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講象形字。我們先補充一下概念——什么是象形字呢?那就是我要寫“馬”這個字,我就把“馬”畫出來;我要寫“車”這個字,我就把“車”畫出來。有人說,這多麻煩呀!但是沒辦法,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這個字,你想要創造出一個字,還要讓大家都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除了畫出來,還真是找不出別的什么好辦法。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現代人還能辨認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上一次我們講了創造漢字時的“近取諸身”,也就是利用人本身創造一些象形字。這一次我們講“遠取諸物”,也就是利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創造一些象形字。先看一下上面剛提到的“馬”和“車”。 “馬”字的甲骨文就是“馬的畫像”,金文、小篆開始符號化了,明顯地不像“馬的畫像”了,而是一個寫出來的筆畫勻稱美觀的字。但我們還是能看出來——它是由從前的畫像演變過來的。一直到今天的“馬”字,雖然變化很大,但我們仍然能確定它是從甲骨文演變來的,而不是由誰別出心裁另外再創造的。
圖-馬(甲骨2-金文-小篆-隸書2-楷書-簡化字) “車”字的甲骨文有兩個車輪,還有套馬的設施,有的中間還有車廂,后來一直演變到今天的“車”字。雖然幾千年來變化很大,但我們看下圖的演變過程,還是能夠確定——今天的“車”字就是從甲骨文的“畫像”演變來的。
圖-車(甲骨3-金文2-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簡化字) 下面先看幾個和動物有關的象形字: 甲骨文里表示“鳥”的字有兩個,一個是“鳥”,一個是“隹”(zhuī)。大家看這兩個字的甲骨文、金文,都是畫出來的鳥。
圖-鳥(甲骨2-金文3-小篆-隸書2-楷書-草書-簡化字)
圖-隹(甲骨2-金文2-小篆-隸書2(隹雄)) 注:“隹”的單字現在幾乎不用了,我們看上圖中隸書的“雄”,最初的意思就是“雄鳥”,“雌”也是一樣的。 說了天上飛的,再看水里游的?!?/span>大魚吃小魚”的“魚”、“烏龜”的“龜”,都是象形字。
圖-魚(甲骨4-金文2-小篆-隸書2-楷書-行書)
圖-龜(甲骨3-小篆-隸書-楷書-草書2-簡化字) 地上跑的動物那就更多啦!大家看“老虎”的“虎”,甲骨文就是畫了一只老虎。
圖-龜(甲骨2-金文2-小篆2-隸書-楷書) “梅花鹿”的“鹿”,甲骨文、金文就是畫出來的鹿,頭上有很大、很漂亮的鹿角,很形象。
圖-龜(甲骨2-金文2-小篆1-隸書2-楷書2) 古人家養的動物有豬、狗、牛、羊等,這些字也都是象形字。 先看“豬”和“狗”。古人把這兩個字分別寫作“豕”(shǐ)和“犬”,大家看甲骨文“豕”和“犬”的區別——那就是狗的尾巴要長。把這個特征表示出來,你寫出來的字別人才能辨認。
上圖—豕(甲骨-小篆) 下圖—犬(甲骨-金文) 再看“牛”和“羊”,它們頭部的特征最明顯。古人很聰明——既然頭部特征這么明顯,我把頭部特征表示出來就可以了,沒必要費勁再畫身子了。大家看甲骨文的“牛”和“羊”,雖然我們沒有做過專門研究,不是大學教授,也仍然能夠一眼就認出來。 上圖—牛(甲骨-金文-隸書2) 下圖—羊(甲骨-金文-小篆-隸書2)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有鳥、魚、龜、虎、鹿、狗、豬、馬、牛、羊這些字,說明3000多年前的人就和這些動物打交道了。大家學歷史的時候會了解到,豬和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 接下來再看一些和植物有關的象形字。 大家看“小麥”的“麥”字,甲骨文就是畫出來的。 圖—麥(甲骨-金文-小篆-隸書) 還有“西瓜”的“瓜”字,金文就是瓜蔓上結了一個瓜。再看今天的“瓜”字,還能看出這樣的痕跡。 圖—瓜(金文-小篆-隸書) 還有“禾苗”的“禾”字,“樹木”的“木”字,甲骨文都是簡潔刻畫出來的。注意古人創造“木頭”的“木”字的時候,意思指的是“樹”。我們說“枯木逢春”、“草木皆兵”、“緣木求魚”、“一草一木”、“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里的“木”都是“樹”的意思。
圖—禾(甲骨2-金文-小篆-隸書)
圖—禾(甲骨2-小篆-隸書2) 果樹上會長果子,甲骨文、金文的“果”,就形象地畫出了樹上的果子。有的樹上長著好多刺,大家看“荊棘”的“棘”字,就是兩顆長滿刺的樹。 圖—果(甲骨-金文2-小篆-隸書) 圖—棘(金文-小篆-隸書) 再看看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日”、“月”、“水”、“火”、“山”等字的甲骨文,都是按照它們的形象特點簡潔刻畫出來的。
圖—日月水火山 再看“泉水”的“泉”字,甲骨文“畫”的就是“泉眼里流出水來了”。甲骨文的4種寫法,筆畫越來越少、也有不斷“簡化”的意思。而隸書的2種寫法,則又出現了“繁化”現象。因為第1種寫法把小篆的筆畫給拉直了,看不出“水”這個意思了。為了強調“水”,又“繁化”出第2種寫法。
圖—泉(甲骨4-金文-小篆-隸書2) 還有日常生活有關的一些象形字。 大家看“門窗”的“門”字,甲骨文就是兩扇門,太像了。
圖—門(甲骨2-金文-小篆-楷書-行書-簡化字) “茶壺”的“壺”字,甲骨文、金文就是畫了個壺,身子很高,上面有小口,還有蓋子,很形象。
圖—壺(甲骨2-金文2-小篆-隸書3-楷書-行書-簡化字) “器皿”的“皿”,甲骨文、金文就是畫出來的容器,下面有底座,兩邊還有抓手。
圖—皿(甲骨2-金文-小篆-隸書) “菜刀”的“刀”字,甲骨文像是簡筆畫,下圖中的金文就是畫出來的一把刀。
圖—刀(甲骨-金文-小篆-隸書) “衣服”的“衣”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基本都是用簡筆畫了一件上衣。
圖—衣(甲骨2-金文2-戰國簡牘2-小篆2-隸書3-楷書) 注:大家看,甲骨文、金文、戰國簡牘、小篆中的“衣”字都分別有兩種寫法,也就是“左衽”、“右衽”都有。直到隸書(大家看第三行第一個隸書的寫法,這個是馬王堆漢簡中的字),寫法也還是“左衽”的。那時候,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會寫字的都應該算是文化人。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從“衣”字的上述寫法中,我們好像看不出“右衽”在文化上更有優越性。 養蠶取絲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亮點。絲綢是用來做高檔衣服的,是中國古代對外出口的重要高檔商品。大家看,“絲”就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畫出來的“并列的兩束絲”,很形象。 圖—絲(甲骨2-金文2-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簡化字) 還有“力量”的“力”字,甲骨文、金文就是一個翻土的工具。要種地,首先得把土翻松。3000多年前創造這個字的時候,中國人還沒有開始用牛耕地(牛耕大約出現在春秋末期,大約2500年前左右)。那么就需要由人拿著這樣的工具、用自己身體的力量去翻土、松土。這就是“力”這個字最初的意思。 圖—力(甲骨-金文-小篆-隸書) 還有“衣食住行”的“行”字,最初指“十字路口”,后來泛指“路”。再后來才演變為動詞(表示“行走”)。
圖—行(甲骨-金文-小篆-隸書2) 好啦,象形字就講到這里。總結一下,這一次學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象形字,像“鳥、魚、龜、虎、鹿、狗、豬、馬、牛、羊”這些動物,像“禾苗”的“禾”、“西瓜”的“瓜”、“樹木”的“木”、“小麥”的“麥”這些植物,還有“日、月、水、火、山、泉”這些自然界的存在,以及“門窗”的“門”、“菜刀”的“刀”、“汽車”的“車”、“力量”的“力”、“行路”的“行”這些日用的事物,這些字最初都是通過“畫像”創造出來的。 大家對這一次的內容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歡迎留言,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