夠讓后世人敬佩了,她的改嫁一事只是瑕不掩瑜。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太后下嫁考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