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哪天起,寶寶變得越來越有脾氣了! 只要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哭大鬧; 可當你要求他做什么事的時候,小家伙卻經常搖搖頭說:“不!” 為什么原來的乖寶寶現在卻變成了脾氣大王?爸爸媽媽又該怎么應對呢? 01 “壞脾氣”?他還沒學會表達呢? 2歲左右的寶寶,身體和心理都在急速地發展,他們逐漸發現,自己不用爸爸媽媽幫忙就能干很多事情。 比如可以自如地走來走去,可以用積木搭一個在他們看來超級棒的“小房子”…… 當他們不再那么依賴別人時,就特別渴望“自己做”和“做自己”! 小家伙很想試探一下自己究竟能不能做成,同時也探一探父母“禁止”的底線究竟在哪兒。 而當這種熱情洋溢的甚至有點兒偏激的自主愿望不被理解時,還不大會清晰表達自己的小家伙自然會用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啦。 02 你可以怎樣做? 自己保持情緒穩定 有時候,寶寶的脾氣是父母“誘導”出來的。 比如父母之間經常爭吵,那么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寶寶也就潛移默化地“繼承”了這種溝通方式。 另外,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會跟著發脾氣,用發脾氣應對發脾氣。 這種情緒化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暫時由于害怕而有所收斂,但實際上更強化了情緒化的溝通方式,孩子體會到的是,誰脾氣大誰說了算。 給寶寶充分的滿足 首先,要滿足孩子諸多的生理需要,比如寶寶餓了、累了、困了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及時作出針對性的反應。 其次,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要盡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允許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要尊重他的喜好、節奏和空間。 當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恰當的滿足,自己的空間被尊重的時候,你會發現,寶寶很聽話呢! 或許你有點兒擔心這樣做是不是一種“溺愛”。 其實判斷是否“溺愛”的標準不是滿足的多少,而是是否有原則。 只要你是根據自己的原則而不是孩子的情緒行事,就不是溺愛。 大人們干涉太多是寶寶大發脾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寶寶想自己穿鞋子媽媽卻非要替他穿好,寶寶想自己吃飯,奶奶卻堅持要喂給他吃……這樣寶寶不發脾氣才怪! 所以,在和寶寶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顧及寶寶的自主愿望,由他來決定玩什么、怎么玩,由他來決定要不要父母參與或幫助。 如果寶寶想嘗試自己做,就讓他做好了,做不好、慢一些也沒關系,弄壞一點東西也別計較,只要我們保證孩子不出危險就行了。 適時安撫 如果寶寶發脾氣時不怎么說話卻喜歡摔東西、打人,很可能是因為他的情緒還不能通過語言很好地表達出來。 盡管寶寶在這個年齡已經能說不少話了,但是很多復雜的情感還無法完全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于是便開始“武力解決”了。 這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平復寶寶的情緒,比如把寶寶抱到懷里,輕輕地撫摸,語氣溫柔地說:“寶寶不高興啦,寶寶為什么不高興啊?媽媽真的很想知道……” 教會孩子恰當的表達方式 等寶寶情緒穩定后,可以引導寶寶用語言或手勢解釋發脾氣的原因。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通過“猜”幫寶寶學習表達,但千萬別忘了留更多的機會給孩子自己去體驗“說比鬧更有效”。 |
|
來自: 0004xiaolin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