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親子綜藝《一起出發吧》播出,演員楊爍在節目中呈現出的對待兒子楊雨辰嚴厲的教育方式引發網友熱議。
楊雨辰說道五號是他的幸運數字,但楊爍卻試圖說服兒子選一號,不過沒有成功。選擇結束后,節目組告訴楊爍,五號房的地理位置較差,又高又遠,而且只能通過步行的方式到達。同時出于對孩子的考慮,節目組告訴楊爍,路途較遠,如果楊雨辰不舒服能適當抱一下。 而楊爍卻擺著一張不耐煩的臉,似乎覺得要走得這么辛苦,錯都在兒子身上。一路上不停抱怨和責怪楊雨辰,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年紀尚小,心靈脆弱,還沒能達到獨立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他要如何知道哪一號房最好? 面對自家的孩子,楊爍從來都是責怪,沒有一處讓他滿意的,還一直擺著嫌棄的表情,看到楊雨辰不會疊衣服時,不是走上前去耐心地教,而是不停地地訓斥諷刺。“疊幾折?我是這么教你的嗎?” 看到楊雨辰一臉委屈的模樣,觀眾都覺得心疼。 對此,楊爍在節目中表示不會放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會改變一些態度,對兒子不那么嚴肅。“自己家的孩子我特別心疼,但他是個男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男子漢。” 看得出楊爍也是愛兒子的,他一邊喝斥一邊用手也護著孩子,只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活得得有多小心翼翼,多痛苦啊!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有擔當、抗壓能力強,平時很少贊美孩子,故意打擊諷刺孩子,認為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強大。 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打擊”,過于嚴厲總不認可孩子的教育方式,非但不會磨練出孩子的意志力,還會導致孩子出現“否定自我”的心理問題,變得懦弱不自信,甚至會剝奪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02 昨天外甥來我家,說想住在我家,再也不想回家了。細聊之后得知,外甥被爸媽聯合痛罵了,不是跑得快差一點被混合雙打。 外甥今年5歲,長得帥氣可愛,是家里寶貝。妹妹和妹夫對他寵愛有加,買最好的衣服用品,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連玩具都選質量更上乘的,總之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給外甥最好的。大小節日妹妹兩口子都會抽時間帶外甥出去玩,他家旅游的紀念品都裝了一大箱子。 對于這種寵愛,好多父母是做不到的,這也是外甥的幸運。相比妹妹我自責自己對孩子做的不夠,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出去玩,也沒能讓孩子上更好的小學,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可隨著外甥的長大,變得越來越敏感,很會看臉色。經常問妹妹,媽媽你高興嗎?高興就笑一個,孩子好像生怕媽媽不高興,他又愛父母,又怕他們。也許是工作壓力的緣故,妹妹和妹夫的脾氣都很大,對孩子沒有一點耐心,一點小事也會惹他們發火動輒就批評、痛罵。 這次是由于幼兒園的元旦演出,外甥給搞砸了。原來外甥班級的同學一起表演踩踩踩舞蹈的,按事先彩排外甥站在第一排。可是正式表演時,也許是第一次上臺緊張,外甥在臺上不僅沒有跟著音樂跳舞而且還哭了起來,整個舞蹈別的小朋友都賣力的跳著,只有外甥一動不動的在那里抽泣著,這讓站在臺下觀看的妹妹和妹夫非常生氣。舞蹈結束后,生氣的父母還沒等外甥換好衣服,就粗魯拉著外甥離開了表演場,連接下來抽獎和聚餐活動都沒有參加。 出了活動現場兩人輪流責罵了,罵了外甥哭都不敢哭,怯生生的跟在他們后面跑。 回家后妹妹并沒有問外甥在臺上哭的原因,而是一味的責罵,你怎么那么沒用啊,別的小朋友都能跳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你真笨,你總是這樣一遇到事情就知道哭,巴拉巴拉罵了一路。 可憐的外甥經常接受到這樣的負面評論,導致聰明可愛的外甥缺乏自信,與他們的感情也不親密。 03 每每談起外甥,老公就感嘆外甥可憐,遇到如此暴躁的父母。也許是受家庭的影響,妹妹好像完全沿襲了母親當年的做法。記得小時候與外甥同樣的經歷,現在想起來還心有余悸。 那是小學四年級的一次作文競賽,每個班派一個人參加比賽,我有幸被選上,比賽前已經將稿子背的滾瓜爛熟了,上臺后背的也挺流利,可就在結尾的時候,我忽然怎么也想不起來了,就站在臺上干著急,越著急越想不起來,最后主持人看不下去了,問你的作文完了嗎?我像獲救似的的點點頭,木木的走下臺,心里別提多沮喪了。 可沒想到接下來的遭遇更讓人生不如死。我走下臺后找到在臺下觀看的媽媽,迎接我的卻是一副后媽臉和一頓臭罵。她對著那么多同學和家長近乎吼叫式的罵了我一頓,具體罵了什么,我忘了,但是當時恨不得有個地縫鉆進去的心情還還猶如昨日。 自那以后,我就患上了上臺恐懼癥。直到現在,不管我多么熟悉在臺下做了多少準備,只要一上臺大腦就一片空白,說話都不順暢了,這個缺陷給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印象。所以,我特別心疼外甥,擔心那么好個孩子在父母的暴力語言中,漸漸變得壓抑,懦弱,膽小。 記得小時候,因為無意中對爸爸說了句我把你的錢都買了玩具的話,而被爸爸罵“你個敗家子”,由于不理解死字的含義,對父母說了句你們越來越老然后就死了的話,被媽媽說“忘恩負義的東西”...... 這些父母不記得的話,都會給我造成了一些心理陰影,即使時隔多年,想起來依然會隱隱的疼痛。而我的父母,卻并不覺得那些話是對我的傷害。 但是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家長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那些話,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對他們的孩子說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說過,在每個人的心中都飼養著一頭名為'語言暴力’的猛虎,它會輕易地摧毀信賴、尊重和平等的心態。比起行動的暴力,這頭猛虎傷人的方式不同,痛苦卻不遑多讓。 在孩子面前,語言暴力是把屠刀,父母以愛之名行害之實。 04 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語傷人六月寒”。 國外有一篇寓言故事,一位樵夫救了小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夜晚,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窩,熊安排他住了一宿,還以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只是有一點,也是我唯一不喜歡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樂,但嘴上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一下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遇到熊,問起頭上的傷口好了嗎,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后來就不痛了,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過那次您說的話,就是您用的詞,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時常比肢體暴力更加讓人不寒而栗。因為語言傷害,刺傷的是心,是靈魂。語言暴力往往超越肉體所遭受的侵害,即使時光流逝,也難以沖走語言傷害引起的灼痛。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像妹妹一樣,一邊寵愛孩子,一邊傷害孩子。不管我們漂亮與丑,貧窮還是富有,孩子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孩子是這個世界上,你怎么兇他,他都愛你的人。 因為我們是大人,是家長,自認為懂得更多,就無所顧忌的罵孩子,還美名其曰的是為他好,可我們有沒有問過比我們弱小很多孩子的感受呢? 沒有當父母時,以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無私最偉大,等我有了孩子一定可以好好愛孩子的。可作了父母才發現,其實孩子的愛才是最單純,最暖心的。 我們經常出于各種原因兇孩子,罵孩子,甚至損孩子,從沒有考慮孩子會傷害孩子。其實,孩子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高級玩具和漂亮衣裳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這種愛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的耐心,包容,接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于孩子的錯誤當然需要父母批評和指正。但父母可以換一種更溫和的,易于孩子接受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把你的眼睛想象成就是一臺錄像機,他只是在記錄一個一個很真實的畫面,把你所看到的畫面不摻雜個人評論告訴孩子,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把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收起那些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我們要多用眼睛看孩子。培養一個像攝像機一樣的眼睛,站在事實的角度去接納孩子。 當父母與孩子說話時,可以考慮以“我”作主語,比如,“我希望你下次出門前可以檢查一下書包,確保所有東西都帶齊了”,這樣能給予孩子正面引導的同時,也可以帶來緩和的語氣和效果。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從而拿出更合作的態度配合父母。 語言,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的精神支撐。語言可以給人溫度的,也可以給人絕望。暴力語言是一種殺人于無形的方式,沒有任何痕跡,但它足以摧毀一個人。 因此,別再一邊寵愛一邊傷害你的孩子了,幼小的他們太無助了。別在做愚蠢的父母,讓孩子因你的語言而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