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國學生活·櫻桃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老子》有言:“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放低自己,并不是貶損自己,而是心懷謙卑,以低處立,往高處行。 境界越高的人,姿態越低;而越是輕狂無知的人,越把自己太當回事。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放低姿態的格局,不自大、不自夸、不自耀,才能行穩致遠。【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 修為不夠,越是張揚 作家劉同說過一句話:“浮于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層次越低,修為不夠,越是難以沉下心來提升自己,越喜歡張揚自己。 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得意忘形,活在自吹自擂的虛假世界里。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自幼聰慧,繪畫天賦非凡。 得名師沈周指點后,繪畫技藝更是一日千里,超然于眾人。 但師長的肯定,同行的贊譽,久而久之,唐伯虎內心難免生出驕矜淺薄之氣。 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同行的畫作,有時甚至連老師沈周的批評提點也不放在心上。 唐伯虎卻不知道,自己當時的繪畫水平,離老師還有著天塹之別。 繪畫是如此,連進京趕考也是極度驕傲自負。 作為鄉試第一名的解元,本應前途似錦,但他因自視甚高,科考后口出狂言:“狀元一定會是我的!” 最后,唐伯虎不僅和狀元失之交臂,還應牽扯到科考弊案被下了大獄。 《道德經》早就有言:“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意思是說,自以為是顯擺自己的人得不到彰顯;自我夸耀大言不慚的人得不到認同。 修為不夠的人,被浮躁張揚裹挾,陶醉于自我優越感之中,止步不前,蹉跎了歲月,也辜負了自我。 越是淺薄的人越愛張揚,越是不凡的人,越是謙遜低調。 ![]() ![]() 格局變大,姿態自低 一名偉大的哲學家曾說:“當我們學會謙遜時,就是最接近偉人的時候。” 才高不自詡,位高不自負,這樣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姿態放低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對世界對他人有著一顆敬畏之心,是做人的大格局。 嘉靖年間,有一位文學愛好者名叫董云,求知若渴,也頗有些聲名。 他68歲時,曾到往浙江會稽山游學,恰逢王陽明在此講學傳道,旁聽幾次后,深刻認知到自己才疏學淺,王陽明博物通達。 于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前去找王陽明拜師。 當時的王陽明才53歲,他執意不肯收長者為徒,再三推脫。 董云身邊的友人們也紛紛勸道:“你年紀已大,聲名遐邇,何必如此用功求學呢?” 他卻說:“年紀雖大,但所學太少,有幸遇到良師,一定要從頭學起。” 兩年后,70歲的董云在除夕之夜冒雪趕往會稽山,正式向王陽明行了拜師之禮。 這個故事,也被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董云古稀之年,尚能不滿足過去的成就,低頭求知,令人動容。 所謂人生的修行,就是一個拾階而上的過程。 最怕就是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躺平,在懶惰懈怠中白白耗費光陰。 正如《了凡四訓》中說:“惟謙受福。” 一個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態,往往就越有福報。 所以無論到了哪一個臺階,都應該放低自己,行為謙遜,持續精進,不斷成長。 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喜悅;學海無涯,行一程有行一程的收獲。 當一個人格局變大,自會生出更多敬畏謙卑之心,姿態也必然越放越低。 ![]() ![]()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大地放低姿態,終聚水成海;人放低姿態,才最終成才。 參天大樹離不開深入地面的樹根,高樓大廈離不開牢固的地基。 世間萬物源于一個“低”字,不僅蘊含著深厚的底蘊,更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 曾看過一則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很喜歡出門游玩。 有天,迎面走來一個乞丐,道路兩旁的人都露出鄙夷的表情,很是嫌棄。 然而,這位乞丐卻向十分禮貌地向國王行禮問好,以示尊敬。 國王見狀,馬上取下頭上的禮帽回禮。 身邊的侍衛不解,問道:“您是高高在上的一國之主,為什么要向乞丐行禮呢?” 國王回答說:“路邊的乞丐尚且知禮,更何況我還是一位國王呢?” 侍衛聽后,倍感羞愧。 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個人真正的修養,不在于地位高低,而是看他如何對待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 境界越高的人,姿態越低,不自視過高,謙遜待人,才會得到他人真心的敬仰。 靜水流深,人貴謙遜,一個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態,人品就越高貴。 ![]() ▽ 古訓有言:“厚德方能載物,內圣方能外王。” 你的姿態有多低、格局有多大,就能有大多的成就。 目空一切,只會讓人敬而遠之;放低自己,才能拔高人生。 茫茫人海,浩瀚星辰,每個人都不過只是滄海一粟。 做人要放低姿態,不恃才傲物,不自視甚高。 心懷謙卑,以更大的心胸接納世事,生命才能枝繁葉茂。同意的點個在看,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