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所謂“六方治百病”的六方,是張子明老中醫(yī)經驗,是指多年實踐探索總結的六個基礎的處方。
六方能治百病,上焦病變,以心為主;
中、下焦病變,以肝為主。“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并非方劑無效,而是方不對證。
因為病有陰陽、寒熱、表里、虛實。能治寒證的方藥,則不能治熱證;能治虛證的方藥,則不能治實證。有效方劑,來源于正確的診斷,來源于臨床實踐。
經過幾十年的幾千名臨床病例實踐證明:脈象數(shù)疾,證屬心脈瘀阻:方用三七葛萎舒心湯;
脈象遲澀,證屬心氣虛、心血虛,方用芪柏養(yǎng)心湯;
脈象細促,證屬陽郁氣虛,方用黃連棗仁湯;
脈象結代,證屬陰凝氣虛,方用附子蒼苡利濕湯;
脈象病緩,證屬肝氣郁滯、脾腎陰虛,方用加味逍遙湯。
濕熱型皮膚病,脈象病緩,方用加味龍膽瀉肝湯。
這6個方劑是吸取古今中醫(yī)專家經驗,根據(jù)脈象確定病機,根據(jù)病機而選用的。經過臨床幾千名病例實驗證明,屢用屢效。
六方的基本藥味和方歌
1、治療心脈痹阻方藥
葛根50克、瓜蔞30克、薤白15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丹參20克、石菖蒲15克、小麥60克、珍珠母30克、青皮10克、枳殼10克、香附20克、郁金20克、三七粉6克(外包沖服)。水煎服。
歌日:氣血痰濕郁包心,葛蔞薤歸草丹參。菖蒲淮麥珍珠母,青枳香郁三七粉。
2、治療心氣虛、心血虛方藥
香附20克、郁金20克、石菖蒲15克、生芪30克、遠志15克、柏子仁15克、紅參6克(為面沖服)、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葛根30克、瓜蔞20克、薤白10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丹參20克。水煎服。
歌日:香附郁金石菖蒲,生芪遠志柏子仁。紅參麥冬五味子,葛蔞薤歸草丹參。
3、治療陽郁型心率間歇方藥
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生地15克、黃連3克、棗仁10克、三七粉6克、丹參20克、法半夏10克、遠志10克。水煎服。
方歌:陽郁內熱杞貞連,生地丹參除熱煩。棗仁遠志三七粉,補腎強心半化痰(半夏化痰)。
4、治療陰凝型心率間歇方藥
細辛3克、附子3克、炙麻黃3克、菟絲子10克、巴戟天10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20克、當歸15克、熟地20克、生芪20克、蒼術15克、苡米50克、石韋15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水煎服。
歌日:陰凝心悸細附麻,溫補腎陽絲骨巴。歸芪熟地益精血,蒼術苡米韋木滑。
5、治療肝脾腎病方藥
方歌:逍遙湯用薄歸柴,苓草術姜芍藥在。疏肝解郁脾亦理,丹梔加入熱能排。青枳香郁專理氣,丹赤活血健康來。
6、治療皮膚病方藥
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木通10克、車前草20克、澤瀉15克、生地15克、當歸1_5克、甘草10克、連翹30克、白鮮皮20克、紫草15克、香附20克、丹參20克。水煎服。
歌日:龍膽瀉肝梔芩柴,通前澤地歸草在。一切濕熱皮膚病,連翹鮮皮紫草該。香附丹參行氣血,氣血流通能消災。
心脈痹阻病案八例
診斷的目的是為了治療。“將欲治病,必先診之,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治。在診斷中,以切脈、望舌為核心,在治療時,必然以脈象、舌象為依據(jù),審定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從而組方用藥。
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是氣和血。心主全身之血,肺主全身之氣,心肺同居上焦,二者相互為用。那么心肺病變反映在脈象上是什么呢?主要就是脈象“至數(shù)”的變化。脈象上的病理“至數(shù)”分為:數(shù)脈、疾脈,即心率過速;遲脈,即心率過緩;促脈、結脈、代脈即心率間歇。
先談心率過速:成年人心率搏動在85次/分鐘以上,脈象:數(shù)脈或疾脈,由于氣血、痰濕郁滯在心包絡,而致陰陽失調,陽盛陰虧,引起心肌壓血無力,而致血流不暢,脈流薄疾,甚至疾急,脈搏甚至100次份鐘以上。凡是出現(xiàn)這樣脈象的患者,排除甲亢、感冒發(fā)燒、孕婦外,就是氣血、痰濕瘀在心包絡,由生氣而致,特別是生悶氣而致。這樣的患者較多。統(tǒng)計分析4 000個病例,有1 125人患心率過快,占總數(shù)的28.1%。對這種類型
患者的治則:理氣,活血化瘀,通陽宣痹。
藥用:青皮、枳殼、香附、郁金,理氣;當歸、丹參、三七、赤芍,活血化瘀,特別是三七既能去瘀血、生新血,又能強心,使心肌壓血有力;葛根、瓜蔞、薤白,通陽宣痹,行氣導滯;柏子仁、珍珠母,寧心,安神,定悸;小麥、甘草,調和諸藥,保護胃氣,意在扶正。
如濕盛者,加味健脾利濕。藥用:蒼術、苡米、石韋、木通、滑石。
多年來運用上述治則和方藥,治愈近千名心脈痹阻(心率過速)患者:
例一:李××,女,57歲,農民。患高血壓、冠心病10多年,到沈陽、錦州、承德、,北京等地大醫(yī)院治療多次,只緩解未痊愈。1990年4月
30到我所就診。
刻診:血壓170/100mmHg。脈象:寸口診脈搏120次/分鐘,兩寸脈沉、細、疾,兩尺脈沉、微疾。舌體胖,有齒印,色紫紅無苔。全身浮腫,上肢較重,四肢麻木,胸悶氣短,夜不能臥。證屬氣血痰濕瘀滯在心包絡。心脈瘀阻,高血壓,冠心病。
治則:理氣,活血化瘀,通陽宣痹,健脾利濕。藥用:
青皮15克、枳殼15克、香附子20克、郁金20克。理氣化瘀;當歸15克、丹參20克、三七粉6克(外包沖服)、赤芍15克,活血化瘀,三七粉既能去瘀血生新血,又能強心;葛根50克、瓜蔞30克,薤白15克,通陽宣痹,行氣導滯;柏子仁10克、珍珠母30克。寧心,安神,定悸;蒼術15克、苡米50克、石韋15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健脾利濕;小麥60克,調和諸藥,保護胃氣,意在扶正。
藥后諸癥緩解,但未痊愈。以后每逢病重都服上方6~9劑而病情緩解。
1992年3月7日,又病情加重。其家屬決心接著服藥,治好為止。按上方隨癥加減不問斷地共服92劑,至1992年9月6日痊愈。10年后追訪未復發(fā)。身體健壯。
按語:為什么敢于連續(xù)服這么多藥?
首先,患者對醫(yī)生的充分信任。其次,醫(yī)生有用藥的依據(jù):
1、寸口診、虛里診脈搏和心率反反復復總在88次份鐘以上,血壓140/90mmt奄以上的診斷用藥指標;
2、諸癥減輕,患者感覺好,飲食好,睡眠好。
浮腫消退,減蒼術、苡米、石韋、木通、滑石。睡覺不好時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夜交藤30克。血壓過高時加磁石30克、夏枯球20克。口干時加生地20克、知母15克。久病必虛,加紅參粉3克,外包,分3次沖服。久病必虛,虛極不能峻補,故人參只用3克,分3次沖服(人參少則強心,多則使心肌麻痹,古時獨參湯不知治死多少人!)。服藥后期加遠志15克、生芪30克。
例二:劉××,女,21歲,農民。患抽搐6年,曾到多處醫(yī)院治療,都按羊角風治療,花費近萬元,無效。1993年2月26日來我所就診。
刻診:血壓120/80,寸口診、虛里診脈搏、心率均120次份鐘,舌質紫紅,有瘀血點,有胸悶氣短癥狀。飲食、二便正常。證屬氣血、痰濕瘀滯心包絡,瘀久生熱,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而致抽。
治則:理氣,活血化瘀,通陽宣痹,行氣導滯,止抽。藥用加味舒心湯。
藥后抽搐未復發(fā)。同年7月9日,怕再復發(fā)又來復診:血壓115/75,寸口診、虛里診脈搏、心率92次份鐘,舌質淡紅,仍有瘀血點,但色淺。
依據(jù)脈象、舌象,仍按原方。3劑,痊愈。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病例癥狀抽搐,但未按抽搐治療,治抽搐的藥只加鉤藤1味。血壓110/70遠為正常,而120/80mini-k高低壓各高10,故加磁石30克,
既降壓又止抽。成年人正常心率為72次/分鐘,而患者則120次/分鐘,比正常心率快48次。證明氣血瘀滯在心包絡,引起心肌舒張收縮無力,致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供血不足。氣血瘀滯在心包絡,瘀久生熱,故舌質紅,有瘀血點。熱極生風生痰,肝風內動,故抽搐。藥證合拍,故獲3劑止抽、6劑痊愈的神奇療效。由此可見,用脈象的“至數(shù)”定病機,從而選方用藥,療效顯著。
例三:孟××,男,42歲,農民。患病多年,多高燒不退,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只靠安痛定維持,病情日益加劇,已安排后事。同年5月14日就醫(yī)。
刻診:脈沉疾無力,脈搏120次份鐘,聽診肺呼息音粗糙有水泡音,心臟有奔馬律,心跳128次份鐘,舌質紫紅。血壓90/60MMHG。醫(yī)院X光片照相:右肺有斑點,結核試敏陽性。體溫38.7"C。每天都靠肌注安痛定維持,不肌注安痛定,體溫就上升到39.5。無力,氣短,脈疾,舌紫紅。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瘀久生熱,故發(fā)燒。病久而致心、肺、脾、腎皆虛,因而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重復感冒,每天24小時都在感冒之中,故經常發(fā)燒。
治宜既清心包絡瘀滯的氣血,又補心、脾、肺、腎,恢復自身的免疫功能,以增免抗感冒。
藥用:舒心湯,1劑,以清心包絡瘀滯的氣血,再加增免抗感湯1劑,2劑合為1劑。還加地骨皮15克、青蒿15克,涼血退燒;金銀花10克、連翹20克,消炎,抗感冒,退燒;病的起因是郁氣,加紅花5克,祛肝中郁氣。1劑,
3煎,服后燒退,不用肌注安痛定了。
6月15日二診:心率下降到100次/分鐘,血壓上升至100/70MMHG,按原方再服3劑。
以后減去地骨皮、青蒿,增紅參6克(為面沖服)、元胡15克、金鈴子15克、元參20克、花粉15克。10劑。先后共服14劑痊愈。
例四:許××,女,68歲,市民。腰腿抽痛,生活不能自理,整夜不眠。經多家醫(yī)院按風寒、腎虛診治,服藥無效。1994年8月1日,患者家屬把筆者找去。
刻診:痛苦面容,不斷呻吟,脈數(shù),脈搏、心跳100次份鐘。舌質紅,白苔。血壓140/100rnmt趣。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氣化失常,而致嚴重缺鈣。瘀久生熱,故舌質紅,筋和肌肉痙攣致痛。
藥用:舒心湯。增銀藤30克、生芪20克、天麻15克、穿山龍15克、元胡20克。3劑止痛,再服3劑痊愈。同時服補鈣粉2劑。
按:舒心湯清除心包絡的陳舊氣血而生新血,恢復心肌功能,使心率正常,治其本;銀藤、穿山龍清熱,通絡,止痙;生芪、天麻、元胡,鼓動氣血流通,解痙止痛;補鈣粉補鈣,平衡微量元素,止痛。故6劑痊愈。
例五:韓××,女,13歲,學生。厭食2年多。1996年8月16日來我所就診。
切其脈沉疾,脈搏、心跳135次/分鐘,舌質紅,有瘀血點,面黃肌瘦。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瘀久生熱。
投舒心湯半劑量3劑,增白花蛇舌草15克、魚腥草15克,1劑,3煎,飯后服。另投新健胃片100片,每次2片,1天3次。藥后飲食正常,體重增加,精力充沛。
按:由于氣血瘀滯心包絡,而致心肌舒張收縮無力,影響血液循環(huán),五臟六腑、四肢供血不足。人是整體,心經瘀久生熱,其他臟腑皆熱,故厭食。承德產的新健胃片的成分:碳酸氫鈉,制酸健胃;大黃、黃芩既清肺熱,又增強胃腸蠕動而泄熱;蒼術利濕健脾;陳皮理氣健脾;是治療大人小孩厭食之良藥。
例六:張××,女,43歲,農民。1996年12月31日來我所就診。
肝區(qū)、脾區(qū)痛。血壓110/75,脈數(shù)。脈搏、心跳100次份鐘。舌質胖、淡紅,有瘀血點。大便干。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而致肝區(qū)、脾區(qū)循環(huán)不暢,故痛。藥用舒心湯4劑,增六神曲30克、大黃10克(外包泡水服)。
1997年1月20日復診,自述藥后大便不干。肝脾巨痛減輕。
刻診:血壓120/75,脈數(shù)。脈搏、心跳92次/分鐘。舌象同前。按前方投舒心湯3劑,減大黃,增干姜10克,外包備用。藥后腹脹、胃不舒加干姜10克。清肝理脾和胃湯3劑,增紅花5克。先服舒心湯,服后痊愈。
按:一診服舒心湯3劑,心率降至92次/分鐘,故二診只投舒心湯3劑,判斷再服3劑后心率能降至75次/分鐘左右,已不適舒心湯,故更方清肝理脾和胃湯,則收全效。“效不更方”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更不更方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變化,反映出來的指標而定。患者距凌源市內100多公里,為了減輕往返路費負擔,故一并投上更方3劑而痊愈。一診因便于加大黃10克,大黃久煎失效,后下,一煎起作用,二、三煎已失效。包煎后下還可以,二、三煎提出后下。沸水泡服為宜。二診便已不干,故減去大黃,加六神曲30克,既能健胃又能理氣化瘀;加于姜10克,外包。舒心湯藥味寒涼,最適合熱季服用。歲末年初北方正值陰寒季節(jié),故加干姜10克佐之,以防腹脹不舒的副作用,如無副作用可以不加。
例七:侯××,女,34歲,農民。患頭痛5年多,經中西醫(yī)多方治療,療效不顯。1995年12月26日來我所就醫(yī)。
刻診:脈疾。脈搏、心跳110次份鐘,舌質紅,尖紫紅,有瘀血點。血壓110/70。有頸椎增生病史。大便干。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瘀久化熱,心火上炎頭痛。
藥用:舒心湯,6劑。增紅參5克為面沖服,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神曲30克、蔓荊子15克、決明子3D克、黑芝麻20克。
1996年12月26日復診:自述服上藥頭痛減輕,便干緩解,頭部右邊筋有時抽痛。脈象由一診的疾脈變?yōu)閿?shù)脈,脈搏、心跳由一診的110次份鐘降為84~96次份鐘。舌尖紫紅有瘀血點。血壓90/65。按一診方再投5劑,紅參增10克。藥后痊愈。
按:舒心湯有降壓作用,最適合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一診血壓偏低,故加紅參、麥冬、五味子升壓,但血壓還是降到95/65。
二診把紅參由5克增到10克。患者為什么大便干?心主血,肺主氣,助心行血,貫通血脈,心經郁久化熱,必然影響肺熱,宣發(fā)肅降失調,肺和大腸相表里,而致便于。故增黑芝麻20克潤腸補腎;決明子30克潤腸,清頭,明目,通便,逐熱毒于體外;加蔓荊子15克,取其輕清止痛之功,引藥直達病處。患者有頸椎增生史,為什么不診斷為頸椎增生壓迫神經頭痛?因為成年人的正常脈為緩脈,而患者脈為疾脈,成年人的正常脈搏、心率為72次/分鐘,而患者脈搏、心跳為110次份鐘,再加上舌尖紫紅有瘀血點,這些都是心經病變的診斷指標,故診斷為心脈痹阻而致頭痛。診斷正確,藥證合拍,故投加味舒心湯11劑,頑固性頭痛痊愈。
例八:吳××,女,40歲,農民。1993年9月5日因厭食、尿黃、口干、低燒來我所就醫(yī)。
刻診:血壓100/70,脈沉數(shù),舌質紅。證屬氣血瘀滯心包絡,臟腑氣化失常。藥投:
舒心湯,3劑。加神曲30克、麥芽40克、雞內金10克,健脾開胃,消導積滯;元參20克、花粉15克,養(yǎng)陰潤臟,恢復臟腑正常氣化作用。
9月9日二診:脈象同前,但至數(shù)降至88次份鐘,盡管一診未加山楂而血壓降至95/65。自述服藥后口不干,尿不黃,自覺低燒,腰酸無力。
又按原方投3劑,增紅參10克(藥4煎,為面,分4次沖服)、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生芪20克、桂枝10克,佐舒心湯降壓之弊。
1994年4月9日又來我所就醫(yī)。
自述:1993年9月服藥后諸癥皆愈,能吃體胖,身體非常強壯,但最近又厭食、口干、無力。
刻診:血壓90/60起,脈沉緩,有時稍數(shù)。脈搏、心跳76次份鐘,無胸悶氣短癥狀。舌質稍紅,少津液。證屬肝脾氣化失常。
藥用:清肝健脾和胃湯.加紅參10克(外包,為面沖服)、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升壓;加元參20克、花粉15克,養(yǎng)陰潤燥。3劑而愈。
按:中醫(yī)治病的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前次有脈疾,脈搏96~110次份鐘。舌黃紫紅,有瘀血點等心經病變的明確具體診斷指標。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肝藏血,為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調解血量。心經病變,必然影響肝經。如果前次有三診,當時無心經病變的診斷指標,而是肝經病變診斷指標,一定更方投清肝健脾和胃湯,3劑,除邪已盡。不能有第二年的復發(fā)。
“效不更方”應根據(jù)診斷指標而定。患者二診,仍有心經病變診斷指標,就應“效不更方”。可是第二年的復發(fā),雖然有厭食、口干、無力癥狀,但在診斷指標上,已不是心經病變,而是肝脾氣化失常。就應更方為清肝健脾和胃湯,故3劑而愈,6年后追訪無復發(fā)。
一、通絡舒心湯
方藥:葛根50克、瓜蔞30克、當歸15克、薤白10克、甘草5克、丹參20克、石菖蒲12克、小麥60克、珍珠母30克、青皮15克、枳殼15克、香附20克、郁金20克、路路通15克、三七粉6克。涼水泡,水煎服。
主治:高血壓、冠心病。血壓高,心率過速;心率85次份鐘以上,胸痛胸悶,氣短;舌紫紅,有瘀血點,脈數(shù)。
方歌:心率過速瘀包心,葛蔞薤歸草丹參。菖蒲淮麥珍珠母,青枳香郁路七粉。
二、益氣養(yǎng)心湯
方藥:香附20克、郁金20克、石菖蒲15克、生芪20克、遠志15克、柏子仁15克、紅參6克(為面沖服)、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葛根20克、瓜萎15克、薤白10克、當歸15克、甘草5克、丹參20克。
服法:涼水泡,水煎,飯后服。
主治:心率過緩(60次/分鐘左右),血壓低(如血壓偏高減去紅參、麥冬、五味子,增三七粉6克,外包沖服),胸悶氣短,頭昏目眩,腰酸腿軟,四肢無力。舌質淡白,脈沉、遲、澀、細、弱。
方歌:香附郁金石菖蒲,生芪遠志柏子仁。紅參麥冬五味子,葛蔞薤歸草丹參。
三、溫腎化凝湯
方藥:淡附子3克、炙麻黃3克、細辛3克、菟絲子10克、巴戟天10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20克、當歸15克、熟地20克、黃芪20克、蒼術15克、苡米50克、石韋15克、木通5克、滑石5克。服法:水煎,飯后服。
主治:心率60~72次/分鐘,有間歇,舌淡胖,有齒痕。脈象:沉遲結,或緩結。
癥狀:胸悶乏力,心悸似脫,腰膝酸軟,四肢無力。
方歌:溫腎化凝細麻黃,附子熟地歸芪蒼。 絲子杞子補骨脂,巴戟苡米石韋嘗。 木通滑石利濕強。
[馮濟相本草日記]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